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鲁-德律斯:并购只是游戏的开始(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14:31 《东方企业家》杂志
何麻温-卡塔加雅超前化营销:创意中国新规则 文_ 韩巍 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但是对中国的挑战并不在于生产能力有多强,而在于是不是富有创意。 “我是中国人,我叫陈就学。” 这个传统的中国名字显然比何麻温 . 卡塔加雅(Hermawan Kartajaya)更让人印象深刻。“我生在印度尼西亚,但我的父亲是中国人,他经常跟我提中国的教育家孔子,希望我能不断学习,他给我起的名字是 —— 就学。” 何麻温很会演讲,开场白的三言两语就已经和台下经受了半天演讲的听众拉近了距离,演讲结束时,他的总结陈词精炼概括,结构清晰,“营销是有规矩的,如果我都讲不明白,让这些企业家们怎么实践呢?” 决心涉足营销领域之前,何麻温是印尼一所学校的数学兼物理教师,1990年他在印尼雅加达创立了自己的营销咨询机构,很快将业务拓展到吉隆坡与新加坡,亚洲金融危机前何麻温已经在东南亚国家营销界声名显赫。1997年,何麻温在莫斯科一次营销会议上遇见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他听说过我,他让我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他我所知道的营销。”何麻温的回答中规中矩,强调公司如何应对消费者、竞争对手与环境变化的4C菱形理论,强调“定位、差异、品牌”的PDB理论成为他之后众多著作的基石。“我对科特勒说,我既不是教授,也不是博士。我不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只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随后,科特勒兄弟与何麻温之间开始了长期的合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让东南亚各国经济陷入险境,千疮百孔的经济现实却给了何麻温重新思考营销的时间。2000年他与菲利普。科特勒合著了《亚洲大未来:从泡沫到可持续经济》,在书中他描绘了自己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对亚洲企业未来的展望,“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论述自身发展的热门词语。凭借对亚洲营销领域的贡献,何麻温在2002年当选世界营销协会主席,随后他写作《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论述亚洲企业如何走出产品中心的发展模式,“从依赖低成本的产品中心,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到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看似毫无关联,却是亚洲企业的必由之路。” 何麻温频繁到访中国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关注,从当初突出全球化与数字化对中国企业的挑战,到今天强调超前化(Futurization),何麻温的中国之旅总会留给中国营销若干思考,“最终的赢家一定属于最具有创意的营销人,而不是最具有生产力的营销人。这点对于中国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但是对中国的挑战并不在于生产能力有多强,而在于是不是富有创意。” 作为营销学者,他欣赏的企业家是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 . 乔布斯和维珍公司创始人理查德 . 布兰森,“他们都是非传统的营销实践者,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避免了产品竞争价格战。” 从“产品为中心”到“消费者为中心” 《东企》:您在2000年的时候写过《亚洲大未来》,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泡沫到可持续经济”,在您看来,亚洲营销在过去10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何麻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亚洲经济被描述为“飞雁模式”,强调的是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就像“飞雁”模式所暗示的,雁群由日本领飞,其他新兴工业国(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跟随。2000年时,亚洲的营销雁阵同样是以日本作为领袖,中国和印度的营销发展远远落后于头雁。 今天,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强。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但不同于飞雁时代,传统地缘政治正转向区域经济发展。即使是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同样无法统领亚洲的营销,因为真正的力量是区域化。也许,你已经知道中国正在做东,大力推动东亚和东盟一体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与菲利普 . 科特勒合作写那本《思考东盟》(Think ASEAN)作为《亚洲大未来》(Repositioning Asia)的后续。如今这本书的中文版也已经出版了。 《东企》:您怎么看中国企业这些年在营销上的变化? 何麻温:在我看来,中国的营销仍然是产品为中心。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是以极低成本完成的,低成本的产品营销是中国的优势。这很不错,但如果中国企业还想向前再迈一步的话,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步中国的挑战将会是提升产品的质量。的确,中国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便宜的产品,但是中国可以创造一种奢侈品吗?这对中国的企业将是真正的挑战。接下来的挑战是创建强大的中国品牌,这样的品牌不仅是地区品牌而且是全球知名品牌。 《东企》:有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大国,国内市场巨大,只要国内市场做好,没必要全球化,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何麻温:不仅在亚洲,在世界范围内,小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常有更好的表现,来自芬兰的诺基亚就是很好的例子,亚洲的新加坡也有不少国际知名企业。那些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企业最终也会走向国际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本国市场同样欢迎国际品牌。随着中国人变得更加富裕,全球品牌也将进入他们的选择范围,这无疑会加速本土市场饱和的速度,当本土市场饱和之后,你还能去哪里呢? 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企业的营销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几年前,中国的摩托车曾经进入过东盟,然而他们无法与日本品牌竞争。中国品牌没有售后服务网络,零部件供应也跟不上。换句话说,这都是没有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表现。在国际市场上成功,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很重要的。低廉的价格并不能保证成功。 《东企》:我知道您曾经是亚洲营销协会主席,在印尼进行市场营销实践多年,在您看来,东盟国家的企业家重视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吗? 何麻温:东盟国家的市场多数并没有多少限制,区域内也是开放竞争的。因此,东盟国家的市场营销相当发达。在这些国家,因为有全球品牌的存在,所以企业家也都理解品牌的重要性。这些企业有时候也会失败、破产,或者被较大的企业收购。过去的失败是对东盟国家企业家市场营销实践的考验,他们变得更强了。 《东企》:在亚洲范围内,您觉得哪些企业已经走向了国际市场了呢? 何麻温:在亚洲日本的丰田、索尼、雅马哈公司,韩国的三星、LG、现代公司都非常出色。这些公司在危机前就以低成本进入了市场,如今,他们都在建立自己的全球品牌。 营销的三个基本问题 《东企》:在中国谈论营销的人很多,他们出了很多营销学著作,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您看来,什么是营销最基本的问题? 何麻温:涉及到任何营销问题,你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Why),我们应该做什么(What),我们怎么做(How)。很多营销者把重点直接放到做什么和怎么做上,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分析推理过程非常重要的。 《东企》:您对“为什么营销”的回答是什么? 何麻温:为什么要营销?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很多营销都是把建立品牌当作自己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品牌?我的观点就是要搞清楚3C,谁是企业的竞争者(Competitors),谁是企业的客户(Customers),不搞清楚企业的竞争者和客户,如何开始营销?另外一个C是变化(Change),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客户都在不断地变化。 企业需要正视变化,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技术变化、政治变化、社会文化变化、经济变化、市场变化等等。在技术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数字化;而政策、法规、经济、社会文化等变化中最重要的是全球化;而企业营销关注的市场变化当中最重要的是超前化(Futurization)。 企业的发展不可能避免数字化、全球化和超前化这三种趋势,全球化的世界没有边界,中国已经加入WTO了。我们同样生活在数字化的世界之中,托马斯 . 弗里德曼认为世界是平的。任何人只要有机会上网,就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竞争对手可能出自任何地方。 超前化。什么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成为赢家呢?艺术家、科学家这些具有创造性的人能成为赢家。如果我们把分别主管艺术和科学的两个半脑结合起来的话,你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超前化意味着我们要更加富于创造精神。 我们生活在数字化、全球化、超前化的时代,企业必须要让自己的名称、产品脱颖而出,这就是企业为什么需要品牌,为什么建立品牌。企业需要营销。 《东企》:那在营销领域,最后的赢家需要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 何麻温:营销市场上最终的赢家一定属于最具有创意的营销人,而不是最具有生产力的营销人。这点对于中国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但是对中国的挑战并不在于你的生产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你是不是富有创意。在更发达的国家,生产率只是基本,因为生产率总会达到极限,一旦达到一定的生产率,创意将会是营销的新规则。 《东企》:全球化、数字化的趋势,中国的讨论已有很多,这个“超前化”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何麻温:超前化研究的是市场在未来如何演变。市场向未来有创造性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消费者至上,它同样意味着消费者是企业市场研究的领导,是研发部门主管和产品经理。消费者将影响未来营销的方式。 分析这个影响,同样需要考虑企业的竞争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会变得有更多需求,对质量更加吹毛求疵。他们需要更多的产品、更好的产品、有创意的产品,他们不会只满足于价格低廉的产品。对于竞争对手的影响是,每个企业在竞争中都希望能够成为偶像。世界上这么多家快餐店,唯独麦当劳能把自己塑造成快餐业的偶像,麦当劳就是快餐行业的标杆。现在竞争者太多了,如果企业不是整个行业的偶像,顾客很快就会遗忘掉这个企业。 再比如“汉堡王”(Burger King),这家公司迎合消费者对创造性的渴望。就如他们口号表现的“享受自己的方式”,汉堡王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拍摄视频短片,发挥消费者的创意。汉堡王此举证明是对自身很好的广告和公关。《广告时代》甚至评选汉堡王是营销活动的老大。 《东企》:我们以往采访过营销学者阿尔 . 里斯,在您看来,“定位”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位置在哪里? 何麻温:如何塑造品牌有很多的定义。我的定义很简单:定位(Positoning)、差异化(Differentiation)和品牌(Branding),就是我说的PDB三角。如果企业想让自己的品牌成为大家喜爱的品牌,首先就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品牌不能涵盖、代表所有东西,必须要有所选择。定位是给消费者作出一个承诺,如果企业作出承诺的话,就必须要实现这个承诺。企业不能许下自己没有办法实现的承诺。承诺应当是只做出一两项承诺,然后真正实现这些承诺。 塑造品牌要进行差异化,差异化并不是意味着你在所有方面都要优于你的竞争对手,而是其中一方面要优于你的竞争对手。在一个方面是出类拔萃的,这就意味着你这个品牌是很强大的。 在营销中认知比现实更重要 《东企》:您来过中国多次,这些年,您对中国发生的哪些变化印象深刻? 何麻温:我每年都会来中国,2007年来了六七次,我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持续进步,中国企业对品牌的渴望印象深刻。中国的一些企业正试图走向国际。无疑,他们将在进步中应对挑战,但我是华人,我知道中国企业家既聪明又勤奋,我相信他们未来一定会成功的。 《东企》:全球化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走向了国外,您如何看待这些企业的海外营销? 何麻温:在我看来营销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产品层面。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的营销做得很好,“中国”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新的偶像,“中国”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一个品牌。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希望来中国观光。在美国很多城市他们都希望建设自己的中国城。所有跨国公司、大企业都在考虑如何在中国投资,即便这样的投资并不一定赚钱。 企业的层面,海外的人们听到过海尔、联想甚至阿里巴巴的名字。但是怎么能够让中国的企业成为顾客喜爱的品牌,首先要赢得顾客的信任,这些都是企业主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产品层面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在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有很多不满,很多投诉案例,尽管投诉有时是错误的,因为那些消费者不喜欢中国的产品。但在营销当中,人们的认知比现实更加重要。而这个时候恰恰是进行品牌重塑的最好时机。 《东企》:现在世界上很多企业都在自身的营销中强调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难道企业营销不应该以赢利为目的吗? 何麻温:在发达国家,太多的企业都在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在寻找企业其他方面的不同。消费者看重企业社会责任,他们甚至迫使其他企业去担负起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确,赢利是第一位的,但多数情况下,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更高,因为这些产品的价值更大。● * 何麻温 . 卡塔加雅,世界营销协会主席,菲利普 . 科特勒营销合作伙伴,畅销书《亚洲大未来》、《金星上的营销术》作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