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新金砖四国提升文化软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18:45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同处于欧亚大陆的千年古国俄罗斯、中国,在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曾走过相同的道路,基于“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之间的艰难抉择,如阵痛般伴随两国的成长,而唯一不同的是,俄罗斯的抉择之路似乎更加漫长和痛苦,即使是在今天,矛盾依旧存在。聪

  明的中国人在短暂的犹豫后,即找到了不同文化间磨合的最佳途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文化之路。

  俄罗斯:东西文化间谋求平稳

  自俄罗斯民族的原体———俄罗斯国家诞生以来,横亘在欧亚大陆的千年古国从未摆脱过这个难题:俄罗斯及其文化究竟属于东方还是西方?即使是在崛起的过程中,俄罗斯从未彻底的“西化”抑或是“东方化”,在两者之间,斯拉夫人不断寻求双方的平衡点。

  东西文化摇摆不定

  从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上即可以体会到“西化”与“东方化”的矛盾。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体制的“东方化”和现代化实现路径的“西化”矛盾,二是文化的“西化”与社会结构的“东方化”矛盾,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特征。

  就拿17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发展历程来说,彼得大帝义无反顾的“西化”国策,在彼得堡打开了“一扇敞向西欧的窗口”,使国家逐步通过改革强盛起来,为俄自立于欧洲民族之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而在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俄国开始朝着“彻底与西方决裂”的道路进发。然而就在国内战争后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列宁仍力排众议,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向农民让步,向私人买卖的原则让步,通过粮食税、租让制、自由贸易等政策,将市场经济因素与社会主义相联系,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西化”发展路径,与此前实行的极端“东方化”———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较,“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一个极其痛苦的抉择,列宁为此坦言到:此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在“西化”和“东方化”之间,俄罗斯一直努力追寻强国之路,而且,这条路并不平坦。

  谋求平衡走上强国之路

  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增长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普京执政以来,紧紧抓住油价上涨的契机,有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连续六年保持了稳定增长,使俄罗斯经济恢复到了1990年的近80%。

  俄罗斯崛起背后,对于文化趋向抉择的正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再在“西化”与“东方化”之间徘徊,俄罗斯开始在东、西甚至南、北之间谋求某种平衡。在多元文化高度交融与碰撞的国际环境下,对外来文化的理性调适和有机融合,乃是强国之道中必先解决的重大课题,俄罗斯显然意识到了这点,尽管普京执政以来,多次强调斯拉夫文明与欧洲文明同根同源,表示融入西方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但在最近两三年,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

能源、外交等多方面表现出热切“东顾”的意愿,主动与蓬勃发展的东方国家迅速接近。连续两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又为其进一步强化与东方的联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对于妥善处理“西化”与“东方化”之间的矛盾固然漫长且痛苦,但一朝寻求到双方的平衡点,即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而正是这样的力量推动俄罗斯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新金砖四国”之首。

  中国:本土文化兼容外来文化

  在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激荡磨合中,中国曾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抉择,但这段时间并不漫长。

  自“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以来,中国人显然已经熟练掌握了处理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原则,“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特色文化运作模式,继而凝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促使历经战乱的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发展和崛起。

  中西文化逐渐融合

  作为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是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要源泉。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在政治架构上开始是借鉴西方的政治框架,在意识形态上,也逐渐向西方靠拢,中西方文化开始融合,但本土文化自始至终位于基础地位。

  可以说,近代中国之发展,是建立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初步结合的产物之上,在治理体制上既有西方的政治结构,又有本土的安国策略;在文化结构上,既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又有本土儒家文化,同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而最终马克思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推行“中国特色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从总量上已经位居世界的前茅。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本身会强化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可。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中国人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

  江泽民在1997年11月2日美国的

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哈佛大学发表的演讲中则重点强调了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原则,他说“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尽管急切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仍然十分强调本土文化价值的意义,进而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对于本土文化的坚持和对于外来文化的认同,在现代中国人看来,不仅是一种文化立场,更是一种政治的策略。这种策略基于今日中国文化之特殊性,即“中国特色文化”,在中国特色文化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主导文化的补充,起着综合协调平衡作用。中国特色文化的核心是利用自身文明的成就创造新的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最近提出的“和平崛起”的观念则是这方面有意义的尝试,这里面充满着外来文化和本土价值的结合的辩证意味。“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本版撰文/记者安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