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商业周刊》社长俞国定:我们贩卖态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 02:47 第一财经日报

  一本发行量超过《壹周刊》的财经杂志

  《商业周刊》社长俞国定:我们贩卖态度

  吴乐晋

  这是任何一个杂志市场都难以想象的事情:一本严肃的财经类杂志的发行量,超越同区域最大的娱乐杂志?而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就发生在台湾《商业周刊》和臭名昭著却依然大行其道的《壹周刊》之间。

  台湾杂志经营“教父”、《商业周刊》社长俞国定,用15年时间,将一本欠债5000万元台币的财经类杂志,打造成台湾新思潮的策源地,去年净赚8000多万元新台币。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25%的增长率造就了杂志界独特的“商周经验”。就连其原副主编张毅君延其衣钵在大陆参与经营的《全球商业经典》也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创下7.9万的发行量。

  “不是因为台湾人越来越高雅,而是因为我们抓住了台湾的精英群体,这个精英包括家庭主妇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也包括中学生中的早慧者。”俞国定随意地着一身略皱的T恤,用极潇洒的方式调侃着自己打败《壹周刊》的原因。

  曾经借债度日

  20年前,包括金惟纯在内的4个读书人,搭起了《商业周刊》这个炉灶。公司很快用完原始资本,出现了断炊,只好举债度日。15年前,在台湾某证券公司总经理位置上过得有滋有味的俞国定被金惟纯“诱惑”而成为《商业周刊》的副社长。当时,《商业周刊》欠外债5000万台币,《天下》已经在台湾发行到6万本,而《商业周刊》始终在1万本附近徘徊。

  开始,俞国定并不知道这种糟糕的财务状况,他在当副社长第二个月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帮杂志借了600万元台币。

  “借钱,对男人来说,实在是很大的磨炼。”俞国定笑说自己开始是碍于读书人的颜面,不好意思开口,到后来看到一个人,都会盘算此人能成为多少量级的债主。

  用这样奇怪的方式顽固存在了7年后,《商业周刊》终于实现了盈利。俞国定反思说:“《商业周刊》作过很多的调整,一开始的这种困境,一方面与当时市场尚未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当时的内容有关。”

  “我们贩卖态度”

  可能最初那段“穷凶极恶”的记忆太深刻了,成长中的《商业周刊》后来不断增资、傍财团。美国泛太平洋集团董事长潘思源一度成为《商业周刊》的大股东,2002年,潘思源以及《商业周刊》其他股东将持有的100%股权作价4亿元台币售予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

  但是资本层面的转变并不妨碍一本杂志的成熟,尤其在《商业周刊》认准了方向之后。

  当然,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方向是什么?俞国定引用英国杂志人的行话说:“杂志贩卖什么?我们不是卖信息,不是帮你发财,我们贩卖态度,贩卖一种核心价值观。”

  至今仍对这份杂志保持关注的潘思源,如此描述他离开后的《商业周刊》:“一些文章确实写得很好,像他们策划‘金砖四国’的报道,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潘思源说,《商业周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已经成为台湾地区先进思潮的策源地之一。

  作为当年“金砖四国”的“主谋”,张毅君补充说,在策划这组报道之前,他们看到了高盛的一份关于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四国未来研究报告,但这个报告并没有引起注意,经过一年的观察,编辑部认为,这份报告触及了一个极敏感的经济脉动,他们决定把这个“很硬”的话题,转化成可口、轻松的东西。

  于是,《商业周刊》首次在中文世界创造了“金砖四国”这个名词,并分派4组记者分赴四地深入采访。在俄罗斯刚好赶上冰天雪地,采访组因此未能回来过农历年。但是他们的努力获得回报,“金砖四国”的概念从此遍布中国,这组年度报道后来获得了“亚太新闻奖”。

  “媒体的价值何在?”这个每位新闻人都会自问的问题,俞国定说这十年来,他已经找到答案,那就是:“对社会有发言权和解释权,如果不能对社会发展趋势贡献意见,那就没有存在价值。”

  张毅君补充说,媒体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发现那些隐而未显的趋势。如《商业周刊》最新一期策划的“快乐的穷国不丹”,就想传达一种新的理念: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体现不一定是GDP,国民的快乐指数更加重要。

  “日本很有钱,可是日本人不太快乐。一个国家应该追求什么?当我们跟读者讲这样的故事时,我相信他们会感动。”俞国定说。

  第一的背后

  台湾地区共2300万人口,5000多本杂志,由于没有刊号限制,这个市场的杂志竞争空前惨烈。为吸引眼球,一些杂志不惜剑走偏锋,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如《壹周刊》当年策划的“璩美凤光碟事件”风浪波及整个东亚华人区域,更令大陆杂志同行瞠目结舌。

  但多年来,《商业周刊》坚持一贯的冷静、理性的思索。与《天下》等其他的财经类、政经类专业杂志相比,《商业周刊》提倡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并从专业性刊物变成了精英大众刊物,讲教育、社会关怀、生活形态,内容多元化,且不断创新。

  根据世界著名第三方发行认证ABC公司调查,过去两年内,《商业周刊》以15万多的发行量略胜《壹周刊》。

  诚然,内容为王。但《商业周刊》的这个“内容”也包含两层意思:具有新闻含金量,其次,能迅速敏捷地打中市场“七寸”。如《商业周刊》和《全球商业经典》联合发布的“中国100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此榜不仅再次成为中国的财经界热门话题,而且为《商业周刊》赢得1500万元台币的广告收入。

  这些肯定不是全部。俞国定说:“每个环节都做到第一,才能变成全部的第一。”

  如发行效率方面,《商业周刊》能够做到印刷后4个小时内送到大台北所有零售点和订户手中,在全台湾12000多个零售点内的铺货速度是12小时。

  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全球商业》总经理张毅君介绍,自己在《商业周刊》的时候,每年都会面试上百人,招3人,而最后能在《商业周刊》存活的估计仅1人。

  “一个成熟的财经杂志记者,需要泡上多年,才能出来那种韵味。”俞国定举例说,海外很多在任知名杂志编辑,都是白发苍苍的模样。“因为这是个隽永而严肃的行业。”他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