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高成长企业如何跨越“管理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20:20 《中国企业家》杂志

  对高成长企业而言,最大的管理魔鬼来自管理者本身

  文/本刊研究部 金错刀、曾兰

  不同于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对于高成长企业而言,不幸的企业却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困扰于一个共同的难题:管理。《中国企业家》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资深战略咨询顾问宋新宇,去发现并破解成长企业的“管理难题”。

  《中国企业家》:在高成长企业从“快”到“好”跨越的过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高建:我认为是管理。关于创业的模式,有的是基于资源,有的是基于知识,我们考察了一百多家公司,每半年、一年,我们拿一些问卷去调查,对这些企业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失败的根源之一就是管理问题。管理能力可以界定为一种组织企业的能力。我觉得初创企业能够发展很好,就是他的团队有组织能力,体现在他更有经验去跟客户打交道,更有经验去选择产品,更有经验去控制财务,更有经验去管理资源。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商业战略。创业企业一开始的时候看不出好坏,慢慢地才能体现出来。从所谓的问号公司到明星公司的过程是一个跨越,是市场地位的变化,怎么能把这个地位建起来,就是商业战略问题。我们会发现,有些创业机会,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但是只有几个企业做成了,原因就在于他真正去落实了,他通过这种落实才能占领地位。所以,市场地位是个结果。

  宋新宇:我觉得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对创始人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民主,需要更多人参与这个团队,这种观念的转变对很多创始人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自己是非常厉害、非常能干,但是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时候,靠自己的力量肯定是不够,这时就需要团队的力量。但是本人的观念如果转不过来的话,对公司的快速增长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一个转变就是公司的战略,从一个人到和大家分享,至少是和自己的骨干分享,这也是不少的企业创始人和企业家不太容易做到的。把股份转给自己的亲戚还好办一些,如果说交给一些员工,对很多企业确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有的时候可能是观念转变过来了,但是在操作上没有适合的人。

  《中国企业家》:成长企业如何制定清晰而有效的商业战略?

  宋新宇: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客户是谁?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很多企业不明白,或者说定不下来,特别犹豫。客户可以是无限大,也可以是很细分,但很多人不清晰。你要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清晰自己的客户在哪儿。

  第二个问题是:我这个企业适合做什么?我知道我的客户是谁,但是对同一个客户你还有N种不同的办法去服务给他,去为他提供价值。我的做法是什么,什么适合我,这些也很关键。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复制?很多人忽略这个问题,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太擅长于创新,而是发现某一个模式成功后,投入大量的资源进去复制,比别人复制得快,这也是一种成功模式。

  《中国企业家》:我们发现很多成长型企业的最大挑战来自内部,在你的观察中,他们遇到的“管理魔鬼”是什么?

  高建:我觉得是管理者本身。因为我们有的时候不太能注意到自身的管理能力,你能够发现市场,可以拼命去做广告,但忽略了自身能够掌控的资源究竟是否支撑你想做的事情。我们调研发现,如果一个创业者管过4000人的企业,让他搞一个小企业,他应该很容易就把它做起来,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创业者没有过这种经验,所以,有太多的问题他们想不到。

  宋新宇:实际上跟这些企业接触的话,你会发现每个企业的问题不一样,所以很难回答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每个企业最大的问题不一样。经常是这样一个循环,当我的外部的问题解决了,内部的问题就成了最大的,当我的内部问题解决了,外部问题就成了最大的。我觉得经营一个企业基本上有两件事,一个是经营,一个是管理。经营是对外的,管理是对内的。通常是说你经营一段时间,你内部的管理会很乱,你在管理上下了功夫,你又发现,可能经营又变了,所以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你需要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一个人要善于经营,另外一个人要善于管理。

  如果说要集中在一个地方的话,就一个字:人。“人”又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缺人,没有足够的资源,我这边有生意、有业务,但是没有人去做。第二是,我虽然有人,但是不适合。很多创业公司,在高速成长期间,有大量的人进来,可能有些公司找到人不难,但是,找到最合适的人却不太容易。

  《中国企业家》:“创始人瓶颈”是成长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高建:对有些人来讲,“创始人的瓶颈”没什么问题,但是对有些人来讲确实有瓶颈。首先,一个关键的瓶颈因素是,目前的发展超越他原来的经验,比如,他原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企业出现。对创始人来讲,我觉得有很多方面可以克服。一个是学习,这个学习不是来自读书,主要是在这个社会上,当他预计到有问题的时候,他能有超前的意识去和业界交流取经。这个很重要,有很多人能克服瓶颈就是因为善于学习。

  第二,创始人的瓶颈确实难以跨越,就需要过渡。像Google公司,两个创始人就很善于过渡,找了一个有很好背景的CEO施密特。

  第三,可以通过建立团队来克服。比如,通用汽车曾经有一个办法,遇到难题就建立各种各样的委员会。通过委员会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法。

  宋新宇: 第一是学习。第二是要学会分享。第三是“放下”。其中,第三点可能是最关键的。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道行很高的寺庙主持,他养了一条狗,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叫做“放下”,每天到四五点的时候,他就不管寺庙里的事情,专心喂他的狗,叫着“放下”、“放下”,别人就好奇,问他干吗呢,他说实际上是在让自己“放下”。这个是难做到的,如果做到的话,对人对己都是有好处的。只有做到“放下”,你才能有时间去学习,才有时间去想分享的事情。

  3. 建立企业文化系统,是指我鼓励你做什么,明确企业的理念、氛围、发展方向等。

  4.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把企业的目标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完成目标给他什么奖励,没有完成目标有什么处罚。

  5. 建立开放的学习系统。

  挑战3:创始人瓶颈

  尽管只有22.73%的人把“创始人瓶颈”当作最大的“内部挑战”,在调查中位列第三,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创始人瓶颈”也是最大的成长烦恼。因为,对中国的成长型企业而言,商业模式、管理现代化等难题的源头都来自于“创始人瓶颈”。

  调查发现,对成长型企业领导人而言,“远见”(68.18%)、“专注于核心竞争力”(47.73%)、“ 创新能力(43.18%)”是最重要的三大技能。其次重要的技能是“诚信”、“激情”、“团队力”、“执行力”(见图7)。

  前几项技能都是偏经营层面,后几项技能则是偏管理层面。这也描述了一个现实,成功的创业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进攻型选手,要有远见,要专注、创新。但同时,他们也要处理好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那些陨落、受挫的“未来之星”,往往败在进攻和防守的失衡上。

  一个最鲜明的“陨落之星”是托普。作为2001年的“未来之星”,托普的崛起和陨落都因为创始人宋如华。宋如华最擅长的就是生产“概念”,从“软件国际化及倍增计划”、“西部软件园”,到“炎黄在线”、“5000名软件工程师招聘计划”,宋如华把概念炒作到了极致。2004年3月,宋如华以2元价格转让自己所持有的1800万股股权,抽身托普,留下的是跨越10省12城市的12家银行间的巨额债权债务。

  对待“创始人瓶颈”难题,《中国企业家》专家顾问团成员普遍认为,创始人的普遍问题是“自省缺乏”,从而一味冒进,却忽略了战略防守和内功修炼。

  雷士照明总裁吴长江是一个颇具自省能力的“未来之星”(2005年),企业成长快速,从1999年的100万元起步,2007年销售额预计突破30亿元。在接受《中国企业家》回访调查时,吴长江认为,要解决“创始人的瓶颈”,最重要的策略是:要自信,但不要自负。事实上,不少成长型企业的快速陨落,首先跟创始人的态度有关,一个致命的态度就是弄不清自信和自负的关系,毁在过度自负上。

  吴长江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对自信和自负的判断:自信是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而自负却是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也藐视对手。

  挑战4:持续创新

  对成长型企业而言,“持续推出独特的产品、服务”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往届“未来之星”中,这一比率是27.27%,在本届候选“未来之星”中,则高达50%。

  一个因为缺乏“持续创新”而遭遇挫折的是海天天线(2003年“未来之星”)。创始人肖良勇64岁开始创业,几年时间就打造了一个成长高速的天线制造企业,而2006年海天却转盈为亏,亏损6910.9万元。这源于2004年的那场官司,海天天线主席肖兵等3兄妹,向父亲肖良勇兴讼,要求瓜分他名下的1.8亿股海天天线内资股。据观察人士称,肖良勇在天线领域是一个技术高手,经历家庭政变后,肖良勇退出企业经营,海天遭遇“持续创新”难题,好长时间不能“持续推出独特产品、服务”。后来,肖良勇重新出山,但是,海天能否破解“持续创新”谜题,仍然待解。

  对成长型企业而言,这种成长的烦恼,也是一个中国式难题:如何从“一飞冲天”到“持续飞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