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一个中国商人的阿国之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18:21 《中国商界》杂志

  文 / 本刊记者 雅婷

  “高架的铁丝网,路障,S形道路,还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这不是哪部战争电影里的场面,而是老林第一次到阿尔及利亚时机场的情形。“我当时都傻了,后背直冒冷汗。”如今在阿尔及利亚已经做了八年贸易的老林,说起这些还是记忆犹新。

  “不过,现在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作为第一批到阿尔及利亚做贸易的中国人,老林的生意已经是小有所成了,但这八年的贸易之路,做起来远没有说得那么轻松。

  三进非洲

  探路

  1997年,经过多方面的了解,老林决定去阿尔及利亚考察,寻找投资的机会。当年10月,他和三个有意向的朋友一起到了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出机场时,看到的就是刚才的那个情形。

  “当时阿尔及利亚的政局还不是很稳定,那里的中国人很少,中国的企业也多是一些国家建筑公司,个人做贸易的几乎没有。我们只是在使馆人员的帮助下,接触了一些当地的公司和企业。”考察了一个多月回国后,老林下定决心去阿尔及利亚发展,而同去的其他人打消了这个念头。

  决心下了,可钱从哪来,以老林自己的实力根本是不现实的。于是,老林开始四处找合作伙伴。当时国内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报道都是很负面的,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冒这个险,费了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一个有意向的伙伴,但对方要先去看看再说,所以,又有了老林的第二次阿国之行。

  “那时候阿尔及利亚没人去,办签证特别容易,大使馆我推门就进去了,记得当时办理签证的一个大姐还问我,‘你去那干什么,那么乱?’我笑着说,‘不是在国内活不下去了嘛’!”

  试水

  1998年4月,老林和朋友第二次来到了阿尔及利亚,“当时机场还是有士兵,但感觉比上次好多了。”又是一番考察、研究后,老林他们准备和当地人一起开一家中式餐厅。眼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本跟他们订好要合作的当地商人不见了踪影,而同去的伙伴也听到很多关于老阿(外国人对阿尔及利亚人的称呼)不讲信誉的传言,发生这件事之后,伙伴当即改变主意,取消当初的投资计划,最终老林还是白忙乎了一场。

  这次回来后,老林的阿国投资计划就搁浅了,两次赴阿也花掉了不少钱。但老林没有彻底放弃,还是四处努力着,可这次要想找到合适的人,就更困难了。“那时阿尔及利亚既不是很安全你又找不到合作的人,那么难为什么还要去?”我问老林。“我去阿尔及利亚后,就觉得那里像一张白纸,肯定能有所发展,而且形势也是越来越好。”凭着这份执着,一年之后,老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他现在的公司——北京诚年兆业有限公司的老总。

  投资

  1999年6月1日,老林带着他的伙伴第三次来到阿尔及利亚。老林说,“这次去阿的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走的时候,儿子刚出生还不到两个月。”说到这时,老林还是一样的语气,可心情肯定比这沉重得多。

  这时,阿尔及利亚国内的情况与老林以前来时,已经有所改变。在全国考察一遍之后,他们还是把公司开在了阿尔及尔,“因为这里是阿尔及利亚的政治中心,有好多政府部门都在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港口。”利用这里的条件,他们准备开始做贸易。

  经过“精挑细选”之后,老林选中了一家当地还算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合作,“在阿做生意的多是家族企业,我们这样私人的贸易公司与本地公司合作会有很多便利。”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与老林想的大相径庭。

  看到事情办得如此顺利,又听老阿说,公司的手续可以一周就办完,同老林一起来的人就都回国了,只留下翻译和他。然而事情根本不像老阿说的那样,办理公司的法律手续相当繁琐,再加上老阿的办事效率很低,等办好正式的法律文书签字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字是签了,但没有经营地点是不发营业执照的,老林又开始找房子。当地没有

写字楼,当地人的公司多数是开在家里的。很快,老林找到一幢合适的
别墅
,楼上可以生活,楼下可以办公,房子是很好,但老阿一下就要一年的房租,一万美金。“我当时就上火了。”费了一番口舌后讲好最少先交三个月的。“三个月的我也交不起,那时翻译拿了工资先回国了,我带来的钱也用得差不多了,国内又不准许汇那么多外汇过来。”眼看租不了房子,公司执照拿不了,就快过期了,老林疯了一样的四处借钱,可根本借不着,“中国人不是讲‘事不过三’嘛,如果一直借不着钱,我就拿着机票回国,再也不来了。”听得出老林当时的绝望。

  不过,许多事情就是这么百转千回。在老林几乎绝望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个好人。中建阿尔及利亚经理部的一个好心人,借给他两千美金,“我本来是想从公司借钱的,没想到这个跟我素不相识的中国人却从自己那里拿出钱借给了我,当时没有这救命钱,就可能没有现在的一切了。”说到这时,老林的话语有些激动了。

  关于“老阿”

  在阿国做生意,自然要与老阿打交道,“不熟悉老阿的秉性和习惯,要吃很多亏,我就是一点点吃出来的。”

  由于民族习惯,老阿从来不会说“不”,在他们看来,直接对一个人说“不”,是不礼貌的,所以他们表达“不”的方式就是回避或者不理睬。老林中餐厅的事就是这样。

  老阿还有一个毛病就是说大话,“他们说‘NO Problem’,那这件事绝对就是有问题了。”“遇到好的事情,老阿不管自己能不能办到,都会满口答应下来,至于办不办得到只能听天由命了。”老林的第一单贸易就是从吃亏开始的。

  1999年11月,老林的第一柜货到港了。发货之前老林把货品的清单和样品都给与他合作的(保险公司介绍的人)老阿看了,老阿满口答应下来。而货到了,老阿拿了衬衫的样品就没消息了,过几天终于找到人,得到的答案是,“扣子不对,卖不了了。”“其实,衣服没有问题,是老阿改变主意了。”老林说。

  本来说好要的货,现在不要了,老林还得自己交税提关,可东西没卖了,根本没钱交税,这下老林急了,找到保险公司的人,他们说可以帮忙。“我以为他们是帮我把关税的钱交了,可没想到他们是给我做担保,先把货提出来,缓两个月再交税钱,而保险公司还要收担保的费用。”“当时没办法,即使是这样,我也得先把货提出来再说”,讲起这些时老林很无奈。

  货拿出来了,这个老阿不要,还可以找别的批发商嘛。老林开始到处找买家,“阿尔及利亚和我们国内不同,我们做生意是要在最醒目的地方挂上牌子,生怕别人不知道,而这生意都在家里做,隐蔽得很,不靠人介绍,好多都找不到。”就是这么难,老林还是本地和外地能找的都找了,可衬衫还是卖不了。“其实我是犯了老阿做生意的的大忌!”

  阿尔及利亚人口不多,在这里做生意的多是家族式的企业,而从事某一领域生意的人也很固定,就是那么些人,大家都有交往。老阿做生意讲究单一的合作,跟我做了就不能跟别人做。当地人特别能说,有句俗语叫“老阿的嘴,犹太人的脑,中国人的手”,口口相传,

  老林买衬衫的事,就都知道了,因为那个老阿没要,所以别人更不会要。老林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都有些惊讶。

  “屋漏偏逢连阴雨”,第一货柜的货还没卖了,第二个货柜也到了。“两个货柜是间隔二十天发的,这面事情没发生,那面就已经发了。”还得自己交税提关,再找保险公司吧,可这次不行了,海关的说法是,“第一个的钱不交,第二个不能提,一直不交钱三个月后充公。”老林又一次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几十万的货就这么完了?

  天无绝人之路,一路艰辛走到现在的老林,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找到出路,而这次帮忙的就是老阿。一个老阿想从中国进些衬衫面料,托人找到了老林,老林答应了他,但要求是帮忙把衬衫卖掉。这个老阿当即给他找到一个买主,这个买主看了样品后,当时就给了钱,“这个买主(也是一个老阿)我之前找过,可那时他根本没理睬我”老林告诉我。

  用这个钱,老林把第一个货柜的税交了,第二个也提了出来,为表示诚意,老林把第二个货柜直接放到了买衬衫的老阿那里。“当时货柜里还有别的货,老阿要是偷拿几件,也看不太出来,后来我把别的货一点点运回来,老阿确实没多拿一样东西。”直到现在这个老阿还是老林很好的合作伙伴。

  “吃了这些亏”老林也知道和老阿怎么打交道了。“其实老阿不坏,你真心对他,成为朋友了,他会死心踏地地对你好,别人想撬你的生意,根本不可能。”“说大话是他们的毛病,你要慢慢会听就不会吃亏了”。

  但有一点,“老阿自尊心很强,所以不能跟他们说重话,不能撕破脸,如果被老阿记了仇,有些人会找机会报复的。”

  生意经

  迈过一个个坎儿,老林的生意日渐红火了,自然有了自己的一套生意经。“每年的一月或二月是老阿的开斋月,老阿一年中一半的消费要花在这个时候,那时我的衬衫不好卖,跟错过这个节日有关系。”

  在这几年中随着市场的变化,老林也在不断地调整。“我刚来的时候,做贸易的大概就我们四五家,如今怎么也有一百多家了;以前老阿只认欧洲货,现在就只要中国货。”市场认知的变化,不能说没有老林他们这些最早来阿尔及利亚打拼的人的功劳。

  “现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好了,但变化很快。”2004年老林开始做鞋的贸易时,销售很好,到2005年下半年鞋的市场就缩水了。“主要这几年阿尔及利亚的经济发展很好,有好多老阿开始直接到中国做贸易,阿的市场承受能力有限,一下子就饱和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日用品的市场一下子就给“噎住了”,好多商品的价格都跌到了出厂价,甚至更低。

  “现在的阿尔及利亚,就像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的景象,家家开起了小铺,做起了小生意。”老林这样给我形容。

  虽然现在民用品的市场似乎饱和了,但政府采购的市场远比这大得多。阿尔及利亚有三千万人口,军队就有四十几万人,政府机构非常臃肿,每年的财政支出也很大。“做上政府采购的生意,市场稳定,收益也不错。”老林说。

  “其实,阿尔及利亚的市场潜力很大,当地工业匮乏,政府为了鼓励发展工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果工业能上规模,就能形成相对垄断的经营。”老林给我讲了两件事让我有些震惊。

  以前当地人吃的食用油都是靠进口,本地是不生产的。几年前,一个人搞了个炼油厂,他生产的食用油,价格比进口的低,自然受到人们欢迎。现在这种油成了当地唯一的食用油,有时甚至供不应求,曾经为了想多买点儿油,还有老阿找老林帮忙,经济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阿尔及利亚因为工业落后,好多配套的产业是跟不上的,所以要生产油,可能装油的桶,油的运输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自己来完成,因此前期的投入会大一些,但只要你上了规模,有足够的实力,一年拿回本钱是没大问题的。”老林肯定地说。

  阿尔及利亚没有造纸工业,像纸杯、塑料这样的东西也是依赖进口。近两年,有人在当地的一个小镇建了一个大的包装纸厂,政府为了方便专门修一条路到这个厂的门前,如今这个厂生产的产品已经占了阿国市场90%的份额。“投资实业,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政府是非常支持的,像这样的一个厂,就带动起整个镇的发展。”

  困惑和希望

  这几年,老林生意虽然做得不错,但老林也有困惑。“私人做贸易的在国外很多,加起来力量是很大的,我们是取得了一些利益,但赚了的钱会流回国内,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可国家却忽视了这一块,政策上的扶持也不多。”

  “现在想走出去的人很多,像我这样走出去接着往前走的也很多,而在我们想了解一个项目时,相关的信息、法律却无从查找,国家的相关部门在这个方面是有缺失的。”老林说。

  在阿尔及利亚打拼了八年的老林,如今已经对这块土地有了感情,接下来在这里他还有很多的梦想,老林也鼓励和他志同道合的人来这里寻梦,只希望他们能少走些他走过的弯路。

  “这个国家的基础条件很好,市场很有发展潜力,但来这里投资不能有一夜暴富的思想,要有长期的打算、规划,一定可以做大;来到这里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比想象的多,要能坚持得住、有恒心才能做成事;还有对老阿要诚心,也要当心。”这是采访最后老林作为先行者对于后来人的一点忠告。

  采访手记:

  “老林”并不“老”,不过对于想去非洲做生意的人他绝对称得上“老”。联系到老林时,他已经去了阿尔及利亚,我们只能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流,可由于各种原因前两次都没能联系上他。我想让他写下只言片语,一是经历得太多老林不知从何写起,二是不善于打字的他,做这件事确实有些困难。就在我和老林都快要放弃的时候,第三次通话竟然“出奇”的顺利,老林告诉我,如果这次还没能成功,他就决定放弃了,还是出于他“事不过三”的理论,“那是天意”。

  北京和阿尔及利亚有7个小时的时差,我们聊了很久,直到他错过了午饭,我错过了晚饭。老林走过的路其实充满艰辛,虽然老林说起这些时并没那么沉重。从老林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中国商人的坚韧和不屈。

  最后,我希望老林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也希望国家能给予像他们这些走出去的中国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