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家封面文章:绝地潮商(2)

  “在外地的潮汕人在一起,只要说潮州话、吃潮汕菜、喝功夫茶,那简直就是‘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潮商研究专家张更义对本刊分析说。自称“省尾国脚”的潮汕地区,有非常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潮州话极为难懂,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由于地理上的封闭,许多其它地方已经模糊的传统,比如宗族观念、鬼神观念、多子多福的观念等等,在潮汕地区依旧很浓厚,在文化上,他们有非常高的自我认同感。

  事实上,多位潮商研究人士均向本刊表示,潮商一直以来都不是与官员打交道的高手,他们更愿意对政府官员敬而远之。其中一位专家甚至指称,“黄光裕的手法不像潮商”,在他的印象里,跟善于结为行业协会行事的温州商人相比,潮商更喜欢把生意做得纯粹些,且会按照商业规则去做。

  那么,一向非常商业化的潮商,为何突然成了“官商勾结”的重灾区呢?

  “官商勾结也不过是为了生意的目的。”著名地产策划人王志纲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潮商近年来的官商勾结,“恰恰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商业化”,一切为了生意,于是,他们“把官场当商场经营”,“他们会认为投资政治是最大的投资,这跟胡雪岩的套路是一样的。”

  过度的商业化,使得潮汕商帮呈现出极度现实主义的特征。“什么伦理不伦理,道德不道德,一切都是生意。”他们彻底地抛弃幻想,彻底地追求财富,这成就了潮汕人的商业天分。“潮汕人对金钱的理解,对机会的把握,是其他商帮无法企及的。”张更义说。

  “他们做事情没有底线。”住在深圳福田区一处高档小区的朱先生,讲述了他对潮汕人的印象,“他们生很多孩子,楼下停着的宝马、奔驰,好车不断地在换,什么赚钱做什么。深圳的地下钱庄、印假钞等捞偏门的生意,很多都是潮汕人在做。”

  潮汕有一句民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世界最大冰毒案”的制造者、大毒枭陈炳锡,即为汕头普宁人。此外,张启生、张瑞发、张纯烈、沈氏三兄弟……这些曾经因为毒品而震撼人们神经的名字,均来自普宁。

  “为什么潮商低调,是因为会见光死。”一位对于潮商渊源颇深的匿名人士透露,“在黄光裕之后,可能还会有更大的事情发生。潮汕商帮中沉潜在海底、鲨鱼式的人物有不少。现在这些鲨鱼们受到的震慑是空前的。”

  “我现在对王石和万科佩服得五体投地。”深圳一位潮州籍的中型开发商对本刊反思道。他在深圳做了十几年地产,身家不菲,但是始终没有更大的事业空间。深圳地产界有很多比他做得好的老乡,“一直都是担惊受怕的”,“而万科从一开始就坚持走正道,现在反而有了这样不可超越的格局。”

  他透露,在许宗衡案爆发之后,深圳有很多开发商暂避国外,其中有不少潮汕人,“围绕在许宗衡身边的主要就是潮汕籍开发商”。早在2000年,原深圳市长王矩案爆发时,这一幕也曾上演过,彼时,深圳茂业集团董事长黄茂如和其兄黄世再远避国外。

  在深圳房地产行业中,潮商的影响力是绝对性的。“深圳这几年排名前十位的开发商,潮商能有八九家。在最成功的房地产企业中,潮商能占40%。”潮商能在深圳地产业造成这种格局,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善于搞关系”。

  值得玩味的是,对高官出手阔绰的黄光裕,对家乡却“小气”得多。汕头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主任李冠禹对《中国企业家》回顾说,汕头市的市委书记曾请黄回去搞过一次座谈,“他也表态说回家乡发展,市里的领导很重视,因为是大老板要回家乡,但是只听雷声响,不见雨点。”

  黄光裕最后一次出现在家乡,是在2008年11月10日参加汕头粤东侨博会,期间,他还特地在保镖的簇拥下回了自己的出生地—汕头市潮阳县铜盂镇凤壶村。

  仅仅7天后,他就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

  投机有余 

  走向官商勾结这条路,也与潮商的行业选择不无关系。

  地产是潮汕商帮最擅长的行业之一。根据张更义对全球潮商的研究,“在价格不透明的行业,比如黄金珠宝、地产、军火、毒品等行业,是潮汕人拿手的。”黄光裕左家电连锁右地产,也是众所周知。

  在某种程度上,这与潮商的精明、胆大、魄力不无关系。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很多大公司觉得风险大撤出了深圳CBD,只有潮汕人敢投资,现在深圳CBD的开发商基本都是潮汕人。”深圳商业协会副会长唐荣生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浸淫多年,他对潮商的印象是“别人不敢碰的项目,潮汕人敢碰”。深圳的许多烂尾楼,就多为潮汕人接手。最著名的成功案例,是目前生意红火的COCOPARK购物中心,此前曾经烂尾十几年;星河国际接手盘活之后,“赚的不止10倍”。而深圳兆佳业房地产公司甚至专门以盘活烂尾楼著称,其董事长郭成也是潮商。“一方面是替政府解了围,另一方面烂尾楼一旦盘活收益相当高。”唐荣生说。

  王志纲认为潮汕人具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生命力顽强,第二是好勇斗狠,第三是有商业传统,第四不受教化所约束。“他们在商业上的开创能力非常强,但如果控制不住就是极具破坏性的力量。”

  潮汕人的精明和好勇斗狠,在黄光裕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家电连锁行业中的诸多潜规则,比如上架费、促销费等等,都始于国美。黄充当了家电行业中的“价格屠夫”,也是不折不扣的“资本狂人”—不惜高价收购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疯狂操纵中关村股价,乃至通过地下钱庄洗钱。

  这些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乃至市场经济未成体系之前,很有市场。无人否认,国美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在市场上凶猛拼杀出来的。薄利多销是国美能够获得成功的一大法宝,也是潮商的一大特色。在深圳茂业百货一直是人气最旺的商场,它最令消费者印象深刻的,是每到年底通宵全场低至3折的活动。

  “潮商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商帮。”张更义说,大部分潮商都是从底层创业,通晓人情世故,对市场脉搏把握得比较准,同时“他们敢赌,有极为纯粹、独到的商业眼光”。2008年底,中国的股市已经接近底部,黄茂如出手凌厉,在二级市场大批量同时吃进3家上市公司股权,并最终获得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不过,在王志纲看来,这也反映了潮商“投机意识太强”,而潮汕企业近些年所集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根源恰在于此。

  在潮汕地区,即便是那些已经赫赫有名的企业,它们的销售额、企业规模、利润都很难为外人所知。“它们都不会公布数字,连我们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大。”当地的媒体同行告诉记者。据分析,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比如政府让其捐款之类;二是可以逃税。一位参与过潮汕多家企业上市的投行人士提供了这样的细节:“有的企业2亿元的营业额,净利润就有8000多万。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利润?是应该给员工和国家的那两份,被企业给拿走了一部分。”

  潮汕圈子内,还盛行用现金做生意、不开发票。“如果本金100万,一年流通10次就是1000万,光流转税就要交50万。如果用现金,流转税就省掉了。”一位潮商对本刊表示。尽管潮商素来对外以团结著称,但是“一般同行之间交流很少,都彼此防着对方”。很多潮汕老板把大量精力放在防范下属上,极度戒惧外人,结果导致外来力量很难融入企业。

  “潮汕系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局限是非常明显的。”香港盛诺金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立冲说,“潮汕商人多,企业家少。商人只为逐利,而企业家不但逐利,还有产业理想。这就是朱孟依与王石最大的差别。”商人与企业家的不同,这决定了他们从思维方式到行为的诸多不同,并最终带来企业发展路径以及格局的不同。

  “过度精明就是狭隘。”在林天海看来,潮汕人过于精明,但始终是在“术”的层面拼抢,没有“道”的高度,更没有抓住“势”。“这是潮汕商帮这些年影响不及浙商、温商的主要原因。”林说。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