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远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例(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 18:25  《商界》杂志

  企业并购使原来不同的企业文化共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之中,必然要经过一个接触、冲突与适应的互动过程。尤其对于进入者,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要得到工会的支持。处理不好,企业内常常会充满矛盾和帮派,造成内耗。而员工的心理契约一旦被破坏,大量不利于并购整合和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就会在组织中出现,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营损失和整体资源成本的增加。从股权结构讲,大股东拥有话语权无可置疑,但千万别去试图建立绝对的话语权,须知,强龙也有压不过地头蛇的道理。

  5.不注重细节。

  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先是收购计划被美国媒体泄密,接着在规定时间内错过了报价的最佳时机,反倒让美国雪铁龙公司掺和进来,抬高了价格。最后中海油的报价不得不每股多出了12美元、总计数十亿美元。而后在收购的关键时刻,“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中海油作为大型国企担负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等内部讲话又被媒体公诸于众,从而引起了美国政客和愤青们的愤怒。

  到海外并购,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通常都会被被并购方所在区域的公众以挑剔的眼光来对待。尤其在一些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当下,中国企业稍有失误,就会被对方放大来看,甚至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因此在并购过程中,应谨慎、低调,同时在细节上多加注重,不给对方留抓住辫子大肆发挥的机会。细节并不只在言行上,在法律体系健全的欧美国家,税收、环保等敏感因素,处理稍有不慎,同样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6.专业人才匮乏,适应能力差。

  联想并购IBM电脑事业部时,将原有中国事业部的一帮高层派到美国去,分管各个重要部门。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联想给他们加薪,大致与美国的薪资水平相当。殊不知,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这帮速成的跨国管理者始终未能找到更好的办法,也未能真正融入到美国的环境和团队中去,联想巨亏也在情理之中。

  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明显偏小,跨国经验缺乏,加上长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导致在人员素质上短时期内难以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思维方式也不大一样,在工作中通常也不能很好地进入角色和更有效率地与对方打交道。外派人员“水土不服”,说明中国企业尚缺乏对外并购的“软实力”。

  7.忽略软环境的打造和公关协调等手段的运用。

  海尔并购美泰克时,美泰克所在地衣阿华州的一家地方媒体《得梅因纪事报》想要采访海尔。当记者联系到海尔美国机构的一位女发言人时,得到的却是断然拒绝。这位记者问及如何才能联系到海尔在中国的高层时,得到的答复是不知道。

  海尔美国分公司拒绝采访和不配合的态度,很快被曝光,并给当地民众传递了一个负面信号,海尔不够友好、傲慢。此举很快引起美泰克当地工人的不满,其后,美泰克工会站出来表态,表示不支持海尔并购。重重阻力之下,海尔竞购美泰克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并购虽然看似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事情,但在西方政派林立、政权更迭频繁的状态下,如何取得执政党和在野党的信任,如何取得被并购企业所在地公众的信任,如何取得媒体的信任,如何取得被并购企业员工的信任,这都需要高超的沟通技巧和公关协调等手段的运用。但可惜的是,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大多不擅长,甚至干脆忽略!

  由此可见,并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系统地布局并做好细节、全方位准备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常常具备这样的特点,他们在某一方面具备较强的本领和突出的表现,但在整体运作和系统运营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任何一项并购的失败都不是单一的一点所造成的,但应看到,任何一项并购的失败往往都是由某些单项的疏忽而引发的。

  很多企业会说,在海外并购中,我们也曾仔细地思考和精心准备,在并购过程中也努力地去做好各个方面,为何最后还是陷入了被动?当然,我们承认并购前每个企业都会去考虑、去规划的事实,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没有考虑清楚?规划是否真正到位?方法是否得当?却是每个企业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须知,很多时候,天使在想象中,而魔鬼则在那些你没有看到想到的细节里。

  我们不妨以两个案例为据。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损失最大”记录的铸成,中国平安只用了10个月。这场近乎完败的海外并购如同一张具有讽刺意味的鬼脸,深刻而又痛心地印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史上。

  平安:痛心之劫

  中国平安,是一定要走出去的。

  这家明星保险公司,有着不少难言之隐。20年来,中国平安积累了300多亿元的老保单,其平均利息就高达7%,这要求平安寻找更高的收益匹配;同时,整个保险市场进入成熟期之后,保费增长放缓所带来的现金流放缓,导致平安必须寻求更稳定、更长期的投资。

  平安也是有实力的。在中国高达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急需泄洪的背景下,2007年7月,中国平安获得总资产5%的浮动外汇投资额度,相当于300多亿元——可谓弹药充足。

  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由此进入了平安的视线。富通集团是一家业务涵盖保险、银行业和资产管理的金融服务企业,在欧洲享有盛名。

  中国平安无疑看见了美好的前景。据摩根大通测算,富通成立17年来,平均分红率超过6.5%。如果这一业绩能够长期维续,投资富通无疑将收益可观。同时,中国平安投资富通,也将获得涵盖保险、银行业与资产管理三大金融领域的先进经验,打造跨国金融巨头的梦想指日可待。

  从2006年底,中国平安便开始接触富通集团。长达1年的考察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情况良好,前景光明。

  事实上,此时的富通问题诸多。第一,高分红率的背后,富通作为一个“结合体”,其定位混乱、管理失调、目标模糊一直饱受欧洲业内诟病;第二,富通本身还涉及重大收购。2007年10月9日,富通银行联合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斥资710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这场持续6个月时间的欧洲银行业最大收购战,前景不甚明朗,一直未有定论。

  平安高层们的考察,后被证明是“草率、无知与急功近利”。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富通股价已从40欧元降至19欧元左右,“扒光了”就是一个1.1倍净资产,5倍市盈率的公司——从技术分析来看,投资富通绝对“理性”。

  2007年10月,平安开始在公开市场陆续买入富通股票,并增持到4.99%,成为富通单一的最大股东。2008年3月,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登陆富通董事会,双方又开始密谋:平安拟以21.5亿欧元对价投资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股权。

  在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披露着这样的信息:富通资产管理公司有约2300万欧元的CDO和CLO风险敞口。

  CDO又名债务抵押债券,CLO又名贷款抵押债券,正是美国次贷危机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垃圾债券”。更关键的是,富通向所有人瞒报了这些垃圾债券的危害,直到东窗事发,其40亿欧元的亏空才公诸于世。

  如此之大的“地雷”,中国平安毫无觉察。2008年4月,富通以1.18欧元/股进行分红,平安共获得半年5600万欧元的分红——一切看上去那么美好。

  而实际上呢?为了收购荷兰银行,富通需要拿出240亿欧元、6倍于2007年全年利润的资金,为此富通不得不试图以增发130亿欧元股票来完成这次“蛇吞象”。然而,这一行为很快招致了股民对其承载能力的质疑,股价走向下滑。

  此时,金融危机已经愈演愈烈。2008年5月,富通宣布其净收入受次贷影响,已从2007年的11.7亿欧元下滑至8.08亿欧元,下跌31%。

  被逼无奈,2008年6月,为了保证现金流,富通宣布进行83亿欧元的增发。这无疑将剥夺股东分红权利,并削弱平安的持股比例。此时的平安,为保大股东地位,竟然不顾风险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购买了增发股票的5%。

  ——至此,中国平安持有富通1.21亿股,总投资成本高达238亿元人民币。

  一切于事无补。2008年9月16日,伦敦银行间美元隔夜拆解利率大幅飙升至6.44%,出于对富通财务状况的担心,所有银行将富通拒之门外。之后,富通股票在一周内跌至5.2欧元,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