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8日 15:08  《中国商界》杂志

  文 / 陆镜清

  今天所指的产业化的艺术品业实际上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到了上个世纪的西方社会,随着拍卖业、画廊业等的繁荣,逐渐在经济上、文化上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中国的艺术品业严格的说应当从文革以后算起,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和自我探索下,自1993年有了艺术品拍卖以来,从之前私下的,店面式的交易为主的市场逐渐转入公开的,以拍卖业为主体的格局,高端市场从面向小部分人群的文物商店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的拍卖行、画廊等等,随着本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提高,随着艺术品拍卖业在这十五年中的趋步繁荣,中国的艺术品业逐渐走上一条趋于繁荣而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同时也进一步融入整个国际市场。

  然而这十五年的繁荣实际上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的高度开放、高度发展的前提之下。今年开始由美国引起的金融风暴影响全球,也势必波及中国。那么,当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不能够保持过去十五年迅猛发展的态势之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否会因此衰落?我想对这个问题谁都没有充分的理由说绝对的是或者不是,因为市场本身就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

  事实上,时至今日中国艺术交易在整个国际市场逐渐凸显,中国艺术品的价格还在不断刷新,虽然这些中的大多数是被认定的传统艺术中的经典作品。比如潘天寿《春塘水暖图》的流传恰恰说明了经典艺术品在金融危机下的坚挺,同时也印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潘天寿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对待艺术精益求精,故流传作品少而精,原藏潘天寿纪念馆的1961年所作《春塘水暖图》是其最著名、最永恒的作品之一,尺幅之大达到长249厘米、宽102厘米,自1962年以来有数十次出版发行的记录,堪称经典。此作品以660万元在1997年北京嘉德拍卖拍出,2005年在杭州西泠拍卖首拍中流标,但在今年刚刚结束的西泠拍卖2008年秋拍中以2072万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画家本人的最高纪录,也给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品市场做了表率。

  那么,这仅仅是一种偶然吗?我想不尽然。这说明不确定市场中一些可以确定的方面,其中的几点完全有理由使我们相信《春塘水暖图》的流传并非个例,或者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可能在短期的调整之后继续繁荣,甚至克服过去的十五年弊病。

  首先,艺术品市场与其他市场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它流通的是艺术品,我们通常所说“艺术是无价的”,实际上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有限的经济价值背后是包含着无限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的。而后两者指的就是艺术、文化。所以艺术市场在本质上是从属于精神领域的市场,是精神需求在物质上的一种奇妙的体现。因此具有比其他市场更高一层的目的与责任,即传播艺术、传播文化。而通常的社会,尤其是经济上政治上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而且这种传播带有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使得这时候的文化传播更扎实、更有效。因为这实际上是人的心态的反映:当人们对物质无所追求或者产生绝望的时候,反而会寄托于精神性的需求,而艺术恰恰是精神领域的最高产物,同时也是最容易接触的。当这种心态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以及更进一步的传播。我们之所以称“乱世是文化的兴盛期”我觉得至少和这种现象有关。比如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又比如2003年的非典,当人们的生命得到威胁的时候,很多人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追求物质的数字变化,逐渐转为对精神领域的需求,所以2003年的艺术品市场并没有因此中断,而且孕育着200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攀升,导致了之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在文革以后发展的最高点。再比如二战时期,西方的拍卖市场虽然因为战争被迫中断,而艺术品在私下的流通极其兴盛,战争一结束,苏富比的营业额远远超过战争以前的。我想更何况对于今天来说,只是经济上受到一点波动,而政治上又十分稳定,这种状况实际上要比所谓的乱世更适合文化的传播。艺术市场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有机会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

  当然,艺术品市场毕竟也是市场的一种。它也具有市场的种种特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作为是否繁荣的标志,我认为就是流通性。因为艺术市场中的流通物——艺术品是有别于股票、房产、汽车等其他市场中的流通物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不可再生与不可复制的。所以只要有好的艺术品不断在市场中出现,或者说只要艺术品市场保证了它的流通性,那么金融状况的好环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否是不能够画等号的。

  对于买方市场来说,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整个经济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极小,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其他市场中的闲钱。另外,中国的现代艺术品市场虽然迅猛发展,但与西方的几百年来的传统相比可以说是年轻市场,艺术品的价格也同样处在起步阶段。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一年的艺术品成交额大约是20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200多亿人民币,一个可以被垄断的市场实际上是畸形的。从200亿发展到2000亿,艺术品的总量是不变的,只有通过价值的提升才能改变为无法被垄断的健康的艺术品市场。比如现在一件可以代表清代中期最高书法水平的,乾隆时期的大臣刘墉的书法作品只有几万元,今天中国城市的普通中产家庭都有能力收藏。所以拥有艺术品购买力的人永远都存在,而是否购买艺术品实际上取决于这些人的观念。假如金融危机使得一个原来拥有20亿的企业家现在缩减为15亿,但这并不影响他拿出几百万来购买艺术品以满足他精神上的需求,他们往往不过多地考虑盈利。

  对于卖方市场来说,金融市场中即使救市力度再大,如同一个重症病人在手术过后不可能立刻痊愈一样,这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已经注定将是长期的。长期的经济压力一定会迫使原先的一部分收藏家出售他们的藏品。西方艺术品市场有一个“3D”规律,即死亡(death)、离婚(divorce)和负债(debt)发生时都会促使艺术品换手。比如美国的雷曼公司在倒闭之后有大量高质量的藏品流向市场。而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海外回流”现象,大量中国艺术品从日本、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地区流进国内,这种现象至今络绎不绝。但是和任何一次经济危机一样,在这次长期金融危机的短时期内,中国的许多藏家可能会考虑到现在艺术品的价格问题,而不会马上出售其藏品,这样市场就会产生暂时的短缺现象。去年秋拍许多拍卖公司抱怨征集不到够数量的作品,我倒是想称这种现象为“黎明前的黑暗”。因为在购买力并不缺乏的今天,摆脱这种现象是必然的,而是否能尽早摆脱则取决于卖方对于市场的信心。比如今年在纽约经济如此不景气的情形下,虽然成交额不如从前,但莫奈的画作仍然刷新了其作品的成交记录。有人说这样高质量的作品在经济理想的时候价格应当更高,但事实上在经济理想的时候露面的可能性极小。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卖方市场来说,也最终能够逐渐扩大,逐渐集中,而且后劲更足。

  所以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确实会在短期内使市场进入调整,尤其是遇到买方的观念问题与卖方的信心问题的时候。当这些问题被逐渐消除以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将会进入一个新的起点,也就是市场的流通性将会大大增强,而鉴于艺术品市场特殊的传播文化的性质,我认为这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就具备了繁荣的条件。

  我要强调的是我指的繁荣并不是单纯价格上或者数量上的繁荣,更不是虚假的泡沫,而是真正调整为一个健康有序,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品市场。实际上是否能成功地调整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是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所急需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必然经历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金融危机恰恰促进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整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