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失声达沃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08:11  中国经营报

  作者:王佳

  国际舆论圈

  中国的世界经济论坛之路并不顺利。

  现在有舆论报道:中国在此届达沃斯论坛上像是“失了声”,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但不是因为来自中国的参与者变少了,其实每年的参加人数都有一定随机性,但有一个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去年在中国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这不仅使参与冬季达沃斯的人数有了变化,也使论坛设计者把冬季达沃斯论探的讨论主题从冬季话题转向全球话题。

  这种失声是在议题方面的。我们先来列数一下此次达沃斯论坛关注的话题:次级债危机所带来的后果、世界经济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保护贸易主义抬头、金融危机、美国经济衰退、国际安全等。总体来看,话题偏向非经济类话题、偏向全球性话题。除了金融之外,确实跟中国企业的发展话题稍微偏离。

  纵观中国企业在国际场合的表现,在类似达沃斯这样的非官方场合,中国企业向来难有自己的声音。这个现象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意识不足是一致的。

  归结起来,就是背后中国与世界教育、文化的差异。中国的企业的特点是,资金相对雄厚,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当庞大,市场庞大,经营管理也不错,但是普遍国际化程度不足,国际化的管理意识不足。被中国企业家所津津乐道的管理方式,如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管理企业,一到了国际上就讲不出来了。这就是文化的差别。

  另外,国内的企业家绝大部分不能用外语交流,这一点恰恰跟印度人相反,语言的因素也成了制约。

  最后,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家由国有企业和政府掌帅,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国有化、政府式话语环境,对于西方话语环境并不熟悉,自然发言机会就少,影响力就低。

  中国的企业如何利用这种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现在国内的企业家和学者需要思考的话题。

  解决的办法,我认为最主要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家和学者多走出去跟人家交流。

  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印度,现在的印度,出去交流的不一定是印度人,他们很国际化,他们雇用的高级经理往往是英国人。中国也可以这样,我们出去交流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是中国人,我们也可以雇用英国人来做副总裁,给他们高薪,让他们在国际上为我们讲话。他们有西方人的面孔,中国人的名片,身份是中国公司的职员,他们讲西方语言,按西方逻辑说话,但却是维护中国人的利益,这样自然更有说服力。

  除此,同是新兴市场的印度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表现,真是可圈可点。印度企业的达沃斯之行,在出发前,他们整体会有一个自己的设计,会把这趟行程当成一件大事情去运作。事前他们会有研究:到了达沃斯之后以什么样的口号出现?派什么人去参加?讲什么话?用什么语言?口号如何推广等。比如他们就曾打出口号“光芒四射的印度”,举办过让人印象深刻的“印度之夜”。中国就可以从中借鉴类似做法,例如国内企业也最好有一个组织出来运作,设计口号、雇佣公关公司、租场地、组织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China Room,里面摆放国内企业的资料、奥运的资料。这其中,就要有人出面协调企业、协调学界。这样就可以避免达沃斯组织者随机乱点鸳鸯谱。而目前的国内,最缺乏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沟通”、“协调”。

  另外,从此次论坛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在达沃斯论坛上得到充分传播的观点无外乎这么几个方面:观点要新、立场要对、发言者的身份受到认可。具备了这几点,你就有足够的眼球,你的观点就会更广泛地被关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