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开复的时光碎片(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 18:55  《商界》杂志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工作了两年后,李开复被提升为微软全球副总裁,调到美国总部。在此后五年中,他经历了“对代表未来趋势的‘超级浏览器’计划,因为保守的‘视窗派’在公司内部占据主流而被迫搁浅”的失落;经历了“数万名工程师像搭建海市蜃楼般艰难地编写Windows Vista,最终因为研发方向上的错误,让三年的努力化为乌有”的痛苦。

  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他感到自己的声音无法发出,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他的内心。

  是不是该离开呢?他那想要影响世界的内心回答道:Yes!

  彼时在硅谷,谷歌已经名声大振。在谷歌,人们按照兴趣组成团队,每个人都是透明的,大家坦诚相待,每个人考虑的重点都是如何做出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而不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帝国。很多从微软去了谷歌的朋友,都一改以往憔悴面色,把一种释放的喜悦写在脸上,“开复,来谷歌吧,这里很有意思!这里的工作简直像打游戏那么有趣!”

  此时的谷歌正计划着进入中国,在李开复看来,回到中国,去一家很酷的公司,做一项创始的工作——加盟谷歌就可以实现他的这三点愿望。

  谷歌立刻对李开复张开了热烈的怀抱,提供的条件是:让李开复负责谷歌整个的中国业务,并放权让他负责一个可以长期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公司。此外,他的薪水加股票也会超过在微软时的收入。谷歌研发部资深总裁艾伦·尤斯塔斯对李开复说:“我们一致认为‘能得到李开复是最好的’!”

  眼睁睁地看着谷歌将人才一次又一次地吸引过去,微软终于怒不可遏了。鲍尔默强硬地告诫李开复:“如果你真的要去谷歌,我们只要采取法律行动了,我们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谷歌!”盖茨也劝他:“你还是别走吧,鲍尔默真的会起诉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遏制谷歌。”

  面对老东家软硬兼施的阻止,李开复用“追随我心”的原则固执地告诉自己,不能妥协也不应该妥协。

  为了制裁谷歌,微软最终将“李开复离职事件”以“违反竞业禁止”之名诉诸法庭,一次普通的工作变迁竟引发了两大巨头的官司大战。

  2005年7月18日,在得知已被微软起诉的那一刻,李开复强烈地感到来自心头的那种彻骨的寒冷和失望。他没有想到,这个他服务了7年、曾全力以赴来维护的公司,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和他告别。

  为了给官司造势,微软启动了强大的公关机器,诸如“微软表示李开复加入谷歌是违约行为”、“微软称李开复投奔谷歌蓄谋已久”、“给李开复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等令李开复感到触目惊心的标题开始见诸于各种媒体。

  这年7月的西雅图对于李开复来说没有一丝温暖,他感到自己被淹没在负面新闻的漩涡之中,一时间,他陷入消沉,寝食难安。

  远在台湾的母亲,看到“李开复离职”这条轰动一时的新闻后,给他打来电话。对于官司纷争,母亲只字未提,只是恳切地说:“妈妈相信你,你要按时吃饭,保重身体啊!”电话这边的李开复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热泪。

  家人的支持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他意识到,失去勇气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抱憾终身。此刻必须与谷歌站在一起,来面对这场挑战。在律师团队的努力和朋友们的支持下,李开复和谷歌最终胜诉。

  这场一波三折的官司大幅增强了李开复的承受能力。在谈到“开复最独特的领导力”时,曾经有谷歌员工提到了“无惧”,而这都要归功于这场官司。最终,李开复用坦然之心定格了这段艰难的经历,后来有人问他怎么消瘦这么多,他幽默地回答,最好的减肥方式就是让微软告你。

  谷歌中国,忍耐之痛

  2006年2月14日,谷歌的几个首脑经过8小时的激烈讨论后,终于决定坚持进入中国。会后,谢尔盖赶忙打来电话对我说:“明天我们将去国会听证,我们不得不坦白回答所有问题,这将会给你带来麻烦,你得扛一下!”

  谷歌中国命中注定多灾多难。

  根据中国的法规,谷歌必须过滤搜索结果,屏蔽非法信息。然而,许多国外媒体不理解过多的互联网管制,批判谷歌违背了自己过去的“客观、公正、完整、不人工干预”原则。这不但掀起了谷歌总部坚持理念的工程师们的质疑,甚至还引起了美国国会对于谷歌的不解。

  更糟糕的是,谷歌中国同时陷入了“ICP牌照风波”,国内媒体指责谷歌中国非法营运。内忧外患,加上员工们担忧谷歌中国被总部撤销,这一切,李开复必须扛下来!

  他一方面直接负责和中国政府的沟通,探讨做合资公司的计划,同时争取总部对合资事宜的认可,费尽口舌地向总部的工程师们解释,消除他们的误解。另一方面,他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性,以稳定谷歌中国的军心。每天早晨他都让自己扛起所有的心事,精神抖擞地走出家门。每次走入会议室,他都尽量让自己的脸上带着微笑,让自己的语气平静和充满信心。

  经历了两个月来的度日如年后,谷歌中国终于柳暗花明,内忧外患都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合理解决。然而,危机却使谷歌中国损失了宝贵的市场份额。

  此时的谷歌中国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岔路口:是急着抢回市场,还是耐心提高搜索质量?

  在国外,谷歌除了闻名世界的精确搜索之外,还有诸如谷歌地球、Gmail等风靡全球的产品。很多急于求胜的年轻员工想把这些又酷又炫的产品引入中国,来迅速吸引眼球,进而抢回市场。

  “赶紧做谷歌地球中文版!那是最酷的产品!”“国外YouTube最火,模仿YouTube做一个视频网站!”“国内博客最火,做博客搜索!”这样的声音在谷歌中国的办公室里此起彼伏。

  但李开复更清楚:搜索是整个谷歌公司的立业之本,不但是最核心的产品,也是用户最需要、最常用、最不能缺少的产品。而中文搜索恰恰是当时谷歌的致命弱点,甚至网上还流传着讽刺谷歌不懂中文的搞笑视频。此时,如果分心去追逐其他更炫更酷的产品,那一定会纰漏百出。就像是一艘航船,如果不先补好船上的漏洞却急于航行,那么早晚会沉没在汪洋大海中。

  然而,如果强硬地掐灭员工们想做最酷产品的激情,那么势必会打击到大家的士气,这无异于把刚刚转危为安的谷歌中国再度推进火坑。此时的李开复清楚,他必须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让大家都认同这一战略方向。

  经过无数次战略会议,李开复让大家理解到:“如果我们网页搜索取得成功,而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失败,那我们依然是成功的。但如果我们做好了谷歌地球、视频、邮箱等,但放弃了搜索,那我们依然是失败的。”

  他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工程师们:“那些又酷又炫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做,但不是现在,而是将来。而现在,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专注搜索业务!”

  从此,李开复带领谷歌中国走上了一条寂静之路。改善搜索质量是最平淡、最艰辛的工作。即使工程师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改善了某项搜索指标,用户也不能立马就能体会到这种搜索效果的改善。内部员工因搜索质量的提升并未迅速带来流量的提升而悲观失望;外界也开始纷纷批评“谷歌中国‘水土不服’,在创新方面鲜有建树。”“李开复领导的谷歌中国,被竞争对手抢走了市场份额。”

  李开复默默地承受着那些误解、质疑和冤枉,一面耐心地安抚和激励员工,一面坚定地执行“专注搜索”的战略,并忍受着那些突破瓶颈之前的煎熬。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无奈,极大地考验着李开复的心理承受能力。而正是这样熬人的坚守,为谷歌后来的崛起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2007年初,中国网民们终于认识到谷歌搜索的巨大进步,发出“谷歌中文搜索变好了”的声音,这种声音很快便蔓延到整个网络。而谷歌搜索的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经过2007年、2008年的逐渐提升,达到了2009年的31%。

  2007年下半年,在搜索质量达到标准后,李开复放开了工程师们按捺已久的做产品的激情,谷歌中国陆续成功推出谷歌地图、视频搜索、博客搜索、音乐搜索等一系列更酷的产品,进一步提高用户黏度,抢占市场份额。2009年,谷歌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的使用率,在中国的相关软件中排名第一,其年收入可能接近4亿美元,已经与百度2008年的31亿人民币相差不远。

  人迹更少的路

  2009年8月5日,当我把“离开谷歌,创办创新工场”的想法告诉谷歌研发部资深总裁艾伦·尤斯塔斯时,他沉默了一阵。我想,他心里一定在说,李开复疯了吗?放着1400万美元的股票不要。但是,我已经想好了,不再动摇。

  2009年,谷歌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平稳的阶段,与主要竞争对手百度的市场份额大致形成30%对60%的稳定局面。对于谷歌中国,李开复已经完成了使命,没有留下遗憾。6月,李开复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一些记忆犹新的过往经历,在他脑海里如放电影般地逐一呈现——

  在橡树岭高中时,他参加“全美高中生创业比赛”,在商业志愿者的帮助下,他带领“公司”有板有眼地经营,最终获得“年度杰出公司”大奖。

  2000年,他开始给中国大学生们写公开信,分享有益的人生观、价值观。2003年,他自己出资创办“开复学生网”与中国大学生们交流,后来这个网站更名为“我学网”,成为青年学子们共同维护的精神家园。在谷歌时,他又利用20%的时间,奔波于中国各个高校做演讲,所到之处,他能看见那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的热情和透露出的渴望成功的眼神。

  还要继续留在谷歌沉浸在光环与财富之中吗?那些熠熠生辉的时光碎片串连起来,在李开复心中汇集成一个振聋发聩的回答:不!我要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

  正在此时,相识多年的老友、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多次找到李开复,谈论互联网的未来趋势和富士康的发展方向。“你什么时候出来创业啊?5亿、50亿我都给!”老友对李开复表示出了极大的希望和支持。两人经过多次深谈,一个“在IT领域帮助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的构想渐渐浮出水面。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随即也对李开复表示出了大力的支持,他既认可李开复个人的成功经验,又赞成这个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构想。

  两个商界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让李开复下定了决心。2009年8月,李开复向谷歌总部表明不再续约,在谷歌1400万美元的股票和更高职位的挽留下,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追随我心”,转而开始投身于创业的准备工作,一个名为“创新工场”的公司,和它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逐渐从原先的构想上脱胎而出。

  在职业生涯的第四个岔路口,李开复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在这条略带理想主义色彩的道路上,谁才是最合适的同路人?

  李开复对投资人的期望是:第一,投资人可以胜任中国青年的创业教父,能够对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二,投资人所属的公司跟IT领域的创业方向有契合点,甚至可以达成某些合作;第三,在筹备阶段,投资人必须对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保密。

  成就他人,重塑自己

  2009年9月,我在给创新工场员工们的电子邮件中写道:从现在开始,我要忘掉谷歌的龙虾、鲍鱼,和大家一起吃15元的盒饭,吃、住、用都尽量简朴一些。我们在花每一分钱时,都要想想,如果这钱是自己的,我们该怎么花。我们要营造一种奋斗创业的氛围。

  2009年9月7日,李开复第一次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的身份亮相。这一次,他身后站着一个超豪华的投资者阵容: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刘宇环、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YouTube联合创始人陈世骏和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

  刘宇环是投资界的大佬,除了成为创新工场的主要投资人,还可以帮助李开复完成融资。柳传志和郭台铭都是中国商界的教父级人物,他们可以在电脑、移动终端等领域为李开复提供丰富的资源。陈士骏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的理解,俞敏洪近年来已经把自己打造为年轻创业者导师。

  同时,创新工场神秘而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在这一天见了分晓。

  李开复把创新工场涉及的领域,瞄准于他再熟悉不过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了避免组织臃肿而导致效率低下,他将创新工场的规模设定在110人,其中包括创业者、工程师、产品经理,以及支持性的法务、财务和人事。

  在这个以“创意”为灵魂的公司里,员工们将大量地提交关于前沿技术的产品开发设想和创意,然后在公司内部进行投票排序,并由李开复做出最终评定。每年创新工场将挑选出20个创意去尝试,然后经过3~5个月的测试留下一半,最后再经过6~9个月的筛选成立5个独立的分公司。

  创新工场将为5个公司搭建产品经理、工程师研发和市场推广等职能支持的团队,注入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最终把它推向商业运营的正式轨道,让其自负盈亏。此后,创新工场还会帮助这些公司寻找风险投资,甚至与风险投资一起追加投资。随后,创新工场每年会补充被5个公司带走的约50个人员,持续保持110人的规模,同时进行新一轮的创意项目筛选。

  在时下的中国投资界,天使投资的孵化能力并不高,风险投资又苦于找不到较为成熟的项目,而创新工场一站式支持创业的模式,正好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真空地带。

  李开复用了一个算术式来总结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天使投资+创新产品)×规模化。中间那个“乘号”的力量,则来源于投资团队在未来5年8亿人民币的投资,目前这笔资金已经到账1500万美元。

  对于李开复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型,人们普遍的疑问是,他能够找到那种野蛮生长的狠劲吗?

  从零开始的过程,对于李开复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微软和谷歌刚来中国时也都是如此。他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招聘的第一天收到1000份简历,在谷歌中国招聘的第一天收到3000份简历,而现在的创新工场,这一数量是7000!  

  几周前才拒绝了谷歌1400万美元的李开复,已经开始了精打细算、艰苦奋斗的征程。当初在购买创新工场域名时,对方开价2600美元,这个是可以接受的数字,然而李开复最后硬是把价格砍到了1000美元。

  目前创新工场的写字间,200多平方米,没有重新装修,办公设施有些陈旧,一切显得简朴,但却洋溢着奋斗的气息。这个设在清华科技园C座的办公室,恰好与毗邻的谷歌、微软呈三角之势,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本刊记者两度前往创新工场,看见很多创业者聚集在公司门外的走道上。尽管创新工场无数次地表示,目前处在招聘阶段,暂时不接待项目申请,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还是在执着地等待,他们很有信心:“李开复总会出来上卫生间的。”

  9月以来,48岁的李开复几乎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但他时时刻刻都显得精神百倍,他希望创新工场早一天做出成绩,不负大家的期望。

  1990年,李开复加入苹果公司,成为了苹果Mac III研发小组的一员。

  1995年,李开复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

  1996年夏,李开复离开了每况愈下的苹果,加入SGI,担任副总裁,负责互联网产品部门。

  1998年夏,SGI资金链紧张,不得不卖掉李开复的部门,李开复离开SGI,加入微软,到北京组建中国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35

  1999年秋,李开复在中国研究院做出的成绩,得到了比尔·盖茨的赞扬,被誉为“世界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2000年夏,李开复被调回微软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新一代网络平台.NET”主管之一。

  2001年初,“视窗派”在微软内部占据主流,微软取消了李开复向往的.NET计划。

  2002年初,李开复加入了Windows Vista的团队,组建自然互动服务部。

  2004年秋,Windows Vista的研发达不到预计目标。微软不得不推翻之前长达三年的艰苦研发,而从零开始。

  2005年夏,李开复因为“跳槽到谷歌”而遭到微软起诉。在纷纷扰扰的官司中,李开复跌入职业生涯的低谷。

  2006年初,谷歌中国遭到外国媒体的口诛笔伐,随后又遭遇“ICP牌照风波”,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带领团队渡过难关。此后,他又力排众议,顶着压力,使谷歌中国专注于提高搜索质量。

  2007年初,李开复“专注于提高搜索质量”的战略收到了效果,中国网民发现,谷歌中文搜索变好了。

  2008年,李开复领导下的谷歌中国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分别在“雪灾”和“地震”时,推出“春运地图”和“亲人搜索”,赢得了网民的口碑。

  2009年,谷歌中国市场份额升至31%,与百度的市场份额大致形成30%对60%的稳定局面。9月,李开复作别谷歌,创立创新工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