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是当前信息系统研究中面临的一项既紧迫又严峻的任务。这方面的工作要求能仿真不同系统﹐子系统和维度的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在这一方面﹐系统科学和数学可提供合适的概念和方法来高度综合所需的知识。就系统科学和数学的关系而言﹐研究指出系统理论可为大多数数学模型提供帮助。比如系统科学概念被用于系统动力学﹐仿真仿真﹐图论和组合优化。系统理论中的方法可帮助建模者组织思维﹐并进行精确分析和综合。从数学理论的组成来说﹐传统的数学系统理论包括有限状态机理论﹐离散自动机理论﹐基于微分方程和统计力学的几乎所有物理和工程中所用的经典模型。研究指出其它的一些具有概括能力的数学分支如代数几何学﹐组合理论﹐图论﹐逻辑﹐集论和拓扑学也会加入到可用数学工具的行列。
目前在系统科学领域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建立一项有关信息系统的统一完整理论。巨系统理论是一项用于研究复杂公开巨系统的理论。这一理论探讨具有复杂结构的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的这一理论旨在综合许多学科的不同知识并把它们形成整体用于研究复杂系统。此外﹐有关系统理论与信息系统设计的逻辑映像理论正在研究之中。控制论﹐计算器科学和系统研究正在被综合成基于计算器的系统理论。这些发展都将为建立一项完整的信息系统理论提供基础。
3.2 定性研究
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定性研究也正在成为一种研究手段﹐主要是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建模来量化不易量化的信息系统中的管理变量﹐从而确定模型的组成及其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关信息系统的管理理论。分析过程中采用假设检验和统计分析。一般来说200个样本是可接受的采样规模。这里举一个例子。管理信息系统对工业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为了从管理理论上证实这一点﹐定性研究是一种主要研究手段。最近一项研究涉及到管理信息系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影响。该项研究首
先提出一个理论框架用于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技术的影响。通过以问题答卷形式收集数据样本﹐建模和假设检验﹐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制造技术具有重要影响。该项研究并就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提出具体建议。比如当企业的制造技术从低复杂性走向高复杂性时﹐对信息系统往往提出更高的具体要求。
4 信息系统学科的发展
4.1 学科演化
20世纪60至70年代﹐企业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事务处理和电子数据处理。此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注重于给企业中层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主要是提供一些预先设定的管理报表。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由此类系统提供的预先设定的管理报表显然不能满足高层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出现了。此类系统的作用是为高层决策者提供非预先设定﹐即刻需要的有关决策信息。这类信息的特点是能满足特殊专门需要。进入1980年代﹐对信息系统又有了新的要求。如前所述企业高层往往并不直接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报表﹐同时尽管决策支持系统可提供适合于高层决策的分析建模工具﹐但高层管理层实际使用此类系统的并不多。于是高层管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出现了。该系统的目的是为高层决策者随时提供他们所需的重要信息﹐并特别注重使用方便并具有可提供高层决策者喜欢的报告格式的特点。此后由于人工智能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开始得到应用﹐专家系统和知识系统开始相继出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交﹐由于认识到信息系统的战略重要性﹐信息系统被管理信息系统学者赋予一种新的色彩﹐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名称出现了。把信息系统称为战略信系统的学者认为当信息系统发挥一种企业战略作用时﹐信息系统的地位应被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是企业过程﹐生产和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争取竟争地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到了1990年代计算器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的形式和格局﹐随之电子商务出现了。电子商务无论是对当代企业的运作还是管理都是一场革命﹐把信息系统推向了集成信息系统时代。
4.2 信息系统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把信息系统主要分为供企业运作用的系统和供决策用的系统。供企业运作用的系统中主要有三个子系统﹐事务处理系统﹐企业过程控制系统和企业内部工作协调系统。供决策用的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决策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或称联机分析处理系统)。企业运作系统可提供为企业内外部所用的信息﹐但这类系统往往不专门提供可为管理层直接所用的信息。管理层直接所用的信息往往需要用管理信息系统加以处理方可得到。企业运作系统的目的是有效地处理企业事务﹐控制企业过程﹐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事务处理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销售网点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例子是炼油厂的计算器电子传感器连续性地监测化学过程并随时就控制炼油过程做有关调节。企业内部工作协调系统的一个例子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当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是为决策目的所用时﹐则称为决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中层管理提供有关报告。比如销售经理可从系统中获得产品销售报表和日销售分析报告等。而决策支持系统或联机分析系统则可直接为高层决策层提供信息。
第二种分类除了列入上述系统外﹐还包括了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和战略信息系统。专家系统是把专家知识转化为计算器代码用于介决许多实际问题的一种计算器系统。专家系统既可用于事务处理系统也可用于决策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是基于知识的一种新一代信息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和传递企业内外部以知识形式存在的信息。这种系统可同时用于事务处理和决策支持。这是一种较新的系统﹐有望成为本世纪信息产业的一项主要产品。战略信息系统的目的主要是把信息系统用于改进企业产品﹐服务以及企业过程使企业面对竟争取得战略性的优势。
第三种分类是根据信息系统如何支持企业部门功能为标准来划分信息系统。根据这种分类﹐分类对象主要为企业部门信息系统(Functional Business Systems)﹐如会计系统﹐销售系统﹐制造系统等。
从上述不同分类可以看出﹐尽管对系统可有种种较详细的分类﹐但对一个企业的日常运作来说﹐需要的往往不仅仅是单一系统﹐而是若干个系统的集成。换言之信息系统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往往要求以集成系统的形式出现﹐在这个意义上上述分类只是说明不同系统在企业内部所起不同作用而已。在实际应用中﹐信息系统以跨部门﹐跨功能的集成系统的形式出现。比如在设计一个企业信息系统时往往希望系统可为各管理层所使用﹐为各运作部门所使用﹐这就决定了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或称整合性。在一定意义上﹐信息系统的范畴应该是企业与跨企业信息管理(Enterprise Informatics/Cross Enterprise Informatics)﹐其特色是在企业内外有效收集﹐传递和利用信息。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环境下﹐这种需要尤为突出。鉴于这种客观需要﹐近十年来企业信息系统正在加速朝集成化方向发展﹐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一种真正的高度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是这一趋势的集中表现之一。
4.3 信息系统定义的演化
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有许多。但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细分为用于生产运作层的事务处理系统﹐用于中层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用于高层决策的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含决策支持系统﹐高层管理信息系统)﹐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定义开始向广义的信息系统定义发展。阿吉利斯(Argyris)早在1991年把MIS定义为﹕“MIS系统用规范的手段﹐根据企业内外数据来源﹐向企业所有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有用信息﹐使他们可就企业规划和管理作及时有效的决策”。这一定义实际上已把MIS的定义广义化﹐把MIS看成是适合于企业所有层次的信息系统。目前在信息系统的定义﹐学科和研究范畴方面出现较明显的两大学派。其中一个学派为经典学派﹐主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统中涉及的管理内容。由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层管理所用的系统﹐因而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就系统使用对象来说往往缺乏全面复盖。这一学派仍沿用MIS的名称。另一学派则把传统的MIS改称为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 或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IT包括了供企业各管理层所用的各种系统及其技术﹐其中包括MIS。可以说MIS学派主要研究对象为管理信息系统﹐而IS和IT研究对象面较宽但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所以在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块上其教学和研究对象有重迭之处。比如从系统角度出发探讨企业信系统的开发﹐使用和维护﹐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诸多管理因素的考虑﹐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用户的有用性和相关性等。在管理院校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一般本科教学偏向于技术内容﹐即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和维护﹐培养方向为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和编程人员﹐因而教学方向偏向于IS或IT。但对本科MIS或IT学生来说﹐计算器和管理知识同样重要﹐因为开发企业信息系统同时需要企业运作知识和编程技术。博士点的教学和研究在目前阶段较偏向于MIS﹐培养方向为管理院校MIS师资。但随着MIS朝IS和IT过渡﹐今后博士点的教学和研究会出现更多的IS和IT内容。硕士点教学与本科生教学有相似之处﹐即注重于信息技术和管理内容的中间点﹐培养方向为兼有管理和系统知识的中高层系统管理人员。
由于信息系统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内容和题材的变动幅度可以相当大﹐因此往往有许多不同的学术刊物提供发表机会。迄今为止有关这些刊物已作过一些评比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其数据可能不全。随着MIS朝IS和IT过渡﹐对发表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的评价也会产生相应影响。
4.4 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
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这里主要谈谈其中两项主要发展﹐即知识管理系统和企业集成型信息系统。
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学问诞生了。知识管理指的是企业有能力收集知识﹐或从信息中归纳产生知识﹐利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开展企业活动。企业信息管理已发展多年﹐许多企业已有相对较全面的信息系统。但针对企业内外运作和决策知识以知识系统形式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才刚刚开始,与此有关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正在开发之中。在当前来说如何开发和利用企业知识成为企业竟争性的一个标志﹐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信息
技术和其它学科的协作攻关。目前的一个趋势是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使其逐步转变为知识系统。这些系统的设计与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注重在知识管理的框架下设计系统。
知识是为介决问题或作决策而被加以整理和转换的信息。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显式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式知识可用形式语言编码表示。这种知识易于表示﹐储存和使用。另一类知识称为隐式知识(Tacit Knowledge)。隐式知识一般难以表示和交流。在知识管理中﹐隐式知识可通过对案例﹐经验﹐介决实际问题时的知识产生进行分析而获取。企业知识的产生可有多种形式﹐如获取新知识﹐知识的聚变﹐知识的更新﹐知识网络等。知识管理涉及到许多方法问题。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技术问题﹐还包括系统的环境﹐如何表示显式和隐式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从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在具体实施时﹐知识管理都有一具体目标和对象。比如说知识管理用于企业规划制定。知识管理可促生创新思路﹐促成企业策略的实施﹐改进企业过程并加强在企业范围内的知识传播。目前信息系统的设计正在朝如何有利于集成和分享知识的方向发展。
集成型信息系统是当前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当今激烈竟争的国际市场中﹐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手段。电子商务的全面实现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ERP系统是电子商务所需的信息基础平台。目前ERP系统正在朝协助企业向集成化转型并在实质水平上支持电子商务运作的方向发展。可以说ERP应运而生正是迎合了现代企业对集成化的需求。在企业集成化的概念之下﹐ERP系统把与企业活动有关的数据﹐运作模式和系统功能联成一体﹐支持和促进企业集成化管理。ERP系统支持的功能有许多其中包括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电子商务等。
ERP系统的前身是物料需求规划系统(MRP)﹐制造资源规划系统(MRPII)以及计算器集成制造(CIM)。目前开发的ERP系统主要是在供应链环境下通过整合企业内各功能部门如生产制造﹐工程研发﹐运输﹐财务﹐会计﹐仓储管理等更有效地实现企业运作。从系统角度来说﹐ERP已从传统的联机事务处理系统转而成为一种高度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集成化需要﹐美国许多企业正以ERP系统取代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数据表明作为企业集成型信息系统代表的ERP系统是1990年代信息产业最大单项投资之一。这一趋势意味着市场对传统的信息系统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正在减少﹐而对集成型的企业信息系统如ERP的需求有所上升。目前开发的ERP系统确实已包含了原生产运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并使原先独立的单一系统更具整合性和集成性。由于ERP系统正在取代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ERP正成为信息系统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个完整的ERP系统应为企业提供所有功能﹐能把企业各功能部门无缝整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各层次提供决策支持。但由于企业的整合以及系统的整合其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以研发和运行ERP系统同时对ERP制造商和用户来说是一种挑战。目前有关ERP系统的两大研究课题是从管理理论探索运行ERP系统的经验并开发为研制高效ERP系统所需的企业运作建模工具。
第一个课题主要就影响供应链环境中实施ERP促成企业集成决策的关键因素建模并作理论分析。通过研究将寻求的答案包括企业实施ERP系统的成功失败原因分析﹐运行ERP系统时企业应如何开展企业过程重组﹐企业如何缩小企业现有运作模式和ERP系统中内设企业运作模式之间的差距等。第二个课题主要是开发可较好描述企业过程的工具手段从而为企业过程和ERP系统相匹配提供方便。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企业运作模型(Enterprise Modeling)为较好模拟企业运作并为ERP系统与企业过程相匹配提供一个较好的框架。企业运作模型起源于生产运作管理﹐用于描述企业过程和功能。在这一框架下已有的方法包括ARIS﹐CIMOSA﹐GERAM﹐GRAI﹐NIAM﹐PERA﹐SADT和TOVE等。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用多学科方式建立切合实际的企业模型从而为研制和成功运行ERP系统奠定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建立一个新的方法学框架其中包括现有的企业建模方法﹐技术-非技术因素方法﹐解释性方法和其它复杂系统方法。除了上述有关ERP的两大研究课题外﹐其它研究课题包括ERP的普通管理理论研究﹐ERP的知识管理研究﹐ERP的信息技术研究﹐ERP和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研究﹐ERP在电子商务中所起作用等。
除了上述两大研究课题外﹐在信息系统学科中目前有许多课题正在被研究。这些课题包括﹕从信息需求与企业过程的关系来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如何有效利用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数据资源﹐信息系统专用人才培养﹐利用信息系统发现新市场﹐如何使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结构相匹配﹐软件开发的质量问题﹐开放系统﹐数据安全问题﹐如何计量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分布式系统﹐计算器辅助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等。
5 结束语
信息系统除了在工业企业中被广泛应用﹐在许多其它领域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这些领域包括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军事国防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系统的学术研究﹐以及当前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信息系统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深入影响企业的运作。信息系统和技术已成为企业成功运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可帮助各种各样的企业增进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加强其在国际市场竟争中的地位。无论是在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管理﹐还是在电子商务事务处理方面信息系统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由于供应链和企业运作集成化正在成为企业运作演化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所有企业都必须
顺应潮流﹐更新企业基础设施﹐更新企业运作过程﹐同时开发适合这种需要的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研制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开发高性能的信息技术﹐高性能的信息系统来打造具有高竟争力的企业。
参考文献
钱学森﹐论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管理与科研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与科学管理﹐1(1980).
李令遐,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Adeoti-Adekeye, W (1997)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Library Review,46(5),318-327.
Barron, T., Chiang, R., and Storey, V (1999) A semiotics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5,1-17.
Cheng, C., and Holsapple, C (1994) The impact of periodicals on expert systems research. IEEE Expert, 9,7-14.
Jan, T., and Tsai, F (2002) A systems view of the evolu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9,61-75.
Li, L., and Li, H (2000) Integrating systems conceptsotni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7,135-147.
Liu, Ziming (1996)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synerge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47(2),129-135.
O'Brien, J (2002)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cGraw-Hill, New York, NY.
Qian, X., Yu, J., and Dai, R (1993) A new discipline of science: the study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its methodology.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4(2),2-12.
Rahmatian, S (1999)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from a systemic viewpoint.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12(4),399-408.
Ritter, O (1996)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complex systems: a case study in genomics. Neuroimage, 4, S53-S54.
Rubenstein-Montano, B (2000) A survey of knowledge-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urban planning: moving towa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4, 155-172.
Schoderbek, P., Schoderbek, C., and Kafalas, A (1985) Management Systems, Business Publications, Plano, Texas.
Small, M., and Yasin, M (2003)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partment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14(5),409-422.
Vessey, I., Ramesh, V., and Glass, R (2002)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 of diversity in the discipline and its journal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2),129.
Warfield, J.N., and Christakis, A.N. (1987) Dimensionality. Systems Research 4(2),127-138.
Warfield, J.N. (1990) A Science of Generic Design, Intersystems Publications,Salinas, CA.
Wybrow, D., and Cameron-MacDonald, P (1996)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o they give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what they want?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61,207-210.
Xu, L (1987) Toward escape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economic systems analysis: introduction of dimensionality. Systems Research,4,243-250.
Xu, L (1992)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sign. Systems Research, 9(1),67-78.
Xu, L (1995) Systems thinking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ystems Practice,8,577-589.
Xu, L (2000) The contribution of systems science to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17,1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