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oogle VS Facebook 互联网代际争霸(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 16:18  《商界评论》杂志

  据Facebook估计,每个月其用户会上传40亿条信息,包括新闻故事、个人状态更新、生日许愿等,同时也上传了8.5亿张图片和800万段视频。任何人想访问这些东西只有通过Facebook,而Facebook将这些信息视为私有数据,绝大多数都对Google的搜索屏蔽。除了一些用户同意公开的粗略信息,Facebook内部所有的数据和活动仅仅存在于网站的服务器中。这对于长久以来以“组织世界信息”为目的的Google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且仍在快速发展的盲区。

  Facebook:全方位进犯Google网络中心的地位

  Facebook不仅仅重挫了Google的搜索引擎,同时也在与它竞争。Facebook鼓励它的2亿用户使用微软的搜索引擎,并于2008年将该搜索功能集成到了自己的网站——这也是两家公司合同的一部分。目前,它还准备推出Facebook搜索,允许用户快速浏览其他用户的信息。

  想知道某个不认识的笨蛋是如何评价《银河战星》的结尾吗?那就去Google搜索。

  想知道自己朋友的想法吗?试试Facebook搜索吧!而且这并不只是Facebook内部的搜索,因为Facebook好友还会将一些外部链接添加进来,你可以把这些当作通向整个网络的大门——这也对Google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当你想了解克莱斯勒破产保护的相关消息,如果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朋友们是如何想的,那么何必只满足于Google新闻呢?Facebook已经开始准备接替Google的角色,成为网络信息流通主要的驱动器。

  这些仅仅是Facebook雄心勃勃计划的最新动向,最终它要将这一“社交地图”渗透到网络生活的每个角落。

  2008年12月,Facebook推出了Connect,这是一个包含1万多个独立站点的网络,使得用户可以不用登陆Facebook.com就能访问到好友信息。例如,用户可以登陆Digg阅读好友推荐的文章,去Citysearch看看他们最近关注了哪些餐馆,使用TechCrunch、Gawker或Huffington Post阅读他们留下的一些评论。奥巴马总统就职当天,数百万用户使用他们的Facebook账号访问了CNN网站,第一时间与朋友们讨论活动实时进程。

  2009年4月,Facebook推出了公开的信息流应用编程接口Open Stream API,用户可以利用该工具对其他人更新的信息加以利用。此前,用户只有去Facebook网站才能看到好友动态;现在API用户可以将此信息导出到任意站点或者独立的应用程序——就像使用Twitter的桌面客户端一样。

  Connect和Open Stream不仅仅允许用户从别处访问Facebook网络,还实现了用户长久以来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可以遍布网络的个人档案。通过将Facebook账户与线上活动相联系,用户一改“你不知道是否是一条狗与你聊天”的匿名网络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任何活动都与真实的个人相关。

  在Facebook高管看来,这会让在线联系更有意义也更个性化。试想,如果网络上的评论都是实名发表而不是昵称署名,那将会怎样呢?

  “直到现在,所有科技进步都承认信息和数据是最重要的。”Facebook高级平台经理戴夫·莫宁如是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个人坐着面对键盘。我们认为网络就是关于人的。”

  但是光靠人是无法与Google抗衡的,你还需要数据。Connect和Open Stream就是为了能让Facebook成为一个收集用户信息的重要力量。任何人登陆站点并使用Connect或Open Stream,他们就给予了Facebook掌握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活动的权力,这便向Facebook服务器传送了大量信息。设计这两样工具,同时也是为了让属于Facebook的好友网络对用户变得更有价值,而且更重要。两者合力,要让用户的社交网络成为他们所有网络活动的中心。

  优势劣势大比拼

  Facebook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基于用户信息销售定制广告,而这一决胜利器尚待炼成;而老辣的Google甚至愿意放下身段来仿效Facebook,这意味着决战的到来还需时日。

  Facebook:尚需突破困境

  即便以硅谷的标准衡量,扎克伯格依然是出了名的自负。两年前,传闻雅虎出资近10亿美元收购他的公司,被他回绝了。他应该可以向Google或微软卖出更高的价钱。他名片上的话也很有名:我是CEO……贱人。他把Facebook描述为百年一遇的沟通革命,暗指自己堪比古登堡(欧洲印刷术发明者)与马可尼(无线电通信发明者)。

  很具讽刺意味的是,扎克伯格把Google比作“老大哥”(英国科幻小说《1984》中的独裁者)。毕竟,许多观察家担心Facebook自己已经变得控制性十足。和Google不同,Facebook使用户很难导出他们的通讯录、邮箱地址、照片和视频。一位Web2.0支持者称,这说明这家公司很看重自己的私有数据,甚至比用户的个人体验更重要。

  2007年11月,Facebook发布了Beacon,很笨拙地试图将广告插入用户动态中。用户们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抗议持续一个月后,扎克伯格公开道歉,并很快关闭了Beacon。

  接下来,2009年2月,Facebook悄悄更改了服务条款,宣布对贴在该站点的信息拥有永久所有权,甚至也包括注销账户曾经发布的信息。用户们表示强烈反对,数百万Facebook用户在线签署了请愿书,抗议条款更改,迫使Facebook最终放弃更改条款。

  该事件让很多人都担心,他们是把个人信息给了一个私有的、唯利是图的公司。一家纽约杂志在四月号封面上谨慎地问:“你拥有Facebook吗?还是Facebook拥有你?”

  Facebook高管称,公司更改服务条款仅仅是效仿了其他网站,并没有恶意。经过用户的投票决议,Facebook重新发布了一份修改方案。

  围绕Facebook的争论说明了社交网络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它拥有了巨量的用户数据,但一旦要利用这些信息,其用户就会感到害怕。这并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这家公司的未来取决于它掌握行为定向技巧的能力,即如何基于用户信息销售定制广告。理论上讲,这对于营销人员应该是个黄金机会,Facebook按效果收费的广告计划允许他们自行设计并发布广告,发布范围想要多窄就多窄(同时该公司还启动了一个类似病毒广告营销的计划)。但是Beacon的失败表明,“直接有用”和“尾随偷窥”还是有明显界线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广告人愿意跨过这条界线。

  在某种程度上,Facebook的困境源自它的成功。用户把该网站视为神圣的空间,一个可以和朋友亲密交谈的地方,一个不会被乱七八糟广告打扰的地方。但是随着Connect和Open Stream的出现,Facebook可以不在自己的地盘卖广告了。就像Google的AdSense在其他网站卖广告一样,Connect和Open Stream最终会把Facebook代理的广告带给其他网站或应用程序。但和AdSense有一点不同,Facebook的广告就像是为目标客户定做的。公司COO萨德伯格说:“我们有别人不知道的数据。”

  于是那些握有巨额广告预算的品牌出现了。Google向他们献了4年殷勤,但没什么效果。尽管Google的广告搜索确实把大量的广告带给了用户,却无法很有效地为需求不清晰的用户创造需求。Google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这些广告客户,包括买卖广播广告,以及收购YouTube。它显然有明显的理由执着下去——如今网上的品牌广告市场一年只有500亿美元,而在线下却是一块价值5000亿美元的大蛋糕。

  Google:老大帝国的与时俱进

  Google追求品牌广告的决心是如此迫切,以至于一些公司高管愿意把面子问题丢在一边,想再次寻求与Facebook的合作。

  不管最终双方能否合作,Google都已经明显受到Facebook的影响。2008年12月4日,就在Facebook发布Connect当天,Google也推出了同类产品——Friend Connect,允许站点链接到主要社交网站的账户,其中包括MySpace、LinkedIn、Ning、Hi5和Bebo。

  2009年3月,在Facebook出价5亿美元收购Twitter失败后4个月,有消息称Google也就收购一事与Twitter谈判,该消息也得到了一位Google内部人士的证实。Twitter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它的发展速度甚至比Facebook还快,3月其用户数量增长了一倍,它还同意让Google访问类似Facebook中好友动态的个人信息。

  最近Google又推出了网络通信平台Wave,鼓励类似Facebook的信息共享和交谈。看起来,Google甚至已经承认扎克伯格对自己的搜索不够个性化的指责。4月,Google宣布一项计划,允许个人创建详细的档案,当别人搜索他们的名字时可以浏览这些资料。如果选择这项业务(注意,仅仅是如果),用户就可以更容易控制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这也会刺激他们与Google分享那些从前只提供给Facebook的个人信息。

  Google甚至愿意效仿Facebook,谨慎地尝试第三种网络营销——行为定位。Google长久以来都对用户保证,不会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做定向广告,而只依赖于数据积累或匿名搜索行为。Google CEO埃瑞克·施密特在关于Beacon的争论中说:“你和用户之间有条线(即不可滥用用户信息),而你也不想跨越它。”但在3月,Google开始了自己的行为定位计划,跟踪用户的浏览并传送定制广告。用户可以选择编辑个人档案,或者直接退出。

  命运之轮

  当后浪发展为前浪,沙滩上的命运已经注定。

  通过收购YouTube的经验,Google已经看到要保持爆炸式的用户增长需要花费多少金钱。他们在2006年为了维系与MySpace伙伴关系花费了9亿美元,这样失败的合作让Google知道,从社交网络赚钱有多难。

  扎克伯格的年轻也给了Google信心。即使Facebook有最智慧最坚定的领导,它仍然会面对很多艰难的挑战:将大量的用户群转变为可持续的生意。一位Google高管表示:“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突然盈利,他们一定是一个威胁。但他们办不到。”

  Facebook的反对者当然也有道理,但在他们过于得意之前,也许会想起当年那个找到新方法运营互联网的新公司。这家公司用了5年时间培育自己的用户群,完善自己的产品,在风险投资对他们如何赚钱指手画脚时顶住压力,直到成为每个人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它的商业道路才逐渐清晰,并很快成长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公司之一。至于它的名字,当然就是Google。■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