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5:08  《中国商界》杂志

  而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建立一个真正的藏家群体。真正的藏家首先需要热爱艺术,更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去了解艺术、研究艺术。比起财力来说更重要的是收藏的观念。形成了观念的藏品就会有体系,就会在收藏中体现个人的趣味。对于收藏来说,这要比藏品的价格和数量更显得重要。就好比“排列”谁都会,但是“组合”则需要更多的智慧与耐心。

  过去五年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之所以存在泡沫化现象,归根结底是艺术品的购买群体大部分以投资、投机为目的,而缺少真正的藏家群体。因为市场如果缺乏作为藏家的中坚力量,价值就会发生混乱,价格也会起起落落。艺术品在市场中就视同与一般商品,而非艺术的产物。这种情况下的繁荣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繁荣。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背景下,艺术品市场中一些真正有艺术价值、史料价值的优秀艺术品仍然有许多人在购买,这表明这些购买人是真正喜欢艺术品,也表明中国的藏家群体正在逐步建立。

  金融危机可以说对藏家群体的建立是一种机遇,为什么呢?首先,现在的市场处在价格的调整期,收藏家只需花比平时更少的钱来购买他的藏品,其实许多知名的大收藏家往往把握了一种机遇,比如战争、经济危机来壮大他的收藏。民国时候上海最著名的收藏家钱镜塘先生如果不是在动乱时大量买进别人抛售出的艺术品,是不太可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拥有五万多件高质量的藏品的,而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位伟大的收藏家所具有的保护艺术品、保护文化的社会责任。今天在有条件大量购买藏品的时候,由于个人藏家的精力财力有限,而最终只能关注某一门类的深入收藏与深入研究,这种藏家的细致分工的现象使得这个群体更加扎实,更加专业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各种门类的共同发展。其次,金融危机促进了一代藏家的更新,现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上只存在一代藏家,而对一个长远的市场来说,如何做好藏家的更新换代是收藏活动得以传承的关键。中国的第二代藏家在先天上就要由于第一代藏家。教育的提高与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使得第二代藏家具有更丰富的文化修养,以及更开放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包括对精神领域的重视,也包括对艺术品的价值观的改变。所以以第二代藏家群体为中坚力量的市场时候势必要比第一代的市场更加繁荣。另外,毕竟收藏艺术品是一种经济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金融危机之下,人们的投资心态势必更趋理智,投资的安全性超越了投资的回报率成为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而艺术品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安全领地。艺术品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它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的价格受到外部的影响较小,从而保证了他身价的稳定性。这也成为今后市场吸引资金的一个方面,对于收藏家来说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放宽心态。

  当然要使得这个群体真正壮大并成为中坚力量,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对于拍卖公司这样的市场主体机构来说,有能力也有责任去引导,帮助这个群体的壮大。这场危机同时迫使拍卖公司的经营者必须重新审定拍品的艺术标准,必须重新判定拍品的价值与价格关系,必须重新完善、提高经营者自身的服务工作与管理水平。比如,我们西泠拍卖将在今年6月19至21日举行的春拍中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为艺术作品的真伪严格把关,从学术的角度考订拍品的价值,从市场的角度决定艺术价值在价格中的体现,做细致到位的服务,开发不同的艺术门类等等,这些都在帮助藏家更好地了解艺术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最终由他们自己带着个人趣味地去选择他们喜爱的艺术品,而摆脱盲目购买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

  当流通的艺术品的主要持有者从投资者、投机者转变为藏家群体的时候,买卖方都将发生变化。而以收藏家为主体的买卖方是一个健康有序的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市场才能体现它精神领域的价值,因此在市场中形成一个自发的良好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就是说决定艺术品价格的不单单是供求关系或者经济状况,而是由藏家群体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史料价值进行认定。这样就有了优劣之分,真正伟大的艺术品才有可能不被人冷落,而创造出远比现在所谓的天价更高的价格也就不足为奇了。到这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自身扎实的基础上,再与国际接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冲击,而是在它正准备自身调整的时候的一支催化剂。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是必然的,金融危机恰恰让我们有机会促使这一进程尽早走入正轨,即是引导到健康有序,国际化的市场进程。这对于藏家,对于拍卖公司,对于整个市场都将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

  (转载自《国家美术》)

  陆镜清简介:

  陆镜清,现任浙江省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会长、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被授予全国“四个一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