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杨元元:中国民航将飞得更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14:23 金羊网-羊城晚报

  财经面对面

  在南航隆重庆祝其波音777首次通过双发动机成功跨越太平洋十周年前夕,当年的机组领队兼机长,现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了十年来中国民航的巨变与南航的发展。

  记者:十年前,您亲自执行了这次世界民航史上的首次通过双发动机飞越太平洋,您对那次飞行一定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十年过去了,对那次飞行还有哪些特别的记忆?在您看来,当时航线开通的主要难点在哪里,是如何解决的?

  杨元元:转眼过去十年了,你们的采访勾起我很多回忆,当时我们做这件事还是非常不容易,尤其对南方航空公司来说,我们还从来没有远距离、长距离飞国际航线的经历。就连飞机也是刚买回来的。我还记得第一次试航是1996年的1月11日到北京,李岚清副总理、罗干秘书长等中央领导同志都登上飞机去看。当时南航引进777就是想要飞美国,但是用双发飞机跨太平洋飞行,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们拿到这架飞机时,就在飞机上面专门喷了“跨太平洋延程飞行”,我们喷的字很大,表示我们的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办成。

  当然困难是非常多的,我们不但缺乏这种远距离航线的经验,更缺乏双发远距离航线的经验。从国际民航来说,对于双发飞机越洋飞行,有严格的要求,要保证双发飞机具备与三发四发飞机相同的安全水平。就是说,在航线上任何一个点,如果一个

发动机失去了动力,另一个发动机带飞机飞行是没问题的,但是到备降场的飞行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这个航线七弯八拐的,在太平洋上备降机场很难找。这就要求你的运行经验,你的放行能力,你的飞机寿命等等,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我当时记得很清楚用GE的发动机,它的外观看上去直径跟

波音737的机身差不多粗,功率很大,很先进。还有很多环节,像对机组、对签派,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开始我们都不懂,我们拿到波音的书,并请波音的员工当教官,他专门到广州来给我们讲课。当时我记得我们的签派,是用美国三角航空公司的技术。在大家的努力下,也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

  记者:十年前,作为首航机长兼领队,听说飞机在洛杉矶机场降落的动作也是您完成的,您能回忆一下细节吗?

  杨元元:降落是刘青(另一位机长)完成的,我负责通话。当时美国无线电通话还是很密集的,因为它的飞机很密集,为了准备降落前的通话,我派了四个人包括我在内,到美国去参加美国航空公司的飞行,在它的飞机上看如何进入洛杉矶机场。为了更有把握,还到洛杉矶机场指挥中心,跟它的管制员们进行了交流。

  记者:十年来,您的工作岗位有了很大变化。作为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您觉得南航波音777跨太平洋飞行对中国民航有什么重要意义?您怎样看待和评价南航开通777跨太平洋航线这一事件?

  杨元元:明年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民航这个行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指引下,这30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走企业化的道路,以前都归军队管;一次是从1987年到1992年,启动了分家的改革,把一体化的民航体制改成航空公司、管理局和机场;再一次是近期的2002年到2004年,把航空公司重组,交给国资委管理,机场交给地方管理。这三次大的改革,将中国的民航业改成一个初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业,这是我们几代民航人所作出的努力。

  当年的中美直航,是中国民航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南方航空公司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回想起我当初当飞行员时候,中国民航还很闭塞。我上次去巴基斯坦很感慨,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领导当时跟我讲,大概二三十年前,中国民航飞国际航线都要用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机票,因为我们的机票国际上不认,人家不知中国民航是干什么的。因为我们只飞入缅甸啊、苏联啊,很少国际航线,飞法国都是用别人的机票,我们连自己的机票都没有!

  本报记者 韩平 通讯员 彭珺

  (敏华/编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