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汉商“出局”武商联隐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14:56 《商界名家》

  文/蔡平

  武汉商业大重组拉开了新的帷幕。2007年3月19日,武商、中百、中商三家商业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武汉国资公司以这三家公司国有股作为出资,成立武商联集团。此举意味着,一个年销售规模超过238亿元的商业航母即将浮出水面。

  细心的人们发现,此次武汉市商业大“洗牌”,原本四家上市公司——武商、中百、中商与汉商,前三家皆榜上有名,却唯独缺少了汉商的参与。武商联为何单单撇下了汉商?汉商“出局”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

  在多元化路上渐行渐远

  2006年5月,汉商控股的武汉君信置业有限公司提出的“四砖厂地区

经济适用房项目”获得通过,加上位于郑州市占地面积258亩的汉飞·城市公园项目的开盘,汉商正式进军房地产。在武汉四大商业上市公司中,汉商的这一做法显得很另类。因为武商1993年开始涉足房地产经营,现在则“绝不再轻易涉足房地产,集中发展零售业主业”;中商与中百均尝试进入地产行业,但都无功而返,并表示“从此不再涉足”。

  其实,汉商不只是将触角伸向了地产业,旅游、会展等行业,汉商均有染指。汉商集团董事长张宪华解释,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都有成功例子,关键看企业自身适合哪一种方式。 张宪华认为,多元经营,汉商有资源基础。

  在老“根据地”汉阳钟家村,汉商买下对街的知音饭店;王家湾,驻守武汉西大门,汉商储备土地400多亩,建成21世纪购物中心后,还有剩余空间;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解放大道商圈中心核心,汉商拥有其超过一半的股份;曾经的武汉商贸城,经营面积2万多平方米,负债8000万元,汉商下决心接手,几经改造,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婚纱摄影城,主攻专业市场;蔡甸千步滩,位于蔡甸区南湖村湖滨一带,汉商拥有两个长数百米的半岛和4.2平方公里的湖面,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湖相望。汉商还拥有部分咸宁温泉。据调查,这里的温泉水质,是湖北最好的,温泉池内都为原汤,没有掺热水。

  张宪华说,这些资源,提前一二十年储备,今后,其商业价值自然会显现出来。事实上呢?

  汉商集团于1998年投资3500万元在武汉市郊蔡甸南湖兴建的“千步滩度假村”,截至2001年底仍只投入了1300万元,三年来基本未做大的投入,还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而据公司年报显示,公司下属旅游公司2001年亏损72万多元。

  汉商集团斥资1.2亿元控股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经过半年的经营后,截至2002年,已至少负债6亿元。在沉重的负累下,汉商集团在2002年的经营计划中,将会展中心的经营指标大大调低,计划全年实现会展销售收入5400万元,而公司在更改募资投向时公告的该项目的盈利预测为年利润总额7885万元。

  汉商集团在商业主业之外的四处出击“没找着北”,公司的商业主业经营在这三年也是翻来覆去,似乎也没找到方向。

  1998年汉商集团第一次配股后,拟将所募资金投入“三层停车场”和“四层商业营业大厅”两个商业项目,在实施两年之后,因项目用地搬迁纠纷,公司最后只建成了一个“半拉子”的平面停车场。

  1999年底,国内兴起“超市热”,汉商集团见势推出便民连锁超市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在较大的居民区开设28家便民超市,此举还获得了武汉市政府的贴息贷款扶持。但一年后,公司只开了一两家便民超市,倒是后来居上的武汉中百的便民超市遍地开花,当地政府遂取消了汉商集团的贴息贷款扶持政策,转而将此政策给予了武汉中百。

  汉商汉口商场在公司上市之初曾辉煌一时,效益颇佳,随着周边购物环境的变化,汉商为了迎接江汉路步行街开街,专门面对女性群体将之改造为专对女性消费群体的专门商场“女之都”。但商场的改造定位和营销手段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还加重了商场的经营负担,一度使该商场处在半经营状态。

  1999年之前,汉商集团在武汉当时的四大商业公司中还位居第三,如今该公司利润水平已处于武汉商业上市公司末位,与上一位武商的利润额相差了64万多元,更是不及第一名武汉中百的零头。

  有业内人士表示,正是汉商集团这种盲目转型、一味跟风,造成了公司发展战略模糊,从而使得上市公司丧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在资本市场频遭质疑

  汉商是一家上市公司,但它在资本市场的口碑似乎并不好。汉商上市以来共募集资金三次。IPO时发行1280万股,共募集1280万元。上市后两次配股,一次是1997年,当时是10配3,配股价8元/股,实际配售614万股,募集4915万元。第二次是2000年,还是10配3,配股价高达12元/股,实际配售798万股,募集9584万元。三次募资共计1.57亿元,看起来与那些动辄几亿、十几亿的大公司相比,募资不多,但其中两次配股均没有完成计划。第一次计划配股数是2410万股,实际只配出614万股,完成计划的25.7%;第二次计划配股2594万股,实际只配出798万股,只完成计划的30%左右,当时大量的机构投资者放弃了配股。中小投资者倒成了配售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对公司的前景和发展充满了希望。

  如果说按公司的预想配售的话,汉商原本是想筹资5个亿以上的。如此大的动作,对股东的回报自然应该非常丰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公司上市10年只在2000年和2001年两次派现,派现比例为10派0.8元和10派0.125元,派现总额只有1062万元,仅占总募集资金的6.7%。投资者的实际回报连10%都不到,若扣除大股东收回的红利,中小流通股东派现回报仅有389.34万元,占募资比例2.46%。而当时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31元。有人据此认为:汉商集团重圈钱、轻回报。这种回报在整个沪市排名773位,这样的公司有什么投资价值?

  业内人士分析,汉商的业绩乏善可陈,但其二级市场股价却“名扬”沪市。该股上市后股价为15.18元,经过短短6个月,股价就被庄家炒高至30元,这个价位成为历史天价。随后便步入漫漫熊途。1997年跌至10.4元,随后庄家再度拉升,股价反弹至21.4元,之后在2000年11月和2001年6月,庄家两次拉高股价至20.88元左右。2001年股市走熊,汉商也难逃下跌的命运。股价随着业绩双双下滑,随着2004年业绩巨亏,股价最低跌至3.67元,高位套牢的投资者此时市值缩水88%。以汉商这样的业绩,30元股价成为“世纪套”一点都不奇怪。股民们在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等待之后,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到最后彻底绝望。部分股民不得不挥泪割肉,以每股净亏14.25元的价格将汉商

股票卖了出去,并发誓“今生今世永不沾汉商了”。

  2006年4月13日,汉商集团(600774)发布公告,称工行湖北省分行将武汉信托投资公司持有的该公司法人股369.6万股和工行湖北省信托投资公司持有的该公司法人股184.8万股转让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转让金额分别为560万元和280万元,转让后华融资产共计持有汉商集团法人股554.4万股,与交通银行武汉市分行并列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

  根据计算,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此次接手汉商集团股权,平均每股成本为1.515元。然而资料显示,汉商集团2005年年底时的每股净资产为3.79元,这意味着华融仅用正常转让价格的四成代价就获得了该项股权。这是怎么回事呢?

  业内人士称,根据以往的惯例,非流通股转让价格通常以单位净资产作为定价依据。然而,由于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账面上的资产价值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作为一家专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华融可谓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显然,它在进行此次交易前进行了一番详尽调查,这次交易的价格基本上体现了汉商集团的真实价值。资料显示,汉商集团目前总股本为1.091亿股,其中流通股为3997.6万股,非流通股为6912.4万股,最新的二级市场股价为7.43元。照此计算,汉商集团的流通市值(二级市场股价×流通股数)和非流通市值(华融的转让价格×非流通股)分别为2.97亿元和1.0472亿元。

  2006年4月7日,汉商集团调整股改对价,由之前的每10股流通股获赠3.2股调整为3.6股,即非流通股股东将向流通股股东共计支付股份1439.13万股。按照其调整后的股改对价方案,原流通股股东的持仓市值理论上保持不变,为(3997.6万+1439.13)×7.43/(1+0.36)=2.97亿元;而非流通股的市值为:(6912.4-1439.13)×7.43/(1+0.36)=2.99亿元。

  这样,汉商集团股改后的总市值变为:2.97+2.99=5.96亿元,比股改前的总市值:2.97+1.0472=4.0172亿元增加了1.94亿元,增值幅度接近50%。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上市公司质地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人们不禁要问,谁最终要为这多出的50%市值买单?

  “出局”未尚不是好事

  当汉商在多元化道路上频频碰壁,而在资本市场上又屡遭质疑之时,武汉以及全国的商业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家乐福、沃尔沃咄咄逼人,上海百联、易初莲花来者不善。武汉商业酝酿着大重组,以应对强敌压境的危险局面。

  如何重组?是克隆“百联模式”,还是实行“民资嫁接”?抑或其他模式?四大商业集团的高层一下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2006年6月初,由武汉市商业局操刀的重组方案,建议援引上海“百联集团”商业重组的经验。合并组建的新商业集团,将主攻百货、购物中心、大超市及便利店等板块,重组后四家公司的经营重点将会各有侧重。

  武汉四大商业巨头实力雄厚:武商总资产35.97亿元,属下的武汉广场连续8年蝉联全国单体店利润全国第一的殊荣。2002年5月,武商托管兼并了同城的全国商业百强企业之一亚贸广场,集团主攻购物中心和量贩店;中商总资产20亿元,其扼守江南,拥有中南商场、中南广场和世纪中商等购物中心,并斥资十几亿元,新建了MALL;中百总资产23.8亿元,其连锁超市业务遍布武汉三镇,拥有仓储超市24家,便民超市243家;汉商总资产16亿元,集团主攻汉阳,近年斥资10亿余元,进军会展业,并拥有21世纪购物中心等卖场。如若合并重组,四家企业的总资产将达96亿元,年销售总额将达近百亿元。

  此外,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汪涛介绍,国家

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提出,国家力争在5-8年内培育出15-2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目前,称得上“航母”的只有百联集团,武汉也急欲成为其中一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拷贝“百联模式”的方案出炉。

  几乎与此同时,武汉市国资公司拟就的另一套重组方案,也传到了市领导手中。知情人士透露,这份与“百联模式”迥异的方案,建议保留1-2家公司,对另外几家公司实行产权改革,引进新的民营战略投资者。

  武汉国资公司为武商、中商及中百的第一大股东,分别持有三者29.75%、54.48%、14.41%的股份。汉商的第一大股东汉阳区国资局,持有其33.87%的股份。

  2003年5月,武汉市出台国企改制意见,要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90%左右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不占控股地位或不再持股。中商和中百都是重点改制企业,前者国有资本被要求退出到30%以下,后者则全部退出,改制由武汉国资公司负责。“之所以没完成改制任务,主要是难度太大。”知情人士透露。

  四大商业集团重组,有几道迈不过去的槛。专家分析,一是究竟让谁做百货,谁做连锁,以及合并后以哪家企业为主,四家企业意见难以统一;二是几家企业的董事长,均是企业创业元老,执掌帅印长者达二十多年,短者也有十几年,把企业从小做大,从弱做强,管理层的回报问题必须正视;三是几家企业缺乏重组动力,武汉中百一中层坦陈,虽然商业企业利润率低,但其产生的现金流丰富,且近几年折旧计提较多,日子尚过得去;四是上海的几大集团,主要是市商委属下的资产,商委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思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操作。而武汉四大商业集团的资产所有者为国资公司,商业局只是行业主管部门,只有建议权,决策权在国资公司和当地政府。

  正当武汉市相关部门左右为难之时,有关重组的议案于2006年下半年被再次提出,并将重组步骤明显加快。经过多方权衡之后决定:由武汉市国资委控股的武商、中商与中百集团三家组建武商联集团。为避免“窝里斗”,武商重点盘百货,而中百则重点做超市,中商保持原有经营内容不变。汉商则被“踢”出局外。

  对于汉商的“落选”,作为掌门人的张宪华似乎一点也不意外。据他解释,汉商被排除在武商联之外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与其他3家不是“一家人”:汉商的控股单位是汉阳区国资管理部门,武商、中百、中商则由市国资管理部门控股。资本虽然都姓“国”,但管理主体不同,通常不会无偿划拨下属企业。也就是说,汉商与上述三家公司的国资不在同一个平台运作,若要“过门”,需办理比较复杂的手续。

  此外,汉商早就成为一个多业并举的集团公司,整体业态上已经与其他三大商业集团公司有所区别,“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非要和其他三家走同样的发展道路。”张宪华说,“汉商未被纳入商业集团之中,说不定反倒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汉商能否真的赢得一片竞争的“蓝海”,不妨拭目以待。(文章代码:110070510)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