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忠诚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14:48 《国企》杂志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对鞍山炼油厂实施结构调整纪实

  -本刊记者 郭大鹏

  前言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真正要做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这种阻力是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巨大的惯性,体现在企业层面,就是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现在政府层面,就是对GDP的过度崇拜。

  2006年夏天,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对所属鞍山炼油厂实施结构调整的故事,就是在举国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我们看到,辽阳石化这个无论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谈不上多么引人瞩目的国有企业,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国石油总部节约资源的战略调整时,遇到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挑战。

  以辽阳石化公司总经理耿承辉为首的领导班子,怀着对中央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忠诚、怀着对中国石油总部战略决策的忠诚,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平稳实现了鞍山炼油厂的结构调整。

  这个故事只是

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透过这朵浪花我们会发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首先需要的是忠诚。忠诚的力量是无价的。

  在这种忠诚的基础上,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智慧,会产生对普通群众的真情实意。耿承辉何以能破解鞍山炼油厂悬空12年的结构调整难题,奥秘就在这里。

  引子

  2005年12月4日,京沈高速公路上,一辆黑色轿车飞速驶向辽宁方向。耿承辉微眯着眼睛,坐在后座上,脸上时而踌躇满志,时而又略显沉重,他正在回味这次北京之行。这可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刚满39岁的他,不久前被任命为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总经理、党委书记,履新之前照例去接受集团领导谈话。

  谈话顺利,不外乎团结班子、做好工作之类的勉励。类似的谈话耿承辉没少经历,1987年在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参加工作后,短短十几年,从普通职工到基层单位负责人,从经理助理、副经理到2002年担任经理,每次谈话都意味着一次升迁,每次升迁都能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尤其是担任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经理以后,短短几年时间,耿承辉就让这个困难企业,主营业务翻了两番,他也由此成了中国石油体系内备受关注的人物。不过,被耿承辉带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只是中国石油的一个未上市企业,规模和发展空间都有限。

  就在这时,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发生了,原辽阳石化的总经理被紧急调往吉林石化,耿承辉成了辽阳石化的总经理人选。辽阳石化是中国石油上市公司的地区公司,规模实力比抚顺石油化工公司都强。当耿承辉在抚顺打拼的时候,辽阳石化前任班子也把多年巨额亏损的帽子甩掉,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样,耿承辉一上任,面对的就是一个扭亏为盈、百业待兴的企业,加上他多年执掌石化企业的经验,以后的事业,在外人看来,简直就是一片光明。

  想想这些,耿承辉难免踌躇满志。他挪动一下身体,想找一个更舒服的姿势,但是一米八多的个头和魁梧的体格,还是让宽敞的车厢显得有些拥挤。这时,他的脸色忽然变得有些沉重,领导谈话时提到的那些让他意外的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常理,上任之前的例行谈话,领导勉励一番也就行了,一般不会提到具体的事情。可是这次不同,在一番勉励之后,领导并没有送客的意思,而是把话锋一转:鞍炼结构调整的问题,你一定要妥善解决啊!

  “好,请放心,我一定解决好!”

  耿承辉一面痛快地答应,一面在心里犯起了嘀咕。一直到了返回的路上,这样的疑虑还在心里纠缠。这样的情况,是他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遇到,领导这么说,是无心提及呢?还是别有所指呢?思前想后,耿承辉做出了判断:鞍炼的问题,肯定是一件大事,而且一定还是一件棘手的事。他心想:无论如何,我一定想办法“把信送给加西亚”。

  但是鞍炼的问题复杂在哪里?为什么棘手?鞍炼和辽化到底是什么关系?耿承辉还茫然无绪。

  这时的耿承辉还没有意识到,鞍炼的问题会给他带来多大的政治风险和考验。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和刚刚熟悉的辽化的干部,时时都要面对艰难的抉择:是忠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忠于中国石油的结构调整大局,还是贪图安逸、回避矛盾、避免给自己的前程带来风险?是充满仁爱之心,真诚地帮助鞍炼以及鞍炼的干部员工从困境中解脱,还是放任自流、听任他们陷入被政策和市场淘汰的厄运?而鞍炼的近万名在岗、离退休干部、员工和家属,也经历了一次从激烈对抗到逐渐理解、接受的痛苦洗礼。

  耿承辉打开车窗,一阵冷风扑面而来。这几天,中国北方地区普遍大风降温,一场罕见的寒流正在席卷各地。

  第一章 抉择

  在举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共关停6个小炼油企业,只有鞍炼悬而未决。刚刚上任的耿承辉,是搁置矛盾谋发展?还是冒着风险调整鞍炼?这是一次痛苦的抉择。最后促使他做出选择的是一个观念:我们追求的稳定、和谐,应该是改革发展中的稳定、和谐,而不是原地踏步、回避矛盾的稳定、和谐

  鞍炼老了

  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交通路137号的鞍炼,还在平静地重复着20多年来的节奏。走进鞍炼厂区,四处弥散着若有若无的老国有企业的气息,陈旧的办公楼、毫无生机的车间,路上三三两两闲散的职工有说有笑地走过;与厂区隔着一条马路,是鞍炼的生活区,不时悠闲走过的老人和孩子,给这里平添了不少宁静安详的气氛。

  乍看起来,鞍炼像是一个远离市场危机的世外桃源,但是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是潜伏的担忧和前途未卜的慌张。

  早上起来,把70岁的老母亲安顿好,打发即将中考的孩子去上学,孔美珍像往常一样去车间上班。她是鞍炼油品车间副主任,1987年中专毕业以后就来到鞍炼工作,算起来已经快20年了。作为厂里的业务骨干,鞍炼有好几台设备都是她第一次启动的,现在每天走过这些设备,她都免不了多看几眼,那种眼神和看自己的孩子没有多大的区别。

  孔美珍是那种很少见的对设备、技术很迷恋的女人。尽管爱人是军人,平时照顾老人孩子的事都要她操心,可是一旦进入车间,她就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忙前忙后,干起活来干净利落,让那些男员工都觉得汗颜。

  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些年,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似乎有些衰减了。站在车间里,她常常感到心情复杂,产业工人的骄傲和设备落后带来的惭愧、对企业前途的担忧,总是纠缠在一起困扰着她。

  作为鞍炼的老员工,她也曾赶上鞍炼的黄金岁月,那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鞍炼生产的石脑油大量出口,效益很好,能在鞍炼工作,是一件让鞍山人羡慕的事情。有一年,辽化想和鞍炼搞产品互供,鞍炼的领导还不太情愿,做了不少工作才勉强同意。

  不过现在,她心里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承认,鞍炼的好时光早就过去了。

  对孔美珍这样的骨干来说,算清鞍炼的账太简单不过了。因为各种原因,多年来鞍炼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一直靠修修补补过日子。鞍炼最初设计加工原油能力是每年250万吨,但近些年只能维持100万吨。即使是这100万吨,由于装置老化等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惊人。鞍炼的轻油收率只有38%,比辽化低了30多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每吨原油中有30%多的轻油没有提炼出来,只能当做渣油出售。按照市场价格,一吨轻油比一吨渣油要贵2000多元,这样算起来,鞍炼加工100万吨原油损失30多万吨轻油,就相当于白白扔掉6个多亿。同时,因为管理松散,鞍炼的运营成本也很高。辽化炼油的单位加工费为每吨66.66元,鞍炼则是每吨106元。近几年,国内需求急剧攀升,原油进口量不断增长,国际油价也进入历史高位,这样的背景下,鞍炼占用的100万吨原油(占中国原油产量的千分之五还多),照如此低的利用率生产,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中国石油无法容忍的,也是中国紧张的能源供应形势无法容忍的。

  另一个致命的因素也决定了鞍炼的命运。在吉林石化污染事故之后,举国上下都对石化企业的污染绷紧了神经,而当年建在城市边缘上的鞍炼厂区,随着鞍山城市规模的扩大,现在已经位于鞍山市中心。其实在吉林石化事故前几年,鞍山市的部分人大代表就开始提关闭或搬迁鞍炼的议案了,理由自然是环保问题。

  如果眼光向外作一番比较,鞍炼已经衰老了,但是在鞍炼内部,却仍然可以保持着安逸的气氛。石油在中国太紧缺了,靠着每年100万吨的原油指标,鞍炼每年仍然可以创造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利润,鞍炼的干部员工仍然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原油”斗争史

  回到辽化的第二天,耿承辉就和班子成员进行了沟通。当然,他更想知道的是鞍炼的情况。

  大家开始向耿承辉介绍鞍炼,听完之后,耿承辉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鞍炼始建于1970年,当时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鞍钢的配套项目,主要的功能是为鞍钢提供燃料油,在隶属关系上,鞍炼也归鞍钢所有。后来,因为燃料油炼钢成本太高,鞍钢无法承受,鞍炼又被划归到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地方分公司辽化。由于历史关系,鞍炼行政上隶属于辽化,但仍然是辽化异地经营的非法人经济实体,计划单列,财务独立核算,和辽化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在级别上,辽化是局级单位,鞍炼是副局级单位,比辽化其他下属分厂的级别高半格。

  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大重组,重新组建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辽阳石化划归中国石油,鞍炼也随之进入中国石油体系。

  除了行政隶属以外,辽化和鞍炼更紧密的关系是原油。当年原油是在计划内统一分配的,辽河油田的原油通过一条大的输油管道,不断输入辽化,在主管线上,分出一根支线,把部分原油输入鞍炼。

  随着时间推移,鞍炼的装置设备已经显得老态龙钟,原油利用效率远远比不上辽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鞍炼就已经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对于炼油进行结构调整的一块心病。

  中国在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原油紧张的局面开始显现。当时中国石化总公司考虑更好地利用资源,希望把鞍炼的原油指标转到辽化,但是这件事实施的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得多。1994年到2006年,鞍炼因为面临原油调整和企业关闭,曾经爆发过两次大规模上访事件。鞍炼的调整,也成为让中国石油管理层最头疼的一件事。

  1994年,中国石化总公司酝酿取消鞍炼原油的计划,消息才一传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大量鞍炼的职工打出“还我鞍炼”、“还我原油”的标语,浩浩荡荡到辽化示威、上访,总公司大为震惊,拟订的计划于是不了了之。从这次事件之后,鞍炼虽然隶属于辽化,但部分鞍炼干部职工对辽化有了敌意。大家觉得,辽化在处心积虑争夺鞍炼的原油,而原油是大家的命根子啊。

  2003年,鞍炼已经随着辽化进入中国石油。因为要停产,又一次爆发大规模上访。当时的总经理在接待上访员工时,提出“先挖渠,后放水”的思路,即先为鞍炼上新的项目,然后再关闭,事态得以稳定,但是鞍炼的调整又一次搁置了。

  两次大的上访事件之后,鞍炼关闭的传言不时都会传出,这让鞍炼的干部员工形成了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大家担心一旦鞍炼出现变故,自己的岗位、收入会受到什么样的冲击,这对那些双职工家庭、老少几代都在鞍炼工作的家庭、夫妻有一人下岗的家庭来说,是一个长期悬在心头的阴影。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关与不关的斗争中,大家都有了经验,只要一上访,关闭的说法就会消失,辽化就会退缩,这种长期斗争让大家形成了一些侥幸心理,这种侥幸心理又成为摆脱担忧的一剂药方。

  后来,不用说关闭,只要转岗、下岗、裁员的消息传出,鞍炼的员工都会到辽化来理论一番。

  从1994年算起,风雨飘摇的鞍炼,跌跌撞撞地走过了12年。因为命运未卜,鞍炼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在信心不足的状态中度日,企业没有战略规划,管理也保持着老国企的状态,松散、低效。12年来,鞍炼始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没有为鞍炼想出一个安身立命之计,有市场竞争力的大项目没有争取到一个,只能是对现有设备修修补补。与此相对应,鞍炼领导班子内部的矛盾倒是时有所闻,据说还出现过领导班子成员举报一把手的事情。

  12年来,鞍炼基本上没有进人,干部员工年龄大多数在30多岁到50多岁之间。这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干部员工,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希望随遇而安,害怕改革。

  听了大家的介绍,耿承辉陷入了沉默。

  折中方案

  耿承辉看到了自己面临的矛盾:一方面,鞍炼的状态是像马蜂窝一样一触即乱;另一方面,在把类似孔美珍的计算重复了一遍之后,耿承辉也知道,鞍炼继续生产一天,惊人的浪费就会持续一天,这是让人难以容忍的。

  真是个烫手的山芋啊,耿承辉心里说。好在还有一个折中的方案可以选择,那就是耿承辉的前任提出的“先挖渠,后放水”,先为鞍炼寻找新项目,然后关闭鞍炼。这方面前任班子已经有一个初步的思路,就是研究在鞍山市郊为鞍炼上新化工项目,用乙烯装置副产品延伸加工建设下游项目。

  初步了解鞍炼状况后,耿承辉就来到鞍炼现场办公、搞调研。他要感受一下,鞍炼的问题到底有多么棘手,同时希望给鞍炼找出一条好的出路。在鞍炼的干部大会上,耿承辉向大家表示,一定要解决好鞍炼的出路,争取把C5、C9延伸加工项目搞上去。他没有想到,这时的一番话成了鞍炼干部员工后来反对结构调整的凭据。

  当时耿承辉的想法是,如果通过新项目,能为鞍炼找到好的出路,也算是了却了一块心病。于是,上任之后的几个月里,除了为辽化的大发展筹划方向,耿承辉开始为鞍炼的新项目上马四处奔走。

  新年之后的一天,耿承辉去拜访鞍山市领导。由于鞍炼隶属于鞍山,多年来鞍山市和辽化的关系一直都还不错。座谈会上,耿承辉提出继续考察,争取上C5、C9的想法,鞍山市的领导立刻表示支持,还承诺,在开发区给鞍炼留出800亩土地。耿承辉还亲自到政府给的预留地去调研。鞍山市领导班子对于在鞍山发展石化产业格外重视,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石化产业也是作为重点来强调的。

  耿承辉和鞍山市领导的这次交流气氛融洽,不过他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再去拜访,气氛可就截然不同了。

  耿承辉对新项目的重视也吊起了鞍炼员工的胃口,一段时间里,大家议论的热点话题就是C5、C9。孔美珍也不例外,心里燃起了新的希望。不过,这段时间,有一些异常现象让她心里越来越不踏实。她在的那个车间的主任和另外一些员工经常鬼鬼祟祟的,好像有什么事情瞒着她。不过想想鞍炼的管理就是这个样子,自己能有什么办法,等新项目上来估计就好了。

  除了抓辽化的生产外,耿承辉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鞍炼的新项目。但是随着项目可研工作的逐步深入,耿承辉的心里越来越凉。几番奔走之后他发现,鞍炼上C5、C9项目,有两个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基本上决定了C5、C9项目无疾而终的命运。

  一是C5、C9原料问题。按照最初的设想,项目的原料主要来自吉化、大庆和抚顺的大乙烯。目前只有吉林石化刚刚开启的大乙烯可以提供部分原料,但是吉化的资源大部分要供给自己的未上市企业,远远满足不了鞍炼的需求。抚顺石化大乙烯要2010年建成后才能提供原料。如果大庆石化正在申请的大乙烯项目得到国家批复,最快也要2009年才会有产品,而且大庆的产品大部分用于自己内部企业的产业链。这样,“十一五”期间在鞍山上C5、C9项目,原料无法落实。

  二是技术问题。为了获得C5、C9项目的工艺技术,辽化和几个跨国公司进行了多轮谈判,耿承辉自己也多次参与技术引进谈判,寻求技术支撑,但人家拒绝转让这项技术。

  让大家一度非常兴奋的C5、C9项目,原来只是个没有原料、没有技术支撑的“马歇尔”计划,这让耿承辉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工学博士也一筹莫展。如果强上这个项目,鞍炼在“十一五”期间就将无所作为,画个大饼不能充饥。

  C5、C9项目不行,那么,为鞍炼另选一个化工项目呢?耿承辉反复斟酌后发现,还是不行。因为化工和炼油经营风险相差太大,炼油厂生产的产品是汽油、柴油,市场风险小,但化工市场却是风云变化,三五年一个周期,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大,如果经营不善,可能前三年有效益,后三年就要面临停产,有很多新上项目,刚刚建成投产就因为产品的市场价格低而面临停产。停了一个“小炼油”,再造一个“小化工”,几年之后市场变化,鞍炼仍然摆脱不了风雨飘摇的处境。

  得出这样的结论容易,但是这个结论真的经得起考验吗?耿承辉和辽阳石化领导班子,都进入了一个痛苦的思想探索阶段。这段时间,他们从北京请来了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央党校的专家教授来讲课,做咨询。经过反复讨论,终于统一了一个认识:鞍炼结构调整,绝不能立足于小打小闹,绝不能搞短期行为。

  这也符合中国石油的思路,近几年,尤其是在吉林石化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领导层就痛下决心,以后的项目,一定要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恶性污染事故。

  在对C5、C9项目的考察告一段落之后,耿承辉交给企业文化处处长张琨一个任务,去收集中国石油近年来关闭“小炼油”的案例。张琨很快整理出一份材料,材料介绍: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共关停6个炼油生产区,分别是吉林江南炼油厂(50万吨/年)、兰州石化炼油厂(150万吨/年)、吉林油田炼油厂(90万吨/年)、林源炼油厂(250万吨/年)、马岭炼油厂(45万吨/年)、马家滩炼油厂(50万吨/年)。

  这6家炼厂先后在2000年到2004年关闭,关闭过程中有的也曾引起员工的反对,但因是同地区就地转移安置,最终都实现了平稳过渡。鞍炼是第7家,也是最后一家。鞍炼之所以拖到最后,正是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利益纠葛,使得鞍炼的调整成为难度最大的一家。

  这时又想起在北京总部领导的特别交代,耿承辉感到了切实的压力。

  痛苦的权衡

  转眼已是4月中旬。北京传来总部的决定,到2006年底,辽化的550万吨俄油加工项目开工,将全部改炼进口原油,原来使用的辽河油田原油将全部停用。这意味着鞍炼人捍卫了十几年的原油将被掐断。如果在辽河油田的原油被掐断之前鞍炼仍然找不到出路,那将会带来什么结果?

  耿承辉陷入了沉思,他心里其实已经很清楚,却又不敢立刻下决心:鞍炼必须关闭,而且没有新项目,鞍炼员工每天要往返鞍山-辽阳之间,要转移到30公里外的辽化上班!谈何容易。

  这时,关于鞍炼新项目进展情况还只限于辽化的领导班子知道。和大家一商量,都感觉还是要慎重考虑。有一天,耿承辉和公司党委副书记李铁聊起鞍炼的问题,在辽化工作多年且很有威望的李铁说:如果下决心要关鞍炼,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这可是一着险棋啊!

  是啊,现在上上下下都在强调和谐社会,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稳定十分重要,而鞍炼这样的问题,一旦着手解决,就很可能出现不稳定情况,万一发生什么重大事件,那么,鞍炼结构调整会再一次流产,中国石油的结构调整计划会被迫中断(还可能造成已经完成调整的前6家企业出现反复)。同时,耿承辉自己的形象、前途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

  如果把鞍炼这件事暂时搁下来,集中精力把辽化搞好,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在调查鞍炼的同时,耿承辉对辽化的情况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上任之前刚刚投产的45万吨/年PX装置,目前因为原料和市场的问题,面临经营的困境,但是他知道,如果把眼光放到国际市场,这套装置可以给辽化带来巨大的效益。另外,几个筹备中的大项目也正等着他大展身手:80万吨PTA改造项目—是国家批准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个石化项目;专为炼制俄罗斯原油而建的550万吨炼油装置—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单输单炼俄油的常减压装置;还有120万吨加氢精制项目、14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20万吨环氧乙烷/乙二醇项目、通往港口的管道等等。

  如果把心思全放在辽化的发展上,找个借口让鞍炼的问题继续搁置,对耿承辉个人来说,显然是个更中庸的选择。而且这样的借口太容易找了,人心不稳、容易闹事,已经拖了12年了,再拖几年又有何妨?让关闭鞍炼这颗“地雷”好歹别在自己的任期爆炸,把辽化发展这篇文章做出彩来,耿承辉的前途岂不更是一帆风顺?

  再多为自己考虑一下,耿承辉是全国人大代表,如果骤然启动鞍炼关闭程序,造成大规模上访、不稳定,对自己连任代表都会有影响。

  但是,如果拖延鞍炼关闭的问题,难题就推到了中国石油,而且对鞍炼员工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真等到原油被掐断的时候,鞍炼的员工可能就没什么好的出路了(现在借着辽化大发展的时机,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鞍炼员工的岗位问题)。

  耿承辉面临着职业生涯中最重大的一次抉择,后果可能是皆大欢喜,也可能是断送前程。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继续着痛苦地权衡。

  他心想,在现在的情况下,首先得讲讲大道理,大道理讲得通,作决定就能站得住脚,讲不通就非常麻烦。中央的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也是总部大力强调的。关闭鞍炼是不是符合这个大趋势呢?从资源节约的角度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新的矛盾。一方面,关闭鞍炼可能引起大规模上访甚至严重的冲突,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显然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音。另一方面,关闭鞍炼,让鞍炼员工到辽化工作,从长远看,可以让鞍炼的员工从风雨飘摇的不安全感中解脱出来,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能更好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同时化解了鞍炼在市中心带来的环保隐患,这自然是有利于和谐的。我们追求的和谐,应该是发展中的和谐,而不是原地踏步、回避矛盾的和谐。权衡一番,从道理上讲,鞍炼还是要关。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要不要作出决策,就不好说了。如果进展顺利还好,但如果出现重大事件,关闭计划中途停止,后果会怎样呢?类似的情况在许多老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了。

  这样的权衡不知持续了多久,对近二十年工作中遇到各种难题的解决不知回放了多少次。忽然,耿承辉觉得一股豪气从心底直冲上来,让他忍不住一拍桌子,喊出一声:关!

  他对自己说:总部领导让你挑起辽化的担子,就好比古时候朝廷派出镇守一方的将军,你的使命就是城池固守,百姓安居乐业,宁可在战场上牺牲,也不能为个人苟且安生;现在遇到难题就想绕着走,放在古代,这就是临阵退缩啊。别总惦记自己那点得失了,现在你需要的是对党的忠诚,对国家产业政策事业的忠诚,对总部的尽责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只要你做的是代表正义的事,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关闭鞍炼,一定要办成,而且还要办好!

  想到这里,耿承辉下定了决心。

  排兵布阵

  孔美珍担心的事情终于水落石出,车间那帮鬼鬼祟祟的家伙,原来涉嫌偷盗油品。孔美珍的心里别提有多别扭了。

  事件进入调查阶段后,油品车间一时群龙无首,孔美珍暂时担任代理主任。

  在大家对涉嫌偷油事件议论纷纷的时候,鞍炼按照计划从4月开始进入了为期两个月的停产检修阶段。因为原油加工量不饱和,鞍炼每年都有几个月的停产检修时间。

  在下定决心以后,耿承辉意识到,关闭鞍炼,必须在检修期间装置都停下来的时候彻底解决。炼化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安全,如果拖到重新开工以后再提出关闭鞍炼,安全生产还怎么保证?而近年来许多个企业结构调整的案例都证明了一个经验,一旦在调整期间出现重大事故,即使有天大的理由,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耿承辉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他有没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耿承辉首先和公司班子成员达成关闭鞍炼的共识,随后向北京汇报了自己的想法。总部领导表示坚决支持。而以地区公司名义提出关闭鞍炼,可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五一”长假以后,鞍炼结构调整,悄无声息但又紧锣密鼓地进入了前期准备阶段。

  一天,耿承辉把鞍山炼油厂党委副书记王志强请到了办公室,告诉他:我们要对鞍炼实施结构调整,计划是关闭鞍炼,不在鞍山上新项目,鞍炼员工到辽化上班。

  一向老成持重的王志强不禁目瞪口呆,瞅着耿承辉缓缓地问:已经决定了?没有缓和的余地?为什么不能在鞍山上项目?

  耿承辉点点头,把作出决定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然后要求王志强配合公司做一些前期工作。王志强迟疑片刻,说:好,我一定配合公司的决策。说这话的同时,王志强心里格外复杂,他感到一丝酸楚,工作多年的鞍炼不久就会夷为平地,自己也要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去辽化工作了;他又隐隐觉得担忧,多年共事,他太了解鞍炼人了,耿总的决定,不知会掀起多大的风波。还有,一旦支持关闭鞍炼,鞍炼人今后会怎么看自己?

  这时,耿承辉的决定处在高度保密阶段,除了中国石油总部的领导、辽化的班子成员外,还有王志强,其他人一概不知。

  王志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摸清鞍炼干部员工的心态、工作状况、家庭情况。按照耿承辉的理论,鞍炼结构调整这样的改革,重要的不只是调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安置和利益。人的问题妥善解决了,调整基本就没什么大的障碍了。

  任务明确以后,王志强开始不动声色地和不同层次的干部员工聊天,了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如果关闭鞍炼以后会面临哪些实际困难。这段时间,王志强了解到的大量一手材料,为后期方案的制定,鞍炼结构调整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月24日,鞍炼的干部员工满腹狐疑地迎来了新上任的厂长—宋杰。他是辽阳石化公司的副总经理,现在被耿承辉派到鞍炼兼任厂长、党委书记。鞍炼的老厂长退休了。

  宋杰是带着特殊使命到鞍炼任职的。走进鞍炼那座陈旧的五层办公楼时,他心里清楚,鞍炼结构调整这场战役很快就要拉开序幕,而自己呢,已经提前走上了最前线。宋杰在辽化已经工作多年,经历过鞍炼发生的历次风波,明白关闭鞍炼的困难程度。不过,他更理解和赞赏耿承辉对形势的分析。

  宋杰到鞍炼工作后,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进入6月以后,因为要详细了解鞍炼的资产状况,宋杰开始向鞍炼财务部门调一些账本。这个举动很快在鞍炼的一些干部员工中流传开,于是隔三岔五地就有些心怀疑惑的员工来找宋杰询问情况。由于决定还没有公布,宋杰只能是客客气气、含糊其词地把大家先送走。

  与此同时,宋杰对鞍炼的设备检修计划作了改动,检修节奏放慢,重新开工的计划暂时取消。

  大家心里一琢磨,就知道要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章 平息风浪(上)

  一边是即将采取强制行动的警察,一边是纯朴但情绪激动的鞍炼员工,耿承辉该怎么办?对鞍炼员工的同情和爱护让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同时,设身处地为鞍炼员工考虑的思路,也让他赢得了多数鞍炼在岗员工的理解

  排除隐患

  鞍炼员工的议论已经纷纷扬扬。停产检修的时间已经结束,可是迟迟听不到开工的消息,加上辽化派来的新厂长和要查账的消息,大家越来越坐不住了。

  6月20日,两名提前离岗退养人员来到宋杰在鞍炼的办公室,问宋杰:宋总,听说要关闭鞍炼了,我们职工都准备要上访呢,是不是真要关?

  宋杰一看来人,立刻正色敛容,心里说,这两位一定要慎重对待。为什么宋杰如此重视?原来他到鞍炼以后,经过调查已经了解到,鞍炼的退休退养人员中,有3个人应该格外重视,一个姓鲍,一个姓钟,一个姓范,根据过去的经验,以后一旦出现上访事件,他们一定是核心人物。今天,姓鲍的和姓钟的同时来到眼前,宋杰想,一定要抓住机会,把这两位按住。

  宋杰先把关闭鞍炼的大背景向他们介绍了一番。然后,根据两个人的家庭情况,又条分缕析地把关闭鞍炼对他们个人的利弊讲得清清楚楚(宋杰事先已经了解得很清楚)。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把鞍炼、辽化乃至中国石油的企业结构略作介绍。2000年以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先后在海外分拆上市。所谓分拆,就是把优质资产分拆出来上市,其余的作为附业留在集团公司。石油系统内,一般都把上市部分叫做核内,未上市部分叫做核外。这样在总部,就有集团公司和集团公司控股的股份公司之分,在地方,鞍炼和辽化都有核内核外之分。辽化的“核内”就是辽阳石化,“核外”就是辽阳化纤。除核内核外,还有一部分大集体企业,是当初为解决职工家属就业建立的。由于鞍炼结构调整是以核内为主,加上叙述的方便,我们不对核内核外做明显的区分。

  宋杰面对的两位鞍炼员工,都有家属在鞍炼下属的集体企业工作,现在的待遇都不尽如人意。比如老鲍,有4个孩子,都在大集体工作,其中有3个待岗,每个月只有200元补助。如果鞍炼结构调整之后,统一由辽化安排工作或者补助,他们的收入都会大为提高。把这些讲清楚,两个人心里就比较踏实了。

  后来宋杰保证,等关闭鞍炼的文件明确后,一定首先告诉他们两位。然后宋杰也向他们提出要求:1.不管别人怎么闹,坚决不能牵头;2.不去参加上访。习惯做上访核心人物的鲍和钟有些犹豫地说,第一点没问题,不牵头就是了,第二点不太好办,如果他们上访时找我们,不去会被骂的。

  宋杰说:那不行,你们必须答应我。

  两个人又想想,终于点头答应了。

  后来鲍和钟确实遵守了诺言,宋杰就等于提前排除了两颗“地雷”。不过让他遗憾的是,姓范的那位没有找到,后来果然成为上访的骨干。

  “对手分析会”

  宋杰把接待两位鞍炼员工的消息立即向辽化班子汇报,耿承辉发现,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他决定,6月21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相关事宜。这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对手分析会”。

  会上气氛有些凝重。党委副书记李铁说:关闭鞍炼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旦公布,势必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必然会波及鞍山、辽阳乃至辽宁省。对鞍炼的干部来说,那可是改变人家一生命运的变化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确保稳定,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阻力和我们的承受能力。

  是啊,鞍炼的人员结构和社会关系相当复杂。鞍炼(含上市部分和未上市部分)员工总数2374人。其中,鞍山炼油厂(上市部分)在职员工701人;鞍山分公司(未上市部分)在职职工335人,离岗退养职工232人,离退休人员435人;集体企业在职职工541人,离岗退养职工44人,退休人员86人。与鞍炼有着直接的人际关系或利益关系的人员总数有一万多人,涉及几千个家庭,遍布鞍山市各行各业和政府各部门。

  鞍炼地处辽宁省第三大城市—鞍山市,有着优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城市规模发达程度、经济总量明显高于辽阳,鞍炼员工的各种生活补贴等福利待遇在鞍山市国有企业中也是最好的。

  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要是单纯从稳定考虑,不如就给鞍炼上个新的小项目吧;也有的说,这件事这么难缠,要不干脆在鞍炼关闭以后,公司多花点钱,把鞍炼的员工养起来得了。

  但这两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决了。

  经过一番讨论,关于鞍炼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再次明确:关闭鞍炼,不在鞍炼上项目,鞍炼员工到辽化上班。

  照这个原则操作,会遇到哪些障碍呢?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列出了十几条,每一条处理不好,都有可能让鞍炼结构调整中途而废。

  1.为什么关闭鞍炼?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及鞍炼的现状给大家解释清楚,让鞍炼员工的思想转过弯来。

  2.为什么不上新项目?这是许多鞍炼员工长期以来的念想,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心理承受底线。

  3.在岗员工怎么办?关闭鞍炼以后,鞍炼员工要到辽化工作,但是鞍山到辽阳有三十公里,通勤问题怎么解决?

  4.退休人员失去了依靠怎么办?核外员工、大集体员工怎么办?

  5.鞍炼的干部怎么安排?如果他们失去了既有的权力,就一定会成为鞍炼结构调整的最大的阻力。

  6.关闭鞍炼,鞍山市政府的态度如何?他们对鞍炼上新项目一直寄予厚望,而且预留了土地。

  7.鞍炼职工到辽化以后的岗位能不能保证?辽化管理严格,员工全部实行竞聘上岗,鞍炼员工担心过来以后下岗怎么办?

  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一一列举出来后,耿承辉开始给大家鼓劲:作为一级领导班子,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要鲜明,态度要端正,政治上的坚定性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只要大家从全局的高度看问题,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情况,做出准备充分的预案,这件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耿承辉提出了他对鞍炼调整的两个认识:这次行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这样各种决策才不会偏失方向。首先要把鞍炼的干部员工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要把他们将遇到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研究。

  其次,鞍炼结构调整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但一定要清楚,我们要的稳定,是在改革发展中的稳定,是立足长远的稳定,不是那种逃避问题的低水平的稳定。

  最后,耿承辉又定了一个原则,这件事暂时不公开是北京总部的决定,对外一律说是辽阳石化和化纤两大公司做出的决定。这样把所有的问题就留在了辽化,可以给总部留出回旋的空间,即使出现意外也不会给总部造成被动。

  耿承辉对大家说:“有子弹就往咱们胸口上打,咱们就是总部的避弹衣、防火墙。”但是,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深夜舌战鞍炼管理层

  6月22日傍晚,耿承辉的车又一次出现在京沈高速上。他和宋杰两个人刚刚向总部领导汇报完工作,内容自然是鞍炼结构调整的思路。在得到总部领导坚决支持的表态后,两个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辽阳。

  耿承辉在车上拨通了李铁的电话:老李,总部同意我们的初步方案,你立刻通知鞍炼领导班子到辽化宾馆开会,我和宋总很快就到。

  晚上10点,辽化宾馆会议室。耿承辉开门见山,把关闭鞍炼、不上新项目、鞍炼员工到辽化工作的思路向大家公布,然后把关闭鞍炼的道理解释一番。

  这时,王志强插了一句话:我今天了解到新情况,在鞍炼已经有人散发反对关闭的倡议书了。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纸来交给耿承辉,上面写着一些口号:关闭鞍炼就是砸了我们的饭碗!鞍炼职工坚决不答应!我们要坚决捍卫自己的利益!

  更让耿承辉心惊的是,倡议书上竟然有6位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名字!如果鞍炼的管理层都如此反对,下一步的工作怎么开展!

  抓紧时间做好鞍炼领导班子工作后,耿承辉提出,与李铁同志一道连夜去鞍山,立刻召开鞍炼处以上领导会议,地点定在鞍山市田园酒店的会议室。

  人到齐以后已经是夜里12点。耿承辉平静地向大家宣布辽化对鞍炼进行结构调整的思路。他还表示,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会场上突然一静,然后“哗”地炸了锅。

  “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这么突然?”

  “鞍炼坚决不能关!”

  “关闭鞍炼可以,但是一定要在鞍炼上新项目!这可是耿总您亲口承诺过的啊!”

  “鞍山到辽化几十公里的路,每天跑来跑去怎么可能?”

  看到鞍炼的领导层反应这么激烈,虽然也在预料之中,但辽化的领导还是感到了压力,这才是刚刚开始啊!

  等大家稍微安静一些后,耿承辉清清嗓子,开始一五一十向大家介绍关闭鞍炼和不上新项目的必然性。然后话锋一转,说:我知道,在座的一些领导已经在呼吁书上签名。你们是领导干部,对员工自发组织的活动要保持政治上的冷静,要慎重考虑!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对鞍炼的领导们来说,这个消息实在是太突然了。如果说关闭鞍炼他们还有一些心理准备的话,不上项目,到辽化工作,简直就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噩耗”。会议又一次变成了争论,说来说去,鞍炼的领导们还是感到难以接受。尤其是6位在倡议书上签名的鞍炼领导,完全听不进耿承辉的解释,坚决反对关闭鞍炼。

  耿承辉站起身来,做着手势说:这件事辽阳石化和化纤两大公司已经决定要做,希望你们几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鞍炼的领导在鞍炼结构调整期间,思想、行动、言论必须与公司保持一致,一定要讲政治、讲纪律、稳定大局,把工作开展下去,任何人想通过弄事阻挡这个改革,最终都会失败!

  看着耿承辉坚毅、果敢、毫不退让、毫不妥协的样子,一些鞍炼的管理层终于表态支持工作,但是语气还是很勉强。

  大会结束后,耿承辉把6位在倡议书上签名的干部留下,挨个单独谈话一直到凌晨两点,效果仍然不理想。

  第一次艰难的交锋告一段落,耿承辉知道,鞍炼的领导班子,还是在口服心不服的状态,往后的难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走出田园酒店,一阵夜风吹过。耿承辉扭头对李铁说: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下一步,咱们肯定要打一场硬仗了,而且从鞍炼管理层的反应看,可能还是一场持久战啊。

  四道防线

  这次深夜会议之后,按照计划,关于鞍炼结构调整的信息,将在鞍炼干部员工中一层层往下传达,一层层作介绍说服工作,同时不断了解大家的需求,倾听大家的意见,制定更为完善的方案。因为耿承辉知道,在思想工作没有做充分,各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仓促地公布决定,一定会出乱子。

  但是第二天,消息已经像插了翅膀一样飞了出去。上午,宋杰刚到办公室,50多名鞍炼干部员工就进了鞍炼办公楼。看到情绪激动的这些干部员工,宋杰知道,原来设想的按部就班的思路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他把大家让到五楼会议室—这是个可以容纳二三百人的大会议室,耐心听着大家的意见,开始因为事出意外还稍微有些慌乱,不过渐渐地心里就踏实了。因为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大多数是辽化班子预料之中的。宋杰知道,眼前的这些人,基本都是些朴素的干部员工,他们在工作生活面临重大变化,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冲击的时候,反应有些激烈是情有可原的。

  宋杰把关闭鞍炼的道理跟大家细细讲了一遍。由于决定还没有正式宣布,他告诉大家,这是辽化两大公司目前的考虑,具体怎么实施还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但是一定会考虑大家的切身利益的。

  干部员工们听完宋杰的解释,虽然还是不满,但情绪基本平静,于是纷纷离开。

  辽化两大公司的班子成员们都意识到,要动真格的了。

  耿承辉首先安排好辽化的工作。兵分两路,耿承辉、宋杰、李铁负责关闭鞍炼相关问题,吕文军、朱景利、潘大强三位副职负责辽化的正常生产,不管天大的事,安全平稳的生产不能被破坏。

  初次上访次日,辽化两大公司召开党政班子和相关人员会议。会议决定,制订并正式启动维稳应急预案。两公司联合制订维稳工作应急预案,建立四级防范工作体系,做到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做好控访与息访工作。

  四级防范体系如下:一级防线,鞍炼的领导班子;二级防线,辽化两大公司成立维稳工作组,进驻鞍炼,要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当地,否则,到辽化会引发安全和辽化稳定问题,火烧连营!三级防线,如果出现越级进京群访,李铁负责处理;四级防线,耿承辉掌控全局。对耿承辉来说,四级防范体系就是四道网络,可以确保鞍炼结构调整有序进行。

  第二天,维稳办成员,也就是第二工作组召开工作动员会。耿承辉、栗东生(化纤公司经理)、孙洪来(化纤公司党委书记)、李铁到会做战前动员,要求工作小组成员第一时间掌握上访动态,控制上访局面。

  与此同时,立即着手完善鞍炼结构调整工作方案。根据前两次向股份公司总部汇报得到的工作指示,两公司正火速研究鞍炼结构调整方案,尽快向总部申请批复进行操作,确保用较短时间形成明确工作方案。

  会后,耿承辉请大家吃晚饭,为第二防线前移鞍炼临行鼓劲。他深知,第二防线的工作组是这次行动的先锋队,责任重大,困难重重。耿承辉一一给这些才接触了几个月的同事敬酒,把鞍炼的稳定托付给大家。当时的场面,颇有些为将士壮行的气氛。

  晚上8点,第二工作组一行十人,在组长马龙兴(石化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晓光(化纤公司经理助理)、李保民(石化公司人事处长)的带领下,和3位辽阳市宏伟区公安分局国保大队的同志一起奔赴鞍山。

  一行人到了鞍山,立刻开会研究形势。王志强也是第二小组的成员,他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第二天将有400多人到鞍炼上访,准备采取打横幅、堵塞交通、到鞍山市政府示威等行动。

  工作组连忙请示耿承辉,然后按照耿承辉的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接访方案:一是明确工作原则,要冷静观察,及时疏导;对不同的上访群体采取区别接访的方法;关键时刻要主动接待上访职工,通过直接对话让他们心平、心稳。二是进行具体分工,做到对各类群体进行疏导并均有人负责接访。

  第一次大规模上访

  第二工作组的很多成员都是在不安中迎接第二天的到来。

  早上9点半,220多位上访者带着标语和横幅,聚集在鞍炼办公楼里。按照事先分工,工作组将上访者分别引入鞍炼办公楼2楼、4楼、5楼大会议室,并答应公司工作组将接待上访代表。

  一个小时之后,第二工作组马龙兴、李保民、张琨接待了14名上访代表,包括两名机关干部和12名基层工人代表。

  接访会上,12名工人代表反映,担心去辽化后工资、福利待遇会降低。因为鞍山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收入标准比辽阳高,目前,鞍炼人均年收入高于辽化2000元,怕到辽化工作后待遇会降低。其他的一些问题都和前一次上访大同小异。

  工作组向上访员工代表表示,辽化两大公司对鞍炼员工关心的问题十分重视,工作小组受耿承辉总经理委托来到鞍炼,就是听取大家的意见。

  接待会上,工作组按照头一天会议精神向大家一一解释,员工代表听后基本满意。但两名机关干部态度强硬,坚决认为鞍练不应该关闭,即使关闭也应该在鞍山上新项目。

  这时候,工作组成员忽然意识到,关闭鞍炼,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机关干部,而不是车间员工。

  下午,宋杰主持召开了鞍炼科级以上干部大会,会上严厉批评了散发小字报的违法行为,要求员工上访要遵守纪律和有关法律法规,集体上访要有代表,要遵守公共秩序;同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带头做好员工稳定工作。

  到这时候,坐在一群人中的孔美珍才算从正式渠道得到了关闭鞍炼的消息。这一阵子,不管厂子里流传着什么样的消息,她都装作没有听见。但是现在,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台上讲话的宋杰的模样越来越不清晰,孔美珍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泪眼模糊,泣不成声。她倒不担心自己的岗位能不能保住,也能克服到辽阳工作的困难,但是她实在割舍不下那些曾经亲手启动的设备。

  鞍炼维修车间的保管员王吉强站在人群中,心里涌动着复杂的情绪。对辽化的突然袭击,他怒不可遏;看着周围议论纷纷的人们,他又感到莫名的兴奋和冲动。王吉强已经30多岁,个头不高,微胖,是个闲不住的人。前几年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法律课程,平时厂里员工遇到什么法律问题,他就主动帮人家分析、参谋,加上口齿伶俐,大家都称他为“小律师”。

  这一天,接到消息的鞍山市政府领导同志亲自打电话,主动和驻鞍工作小组联系,询问稳定情况;鞍山市铁西公安分局也做好了工作准备,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控制局面。

  这次接访之后,第二工作组要像上班一样每天来鞍炼工作了。

  这时工作组人手还少,大家在鞍炼的会议室办公,接待前来询问情况的职工。耿承辉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和风细雨,不急不躁。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强烈的反感情绪,好像他们就是外来入侵者,要来霸占鞍炼的领土和资源。后来他们才清楚,鞍炼员工反感情绪的背后,有一些煽风点火的核心人物。

  马龙兴、李保民、张琨他们一直保持着和颜悦色的表情。张琨对工作组的同志说:咱们要真正带着感情对待这些职工,他们都不容易,如果这样的事落在咱们头上,咱也很难无动于衷啊。大家听了,都觉得确实是这样。

  耿承辉和李铁带着鞍炼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两次往返于北京,向总部领导汇报方案。

  爆发

  第一次上访波澜不惊,大家都稍微松了口气。接下来的两天,也只是一些职工零星前来打听情况。

  6月29日一大早,天气变得阴沉沉的。鞍炼大门口,第二工作组领导马龙兴、李保民像前几天一样,早早赶到观察情况。鞍炼办公楼前静悄悄的,偶尔有几个员工走过。两个人忽然感到一阵轻松,看来今天能消停一阵了。

  谁知刚过9点,许多员工开始往鞍炼正门聚集,而且人数不断增多。这时,一台大客车缓缓停在鞍炼大门前。王志强一打听,原来大批鞍炼员工今天要去辽化上访,赶紧通知第二工作组。

  等工作组赶到鞍炼大门口的时候,第一辆大客车已经打着火,准备出发了。马龙兴连忙把司机挡住,一问才知道,这是鞍炼上访活动组织者租来的客车。他对司机说:这种大规模上访是违反上访条例的,出了事你担待得起吗?司机一听开始犹豫起来。这时,第二辆大客车赶到鞍炼大门口。在工作组的劝说下,两辆大客车司机终于决定,拒绝前往辽化。事态刚刚有点转机,上访员工队伍中忽然有人招呼大家:到永乐公园集合!情绪激动的上访员工陆续向永乐公园拥去。

  第二工作组的全体成员已经迅速赶到鞍炼大门,眼前是170余名上访职工。工作组分头劝说大家不要去辽化,但是这时职工们情绪异常激动,周围一片喧杂。接访局面失控了。

  这时已经接近中午,宋杰结束辽化工作赶到鞍炼,在路边同王志强和第二工作组召开现场会,决定立即召开鞍炼干部会,研究制止鞍炼员工到辽化上访的办法。但是会议还没来得及开,就传来消息:在永乐公园附近聚集的上访员工已经上了3台大客车,驶向辽化。宋杰当机立断:追!

  第二工作组立即出动,在鞍山与辽阳交界处的蔡庄收费口赶上上访车队,同时和辽阳警方联系,请求协助工作。等候在收费口的辽阳市宏伟区公安分局干警将车队引至路边停车,上访员工纷纷下车。工作组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回到鞍炼,但是情绪激动的上访员工谁也听不进去了。

  上访员工中有人说:车不让过,咱们就走着去辽化。宋杰电话请示耿承辉,耿承辉说,一般群访都是“三部曲”,先在自己单位,再到上级机关,后到北京。与其堵,不如疏导,到公司信访吧!这时,天上开始落雨,望着在雨中步行的鞍炼员工们,第二工作组只好决定将上访员工引导到辽化信访办公室。辽化在鞍炼的防线被突破了。

  下午一点多,上访车辆到达辽化两公司办公楼(正在维修中)前,上访人员先是聚集在公司办公楼前广场,然后拥入公司办公楼对面的辽化党校(公司领导临时办公场所)院内,要求主要领导当面回答问题。

  雨渐渐大了起来,工作组劝上访员工去公司食堂避雨,但是谁都不去。辽化临时调来了3台大客车,停在上访员工身边,请员工上车避雨,但谁都不上车,大家只是坚持要见主要领导。

  宋杰在党校会议室再次召开鞍炼科级干部会,但是人已经很难凑齐,当兵的不知谁是今后的领导,领导者也不知能不能继续带兵,大家也没有心思发挥作用了。鞍炼的干部员工队伍,已经进入失控的转态。

  李庆文被簇拥在人群中,一脸的茫然。他是鞍炼蒸馏车间主任,蒸馏车间是炼厂的核心部门,他也是鞍炼的核心技术人员。别看李庆文个子不高,面貌清秀,以往在车间员工中还是极有威信的。但是现在,车间员工已经没人顾得上搭理他,他也懒得招呼这些工友了。大家今后的去向都是未知数,从前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现在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辽化工作组和鞍炼员工陷入了僵持。工作组要求员工选出代表到信访办上访,因为按照信访条例,上访人数限制是5人。但是鞍炼员工坚决不同意。

  眼看到了晚饭时间,工作组看到上访的鞍炼员工已经一天没有吃饭,请大家到公司机关食堂就餐,也遭到了拒绝。持续到7点多,上访员工终于同意到机关食堂用餐。工作组让食堂事先准备一些鸡蛋汤、面条,让大家暖暖身体,同时火速调集一批盒饭过来。

  折腾了一天的上访员工,大部分端起了面条。还没来得及吃,忽然有人站了起来,大声说:辽化就让我们吃这个!太不像话了,咱们不吃了,罢餐!在场的200多名员工于是全部罢餐,离开了食堂。直到工作组把送给一线工人的盒饭调剂过来,上访员工们才吃上了晚饭。

  维修车间的王吉强显得格外活跃,他不时走来走去,给大家鼓劲打气。遇到人多的地方,他会停下来发表一番演讲,很有些“领袖”的气度。他对上访员工们说:辽化的决定,程序上是不合法的。这么仓促的做出决定,是不负责任的。耿承辉,太年轻,大家别怕!他站在高处演讲时,背后还有员工为他撑着伞。

  鞍炼上访的组织者准备也很充分,到晚上8点多,有人为上访员工送来了棉垫,让大家可以坐在上面休息。

  僵持的局面一直到深夜还没有缓和的迹象。

  夜里十一点半,耿承辉坐在会议室,一声不吭,大脑飞速地思考。辽化其他几位领导陪在他身边,等待他的决策。这时,公安人员已经做好强制遣散上访员工队伍的准备,随时待命。但是,一旦出动警力,肯定避免不了身体冲突。

  透过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楼下三五成群的鞍炼员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躺着。辽阳已经进入夏天,但毕竟是东北的气候,深夜,下着雨,寒气还是渐渐弥漫上来。耿承辉想起自己初到抚顺石化上班时的情形,周围的那些工人师傅,都是那么朴实,他们每天辛苦工作,其实并没有太高的奢望,年纪大的,就想着能让孩子们过上安稳的日子,中年人,就想着要好好干活,保住岗位,好支撑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他们不应该被当做违法人员一样驱来赶去。

  可是,现在自己想为大家谋一条更好的出路,怎么就都不理解呢?

  现在,上访员工们已经违反了上访条例,已经严重影响了辽化的工作秩序,按常理,出动公安干警也说得过去了。身边也有人开始劝耿承辉,别犹豫了,下决心吧。公安局的同志紧紧盯着耿承辉,等着从他嘴里吐出那几个字。

  办公室肃静得让人害怕。

  凌晨接访

  耿承辉面对着有生以来最难判断的一件事,终于做出决定了,但是出乎大家的意料:我出去,接待大家。

  所有的人都一愣,然后纷纷说:太不安全了吧!最好还是慎重考虑一下。

  耿承辉摇摇头,迈步向外走去。这时,他已把这些置之度外。他想,只要确定做的是一件经得起考验的事,对大家有好处的事,员工们会理解的。当年在抚顺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也是面对情绪激烈的上访群众,耿承辉挺身站到准备出发的大客车前面说:你们要去,就从我身上开过去吧。大家都被他镇住了,于是那次上访就流产了。这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

  耿承辉走过楼前的走廊,看到一位年岁很大的同志斜躺在过道边,就顺手把她扶起来,说:起来吧,这么凉,别感冒了,不管有什么问题,要爱惜身体。

  短短几十米的距离,耿承辉一边走一边想,出去以后,一定要保持克制,对大家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言之有物,不能出任何纰漏。

  当耿承辉走到面对广场的台阶上时,很多上访员工还没有看到他,大家还在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时已是6月30日凌晨。

  大家终于认出了耿承辉,疲劳的鞍炼上访员工们顿时兴奋起来。人群中有起哄的,有鼓掌的,有质问的,各种喊声传进耿承辉的耳朵:为什么半夜才来?为什么不答复我们?我们坚决不上辽化,你答应不答应?如果你已决定关厂了,其他就别说了!

  看着喧闹的人群,耿承辉静了一静,把自己的嗓门调到有生以来的最高音量(第一嗓子必须有震慑力)说:既然大家来到辽化,就说明大家对组织是信任的。如果是信任,那我们就交流一下。但是,我有两个要求:第一,我们要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我回答问题的时候请大家保持安静,不许有动静;第二,大家的问题有重复的,我只回答一次。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上访员工们回应了一声,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鞍炼维修车间的王吉强虽然有些胖,但动作很敏捷。他唰地跳到前面,对耿承辉说:耿总,我是带着录音机来的,我能不能录音?

  耿承辉说:可以。

  王吉强又问:为什么要关闭鞍炼?为什么不在鞍炼上新项目?你们都曾经答应过的,这不是欺骗大家吗?

  耿承辉把前因后果解释了一遍。

  这时又有员工上来问:耿总,关闭鞍炼到底是谁做出的决定,是辽化还是北京总部?

  这个问题让耿承辉犯难了。关闭鞍炼的决定其实是总部的精神,但是目前还在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没有最后确定。如果告诉大家是总部的授意,就等于是把矛盾直接推了上去,总部就没有了回旋的空间。如果说是辽化的决定,只怕大家的态度会更激烈。

  但是耿承辉没有细想的时间,他脱口而出:第一,这个决定是辽阳石化和化纤两大公司做出的;第二,目前方案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还有待于向总部汇报。

  果然,下面顿时群情激愤起来,事情还没有传到总部,这让大家心里一下子燃起了让关闭鞍炼计划夭折的念头。

  渐渐地一个小时过去了,耿承辉回答了十几个人的问题,上访群众情绪也逐渐缓和下来。但人太多,场面太乱,耿承辉的耐心很难在短时间里说服所有的人。他告诉大家,明天会在鞍炼继续回答大家的问题。

  对话结束后,部分鞍炼员工返回鞍山,但仍有近50人在公司大楼前席地而坐,另有100来人在公司安排的三台大客车上休息,不肯离去。(6月29日,鞍炼部分离退休人员乘两辆大客车来辽化声援,经过耐心的劝导工作,当晚返回鞍山。)

  整建制划转

  耿承辉的露面暂时稳定了人心,但是大家都清楚,现在的形势还处在失控状态,天亮以后局势如何,谁都心里没底。

  这时候,谁都不敢休息了。耿承辉和鞍炼员工对话之后,凌晨两点,第二工作组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当天的控访工作,大家决定,第二天一定要把鞍炼上访员工转移到鞍山来。半小时后,第二工作组连夜赶回鞍山。

  经过紧张的对话以后,耿承辉太需要休息了,但是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几个问题在脑子里转来转去,对鞍炼员工的解释已经很清楚,对大家也做出了承诺,为什么还是不能接受呢?辽化的几个领导和工作组成员充其量几十个人,怎么面对充满敌对情绪的几千人呢?

  早上7点,第二工作组召集鞍炼主要车间主任和书记开会,要求回去做各自车间员工的思想工作,不要到辽化本部上访,但是这些车间领导们只是哼哼哈哈地敷衍,表面上答应去做工作,其实心里并不乐意。

  奔向辽化的人潮还在继续。7点半,鞍炼部分员工陆续聚集在厂门前,然后搭乘几十辆出租车前往辽化,声援在辽化坚守了一夜的工友。渐渐地,在辽化本部聚集上访人员达到了300多人。

  10点,耿承辉在辽化主持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表彰大会后赶到鞍炼,马上驱车去鞍山,再次召集鞍炼车间主任和书记进行座谈。因为这些人是做好稳定工作的关键!必须给他们定好位。耿承辉仔细解释鞍炼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以后,向大家承诺,一定会对鞍炼员工到辽化工作“高看一眼,厚爱十分”。

  说这些话的时候,耿承辉脑子里忽然灵光一闪,他想明白一个问题,昨天到今天之所以局面失控,是因为鞍炼的队伍乱了。现在,鞍炼的工人不知道今后该归谁管,没有了任何组织约束,工人的直接领导车间主任都不清楚自己今后的去向,哪里还有心思约束手下,即使想管,可能也没人听了,谁知道你以后还是不是我的上级呢?这个问题不解决,鞍炼结构调整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整建制划转”,耿承辉嘴里吐出了这几个字,他都佩服自己反应之快了。以前他提出,到辽化工作的鞍炼员工将会做到干部职级不变,员工待遇不变,员工人人有岗位。现在进一步提出,对异地安置人员要整建制划转,也就是说,以前领导哪些人,以后还领导哪些人,以前是谁的兵,以后还是谁的兵,领导不能成为“光杆司令”。

  事后大家总结经验,认为耿承辉突然提出的“整建制划转”,对稳定鞍炼绝大部分干部员工,为公司全面形成控访局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和车间主任、书记座谈以后,耿承辉主动和大家互换了手机号码。

  下午,宋杰、李铁和李保民继续召集车间主任和书记开会,要求车间领导要行使领导权力,将各自车间的职工管理起来,各车间主任和书记一人留守鞍炼稳定余下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另一人去辽化领回各自车间人员,维持会场秩序,并选出职工代表参加座谈。

  宋杰和李保民紧接着召集在鞍炼留守的厂处级干部进行座谈,传达耿承辉接待上访职工讲话精神。同时,要求他们要充分发挥厂处级干部的领导作用,主动工作,劝说上访职工返回鞍炼。不过,厂处级干部的态度仍然不是很积极。

  3点半,马龙兴、张琨等组织16名来到辽化的车间主任开会,要求他们负责选出职工代表。车间主任们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立刻行动,在几百名职工中寻找自己的队伍,顺利选出了21名上访职工代表。

  4点,耿承辉、栗东生、孙洪来、李铁等集体接待了这21名上访员工代表,耐心解答上访员工的疑问。多数上访员工代表情绪平和,带着各自关心的问题积极提问。听了耿承辉的解答后,多数人表示支持公司决策,但有4人仍然情绪激烈。其中一位是盛志峰,鞍炼常减压车间的员工。他站起来质问耿承辉:我们坚决要求在鞍山上新项目,坚决不去辽化工作,你同意不同意,如果不同意,一切免谈。

  耿承辉正待解释,盛志峰等4个人已经拂袖而去,扬言要“进京上访”。4人中有一位就是宋杰不久前没找到的范某,王吉强也是其中之一。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时,传来了好消息,去辽化的车间主任们主动工作,说服了自己的手下,鞍炼上访员工乘坐辽化调来的8台大客车返回鞍山。

  一场大风波暂时趋于平静。

  第三章 平息风浪(下)

  部分员工进京上访、离退休人员坚决反对、地方政府无法接受,各种矛盾接踵而至,耿承辉将如何顶住压力,避免半途而废?

  把支部建到连队

  这一场风波的主力军是鞍炼的在岗

  员工。在“整建制划转”提出后,在岗员工的情绪初步平稳,态度激烈的只是一小部分,鞍炼的局面暂时得到控制。对耿承辉和辽化工作组来说,接下来的工作一是巩固在岗职工总体稳定的局面,二是应对可能发生的退休退养人员上访。后面的也许更难应付。

  7月1日是星期六,辽化的领导和第二工作组成员不敢放松警惕,几乎开了一天的会,研究下一步工作。

  上午,耿承辉、李铁召开第二工作组培训会,对公司的政策宣传解释统一口径,统一思想。耿承辉决定,增兵!增加第二工作组成员,并将第二工作组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两个车间的稳定工作。

  工作组成员姜黎所在的小组负责催化、油品车间的工作。因为天气炎热,有一天中午,姜黎把办公室的门打开,要透透气。这时对面办公室的门也开着,里面是鞍炼的干部。姜黎也没在意,转身往里走,还没迈步就听见“咣”的一声,回头看去,对面的门已经被甩上了。姜黎心里一凉,看来这工作可不好做啊!

  还有一位工作组成员,刚到车间时,看到墙上贴着反对关闭鞍炼的标语,伸手就想扯掉。没想到,身边马上出来几位员工,大声说:你想干什么?不准扯!直到一个月以后,在鞍炼厂门和办公楼悬挂的标语才被清除。

  5个工作组的成员们进入车间以后,见到鞍炼的员工,都想笑着迎上去打个招呼,但是一看对方的脸上好像写着“我们不欢迎你们!”也只好作罢。鞍炼的员工们,虽然理智上能接受辽化的解释,但是感情上的接受还早着呢。而且大家的心里其实还没有完全打消留在鞍炼的念头,一旦风吹草动,还可能出问题。

  以后的一段时间,鞍炼的车间主任和书记们对鞍炼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孔美珍就是其中一位。她看清楚鞍炼的命运以后,就全力配合辽化工作组的工作。这段时间,车间的职工常常向她抱怨,她就劝大家:你们对鞍炼的感情有我深吗?鞍炼关了,我心里是最难过的,但是耿总、宋总他们说的是有道理的,咱们还是要面对现实啊。

  鞍炼这些车间主任,心里已经接受了去辽化工作的安排,但是表面上往往还是要说几句批判辽化的话,因为厂里的上访积极分子,势力还不小,如果表现太积极,就可能会受到打击。

  孔美珍是少见的旗帜鲜明配合辽化工作组工作的车间主任,虽然还只是代理的。于是,一些威胁就冲她来了。有时候,有人会当面叫她叛徒,有时候,她会收到匿名的短信息,说小心你的家里人。宋杰作为厂领导,经常表扬认真配合工作的孔美珍,但是他不知道,每次表扬之后,孔美珍就要面对工友们一连串的指责。

  这段时间,孔美珍的老母亲生病住院,孩子要参加中考,爱人是军人,很难照顾家里,而厂里又是一片混乱。短短一个月,她瘦了十斤。

  北京“战线”

  两天前拂袖而去的几个上访员工代表也没有闲着。盛志峰、王吉强平时都能言善辩,在员工中很有号召力,周围很快聚起一些人,不时开会研究上访方案。在一次会议上,大家一番议论之后,终于决定去北京上访。具体分工是,由王吉强负责筹集进京费用,盛志峰带队进京上访。

  王吉强他们的计划,是在辽化领导预料之中的,也是辽化领导班子最担心的。耿承辉希望能把鞍炼的问题在本地消化,可是这一点谁都不敢保证。一心要让鞍炼结构调整终止的在岗员工和退休人员还为数不少,鞍山到北京的交通又这么方便,怎么控制呢?

  7月2日上午,耿承辉、李铁又召集辽化进京维稳前线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上宣读进京维稳工作预案,要求领导小组成员随时待命做好赴京接访工作。

  第二工作组开始到车站布防,先后五次对由鞍山发往北京的长途汽车进行检查,并对下午进京火车重点布防,工作组成员到海城火车站控访,没有发现鞍炼员工进京上访的迹象。

  第二天下午,盛志峰带领十几名鞍炼员工来到鞍山长途客运站,准备乘大客进京上访。事先联系好的鞍山长途客运警方发现后,立刻通知第二工作组,第二工作组连忙安排人赶往长途客运站。

  等第二工作组赶到,盛志峰带着上访员工已经上了大客车。马龙兴带领工作组成员先给大客车司机说明情况,要求他不要发车,然后开始苦口婆心说服大家下车。上访员工开始坚决不下车,后来大客车就开不了,车上其他的乘客有意见了,再看看工作组态度坚决,盛志峰他们终于同意下车,不过要求车费损失由公司支付。第二工作组成功化解了一次集体进京上访,然后继续安排人在火车站和长途客车站盯防。

  第二天,第二工作组又了解到,部分车间有人在募集钱款,准备分批到北京上访。这时,盛志峰已经又一次出发,带着20余人到了北京。这时大家都认为,关闭鞍炼、到辽化上班只是辽化擅作主张,总部一定会支持鞍炼职工的。

  到了北京,上访员工们选了一家便宜的地下旅店安顿好,便准备去总部上访了。

  辽化第三防线进京维稳前线领导小组开始工作了,李铁为组长,一行14人迅速赶到北京,向总部职能部门领导汇报了辽化两大公司进京维稳的总体安排。

  7月5日上午,李铁一行来到总部信访办进行工作衔接,参加由集团维稳办召开的鞍炼员工进京上访专题协调会。会议全面评估了鞍炼员工上访势态的走向,为全面深入了解鞍炼上访人员上访书面诉求之外的其他问题,便于一次答复到位,决定当天下午由集团维稳办和股份公司有关部门再联合接待一次鞍炼进京上访员工,请他们把该说的话说完,该表述的意见全部表述清楚,据此再以股份公司为主,形成最终的答复意见。本次会议,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股份公司的有关领导,对辽化两公司关闭鞍炼后人员妥善安置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下午的会上,集团维稳办领导指出,鞍炼的关闭不是历史遗留问题,是现实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首先感谢辽化两公司领导这期间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大局意识;集团和总部对待鞍炼上访员工的答复,不是在替辽化两大公司办事,而是在为自己办事,这本身就是总部的事情。在岗员工群访进京,中国石油的“大庆精神”和组织上最严明、最严肃、最严格的要求哪里去了!此风不能长,此口不能开,这一步绝对不能退。要坚决支持辽化两公司班子做好这件事,如果辽化的事翻烧饼了,以前几个炼厂的事都得引起连锁反应,要看到此事的严重性,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能退步.大是大非不能糊涂。

  7月6日下午,在集团公司信访接待站,集团维稳办、股份公司总裁办信访处有关人员接待了19位鞍炼进京上访代表。

  总部的答复清楚明白。

  堵路冲击波

  7月2日清晨,第二工作组忽然听到消息:鞍炼退休人员爬上楼顶,在办公楼两侧挂出了两条横幅:鞍炼职工行动是正义的,厂离退、内退、职工、家属誓做你们坚强后盾;保油保厂是正义行动,要团结、要生存、发展,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这时鞍炼办公楼前聚集着100多人。工作组成员和各车间主任连忙劝说现场的员工回车间。大部分员工都听从车间主任的要求,陆续离去,留在门前的部分在岗员工没有加入上访队伍。

  在劝退在岗员工后,工作组成员回到楼上,想拿下横幅,但是已经有一些退休人员上到办公楼五楼会议室,看护横幅,楼前大约还有二三十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工作组忽然发现,1辆大客车和11辆拉油的槽车浩浩荡荡开到办公楼前,将鞍炼门前交通要道和办公楼大院门口堵住,堵塞了交通。楼前的人群又聚集到150多人。

  工作组立即通知在各车间工作的各小组组长,要控制住车间局面,不能让车间员工到办公楼前聚集。这一次,车间员工基本上没有去围观或上访。聚集在现场的主要是未上市的运输车队、退休和部分停产放假未上班的职工。

  由于车辆堵塞交通,鞍炼厂门前一片混乱。看到这种情况,宋杰拨通鞍山市常务副市长的电话,汇报了现场情况,同时安排人员拨打110报警。然后宋杰又安排人将堵塞交通情况上报鞍山市委值班室,铁西公安分局和110赶到现场。

  正在一团乱麻的时候,大家听到一阵急促的警铃声,原来是鞍炼消防大队的两辆消防车鸣着警铃开了过来。第二工作组立刻去了解情况,原来是有人拿刀逼迫消防车司机出来的。在现场警察的干预下,两辆消防车关闭警铃,开回车库。汽车队司机也把车开进办公楼院内,大门前交通要道恢复了畅通。

  又过了20分钟,在工作组的劝说下,运输车队司机开着车鸣着喇叭离开办公楼。

  中午时分,现场恢复安静,宋杰向鞍山市公安局领导介绍了相关情况,希望鞍山警方给予帮助,确保稳定。鞍山警方领导表示,支持辽化的工作。

  机关干部与退休退养人员

  自从和鞍炼的车间主任、支部书记们座谈之后,耿承辉不时会给他们打一圈电话。鞍炼以前比较讲究级别,总经理给车间主任打电话可是很难得的事情。在备感光荣之余,车间主任积极为耿承辉提供鞍炼基层的最新动向。有些车间主任也愿意向耿承辉透露上访信息,做“线人”。不过他们不能公开自己的态度,不然在鞍炼会被人骂的,甚至要受到人身威胁。

  在和车间主任们聊天的过程中,耿承辉发现,机关干部是这次鞍炼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之一,而且许多出头露面的上访员工,其实是受了机关干部的蛊惑。因为鞍炼管理相对松散,干部的权力意味着许多实际的利益。

  于是,耿承辉要求宋杰在鞍炼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大会,重点做干部们的思想工作。

  宋杰强调,全体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和公司保持一致。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公司宣传提纲,做到坚持原则,大局第一,头脑清醒,保持冷静,处事慎重。全体干部要发挥稳定工作的带头作用,端中国石油的饭碗,就要为中国石油工作,否则不配当干部。

  第二天,第二工作组在10个车间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共有94人参加了座谈会,其中包括车间主任、副主任、技术人员、班组长和部分职工代表。大家很务实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希望辽化妥善解决,而不是只谈鞍炼关不关的问题,这说明大家已经逐步开始接受关闭鞍炼的现实。

  但是在座谈中工作组听到部分车间干部反映,厂机关个别干部在做反面工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与公司不保持一致,看来前一天的大会还是不能说服鞍炼干部。能不能做通机关干部的思想工作,成了第二工作组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另外,鞍炼的离退休、退养人员准备第二天上访。在岗员工基本安定以后,又一轮斗争要开始了。

  7月4日上午8点,陆续有三四十位退休、退养人员来到鞍炼办公楼前。过了一会儿,三四十位鞍炼大集体企业职工也来到鞍炼厂门前,开始在厂门前、楼前、两侧电线杆等地方悬挂条幅:“还我原油”、“还我鞍炼”、“鞍炼要生存”、“我们要吃饭”等等。然后,离退休、退养人员和大集体人员汇合到一起,集中到厂办公楼上访。

  耿承辉在鞍山临时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大家分析,大部分上访的离退休、退养人员的子女都在鞍炼工作,他们上访的动机是在声援在岗员工,不到辽化上班,是在鼓动在岗员工继续上访,会对维稳工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10点多,耿承辉来到鞍炼,亲自接待上访代表,并在二楼会议室等候接待退休退养上访人员。但是上访员工不同意选代表,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代表”,还提出二楼会议室太小,放不下全体员工,要求到五楼大会议室开会。

  这时的五楼大会议室里,有人坐在窗台上,有人站在桌子上发表演讲鼓动大家,有人光着膀子走来走去……办公大楼内、楼梯上、走廊里,到处都是上访人群,喊着口号、拍着手,秩序混乱。

  僵持了大约一个小时,四名退休退养上访人员(范某、苑某、付某、翟某)作为代表到二楼会议室反映大家的意见:一是鞍炼要继续生产,不能关闭;二是如果关闭也要在鞍炼上新项目。耿承辉作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但是很快,上访员工们又认为上述四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意见,要求耿承辉集体接待大家。耿承辉犹豫片刻,同意了。中午,门被人群堵死,只好饿了一顿。

  下午一点半,鞍炼五楼大会议室,近200名离退休、退养、附企职工以及少数在岗员工议论纷纷。其他几位领导已经坐在台上,耿承辉在会议室外面,周围的公安人员说:耿总,从侧门走吧,以免出现意外。耿承辉说:不,要走就走正门。大会议室的讲台在正门的对面,从正门走,就意味着耿承辉要穿过整个会场,周围是情绪激动的近200名上访员工。

  耿承辉大步向台上走去,在短短二十几米的过道上,耿承辉边走边做出一个临时决定:上去以后首先给大家讲清形势,然后再回答问题,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控制局面。

  耿承辉的讲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他那洪亮的声音,坚毅的表情,有力的手势,时而博得掌声。前排的几个老同志频频点头。事后辽化的领导们都认为,耿承辉这次讲话,真正站在了鞍炼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有情有理,有虚有实,成为鞍炼职工转变态度的一个分水岭。

  讲完之后,耿承辉又用一个小时回答大家的问题。这时,现场人员坐得整整齐齐,会场秩序非常平稳,和开始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调查表透露人心向背

  随着一次次上访活动的冲击,第二工作组的人员也不断扩充,辽阳石化公司机关的处长和抽调的基层单位党委书记几乎全部到了第一线。现在,第二工作组已经有22位成员了。

  7月5日下午,第二工作组召集了10个车间、10个处室的负责人开会,按照耿承辉的提议,制订调查表,坚持以人为本,详细了解鞍炼员工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工作组发放《鞍炼员工有关情况调查表》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要求每名员工认真填写,在7日(周五)中午之前,由各车间主任、工作组成员负责收集,交给公司。

  下发调查表是耿承辉的又一个重大策略。他一直认为,鞍炼结构调整,最关键是人的利益调整。而要把利益协调好,就必须完全掌握每个人的信息,比如家庭情况、工作能力、对到辽化工作的要求、面临的实际困难等等。只有了解了每个人的情况,才能站在他的角度上做出人性的安排,才能充分缓解大家的不满情绪,才能更加完善方案。

  就是这张小小的调查表,在鞍炼结构调整后期,成了衡量鞍炼员工心态的晴雨表。第二工作组成员向鞍炼员工下发调查表,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鞍炼这些朴实的员工们看着调查表,心情格外复杂,如果把表填了,一上交,就意味着自己完全服从辽化的安排,保存鞍炼的一点点希望就彻底破灭了。所以,虽然大家理智上已经认同鞍炼关闭、到辽化工作的命运,但感情上实在是很难轻易把这张表填完。

  耿承辉也格外重视调查表的回收。因为担心激起鞍炼员工的反感,于是对第二工作组提出要求:对员工填写的《鞍炼员工有关情况调查表》,如周五收不齐,不要强收,允许员工再考虑两天,避免引发新的上访问题。

  7月7日下午,第二工作组成员开始收集《调查表》,第一批收回295份,占总数的42.1%。这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员工对“鞍炼关闭、不在鞍炼上项目、去辽化工作”已经开始认同。

  过了几天,到7月11日下午下班前,第二工作组收集到员工情况调查表223份,合计536份,占全体员工的77.8%。主要来自催化车间、蒸馏车间及机关处室。截止到7月14日上午,第二工作组共收到表673份,达到员工总数的97.7%。7月17日早上,未填表的职工只剩下最后7个人。

  到这时,第二工作组的成员们忍不住欣慰地笑了。他们知道,关于鞍炼结构调整,人心向背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

  从座谈沟通以及填表内容看,鞍炼员工关心的问题更加细化,这也是一个好的兆头。

  来自政府的阻力

  随着鞍炼结构调整的进展,耿承辉和辽化两公司的领导们,渐渐地感受到一张无形的大网,随时都可能让一段时间以来的辛苦工作付诸东流。这就是鞍山市政府的态度。在和鞍炼员工深入接触中,他们了解到,许多鼓动闹事的骨干分子手里的一张王牌就是,鞍山市政府不支持关闭鞍炼,这件事就成不了。他们反复对鞍炼员工强调这一点,以至于大家的情绪不断波动,这边刚刚接受工作组的说服,那边一听鼓动,很快就又反复了。

  其实地方政府的态度也容易理解,鞍炼虽然资源浪费严重,但也是鞍山市仅次于鞍钢的利税大户。另外,因为鞍炼的存在,鞍山市一直都把化工产业作为准备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一旦关闭鞍炼,又不上新项目,鞍山市的GDP损失是实实在在的。

  6月25日,鞍炼正式向鞍山市政府汇报了有关情况,希望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鞍山市政府接到通知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鞍炼上访情况,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各种行为,对控访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第二天,鞍山常务副市长主动和驻鞍工作小组联系,询问稳定情况。鞍山政府在维护稳定方面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但这不代表他们对鞍炼结构调整思路的认同。

  7月7日,耿承辉遇到了启动鞍炼结构调整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也吃了他有生以来最尴尬的一次午餐。

  上午,耿承辉、栗东生、孙洪来等来到鞍山市政府,向鞍山市领导介绍了鞍炼结构调整思路后,立刻感受到了对方冷冰冰的态度。

  随后大家共进午餐,每个人的话都很少,气氛尴尬到了顶点。过了一会儿,鞍山市领导起身向大家敬酒,神情严肃地说:我代表鞍山市委、市政府及鞍山市350万人民坚决反对辽化的决定,我认为此项决定严重伤害了鞍山市人民的感情,对此不能接受。希望辽化两公司领导能与鞍山市政府共同向中国石油争取在鞍山市上新的石油化工项目。

  耿承辉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桌下的拳头紧紧地攥了起来,他知道,此时必须要冷静,要控制情绪。

  告别了鞍山市领导,从饭店出来,上了车,耿承辉对身边的人说:不管有多难,我一定要把这个事办成。

  第二天下午,李铁到鞍山市政府报告鞍炼稳定工作情况。他向鞍山市常务副市长报告了鞍炼结构调整和维稳工作情况,希望鞍山市政府对鞍炼结构调整工作给予充分理解,对退休职工将要游行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大的群体上访情况,请市政府给予帮助,尽快平息,以防发生更大的事件。

  这位常务副市长说,鞍山与辽化特别是与鞍炼感情很好已有好多年了,市政府对鞍炼结构调整是有思想准备的,鞍炼迟早要停产,这已经是深入人心,大势所趋。但对于鞍炼的突然关停、不上新项目感到很意外,有两点不可思议:一是鞍炼结构调整工作如此之快,马上就关闭;二是不在鞍山上项目,让大家产生疑问。这种不解不仅是代表了鞍山某一个层面,也代表了鞍炼部分员工的想法。

  以后一段时间,耿承辉感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的各种各样的压力。

  20日上午,辽化收到省办公厅传真来的鞍山市信访办上报给省信访部门的关于鞍炼维稳情况的批示,从传真通报的情况看,此信息将18日鞍炼近200人聚堵厂门前公路写成500余人,将聚众时间一小时说成两个多小时。

  深夜对话

  有时候,不顺心的事情会接踵而至。对耿承辉来说,7月7日那天就是这样。

  中午刚刚在鞍山市领导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下午就传来消息,正在大检修中的聚乙烯清釜作业中发生“闪爆”事故,几名外委检修作业的施工人员受伤。对于石油石化企业来说,安全是天字第一号问题,偏偏又赶上鞍炼结构调整处在胶着状态时发生,耿承辉顿时心急如焚。

  匆匆从鞍炼赶回才初步搞清楚,事故是承担检修工程作业的承包商违规操作引发的。伤员已经送往医院,正在等待结果。这个晚上,石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没有一个人回家,全都在办公室通宵达旦。

  时间已是凌晨,耿承辉和李铁在办公室聊了起来。从当天的事故聊到如何真正为鞍炼的员工着想,从中午受到的冷遇聊到地方政府的阻力。

  耿承辉对李铁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处理员工上访倒还容易。他们都是些朴素的工人,只要在利益上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周到,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真没想到,这方面的阻力会这么大。

  李铁说:是啊,关闭鞍炼牵涉到鞍山市每年上亿元的税收,几十亿元的GDP,同时又把人家发展石化产业的部署打乱了,一个支柱产业消失了,人家能不反对嘛!

  耿承辉说:看来我们节约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虽然名义上光明正大,但是一旦和地方追求GDP的思路有了冲突,操作起来可就不容易了。我记得前一阵中央党校的教授来讲课,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是纵向研究中国历史、横向对照国外的发展,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但是如果没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配合,要转变地方的发展思路是很困难的。看来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一定是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啊!

  李铁一笑,说:咱们关闭鞍炼,算是赶到了矛盾的焦点,真是风口浪尖啊。你可要做好心里准备啊!

  耿承辉咬咬牙,狠狠地说:老铁,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咬紧牙关,不能松劲;领导者的意志要像顽石,领导者的毅力要像魔鬼,只能向前,绝不后退。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办成,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两个月不行就半年。

  转机出现

  在中国石油总部和辽宁省、鞍山市的协调下,经过许多次艰苦的协调,耿承辉等人经历了巨大的压力之后,鞍山市的态度终于出现了转机。

  接到20日鞍山市信访办失真的报告,辽宁省政法委领导格外重视,他委托省政法委维稳处处长赵愚带调研组到辽化调研。24日上午,赵愚来到辽化,李铁把鞍炼结构调整的来龙去脉和受到的各种阻力逐一汇报后,赵愚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他对李铁说:作为省级维护稳定的部门,我们支持辽化从保护国家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处理鞍炼问题。辽化在关闭鞍炼过程中,能够采用人性化的手段,充分考虑鞍炼职工的利益,调整方案细化到了每一位职工,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对鞍山市政府,我认为,地方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赵愚的话让李铁心里踏实起来。这时已近中午,赵愚决定,带调研组一行立刻前往鞍山市政府。在鞍山,赵愚主持召开了包括鞍山市政府、市大企业办公室、信访办、公安局等部门的会议,要求大家全力以赴支持鞍炼结构调整工作。

  赵愚的表态代表了省里的意见,也是鞍山市态度转变的一个分水岭。与此同时,中国石油总部也抓紧和辽宁省政府的沟通,在关闭鞍炼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第二天下午,耿承辉等陪同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鞍山市长、常务副市长前往北京拜会总部领导。双方就鞍炼结构调整工作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基本共识,然后共进晚餐。

  在这次晚餐上,气氛和半个多月以前在鞍山的那次午餐相比,已经截然不同。中国石油总部领导这时才告诉辽宁省和鞍山市的领导:这次关闭鞍炼,其实是总部的决定。而在此之前,耿承辉对鞍山市的领导一直说,这是辽化两公司的决定。

  鞍山市政府的一位主要领导听到这个信息大为吃惊,他端起酒杯向耿承辉敬酒,感慨地说:“没有想到辽阳石化公司的领导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这样忠诚。有这样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国石油想干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

  来自政府的障碍冰雪消融。

  成功化解游行

  辽化与鞍山市政府周旋的同时,鞍炼一些上访骨干分子的努力并没有消停。除了寄希望于鞍山市政府的反对可以奏效以外,他们还制造种种流言,不断拨弄鞍炼员工还不稳定的心态,流传最广的有下面这些说法:辽化是在耍手腕,等把鞍炼关了,把鞍炼的人骗过去以后,就可以收拾大家了,大家将来的命运就是到了辽化刚上岗就下岗,或者根本就上不了岗;辽化管理极其严格,去了以后大家根本受不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处理掉。这一点也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鞍炼多年来管理都比较松散,而且员工年龄偏大,大家确实担心适应不了辽化的节奏。

  7月9日是个星期天,清晨,耿承辉接到“线人”报告,有500人要在下周三上街游行。得到消息后,宋杰组织在鞍炼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由鞍山分公司及鞍炼领导与退休人员代表范某等谈话,要求他们在举行上街游行前必须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厂保卫科不受理此类事情,报告后必须经过市级公安机关批准,并且指定路线、地点、人员后方可游行。

  第二天,在鞍炼办公楼五楼会议室,鞍炼上市、未上市两公司在岗员工、离退休人员200多人自发召开大会。盛志峰通报了进京上访情况,宣读了集团公司关于鞍炼上访问题的答复意见,同时鼓动广大鞍炼职工参加上街游行。很快,辽化两公司在鞍山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一是辽阳市宏伟公安分局国保大队要迅速与鞍山市铁西公安分局联系,对离、退及在岗组织煽动上访的骨干人员实施训诫。通过教育,找出幕后指挥者。如属在岗干部将立即予以严肃处理。二是积极与北京总部联系,力争尽快使鞍炼结构调整方案得到审批。三是主动做好第二天的控访工作。

  7月11日晚,宋杰等人紧急约见鞍山市铁西分局有关领导,共同制定维稳方案。

  第二天一大早,辽化两公司严阵以待,耿承辉、李铁等领导都赶到鞍山,坐镇现场协调指挥。

  很快,离退休人员开始往鞍山市火车站站前广场聚集,广场内渐渐聚集了近百人。绝大部分是退休人员。维稳工作人员紧张地关注着事态发展情况。

  这时大家打听到,上访人员中,有的以为是游行申请获得批准才来的,有的说是得到工会通知来的,还有的说是传话听到的。他们情绪不很激动。铁西分局、铁东分局早7点就开始在火车站前钻石广场防控。在控制现场态势1个多小时后,9点半,公安人员百余人从四面开始围聚上访人群,进行劝教;9点45分,公安部门通过扩音器正式发布通告,宣讲治安条例,要求上访人员5分钟之内撤离广场。上访人员在几分钟之内就分散离开。聚集现场顿时恢复平静,与日常状态无异。

  一次鞍炼上访骨干分子精心策划的游行被成功化解,这对他们的打击是决定性的。以往,他们认为鞍山市政府反对关闭鞍炼,所以鞍山市警方估计不会干涉游行,但是警方的态度让他们大失所望。

  两次反复

  一次计划周密的大规模游行有惊无险地被化解,大大增加了辽化干部的信心。此后一段时间,鞍炼都处在平稳的状态中。不过,眼看着到辽化将成为定局,再加上鞍炼四处流传的谣言,干部员工心理出现反复几乎是在所难免的。

  7月18日上午,陆续有员工聚集到鞍炼办公楼前,在楼前悬挂请愿条幅:鞍炼全体职工,为保持鞍炼生存,不去辽化上班,为早日开工生产而请愿。下面留出了要大家签名的位置。

  这时,鞍炼办公楼前又一次陷入混乱。退休人员范某拿着一只扩音喇叭喊话,要求现任班子带领员工恢复生产。一些在岗人员也开始出来围观,在现场气氛的感染下,本来已经准备去辽化的干部职工,也开始在请愿条幅上签名。

  坐在办公室的宋杰正考虑如何应对,忽然,门被“砰”地一声推开,20多个人冲了进来,带头的对宋杰说:你出来,和我们员工对话。宋杰说:那好,你们选5名代表来。请愿员工你推我让,却没人愿意出头,离开了宋杰办公室。

  但是没过多久,部分员工第二次冲进宋杰办公室,有一位退休人员威胁他:你必须下楼,在请愿条幅上签字!宋杰说:这不可能,你知不知道,你们的行为已经违法违纪了。

  这时有人在人群中高喊“把他揪出来”!宋杰闻声,脸一沉,厉声说:是谁要把我揪出来,请站到前面来!这时没有人吭声了,一次危机暂时得以化解。

  就在双方对峙期间,中国石油集团[2006]39号《关于鞍炼结构调整工作的函》从北京传真到了鞍炼办公室。这是一封旗帜鲜明支持辽化两公司决定的函,也是第一次由总部出面表态。宋杰立即让人复印了100份,然后带着这些函去见上访员工。看到总部的函后,上访职工陆续撤离。

  下午,按照耿承辉的要求,宋杰在鞍炼主持召开科以上干部大会,传达了集团公司[2006]39号《关于鞍炼结构调整工作的函》的有关要求;严厉批评了部分领导干部在请愿条幅上签字的行为,要求他们在下午4点前自动找组织谈话。会议之后,部分在请愿条幅上签字的鞍炼领导干部主动承认错误。

  7月20日,宋杰、张琨再次和参与18日签名行动的6名处级干部进行个别谈话。面对其中最难缠的两名处级干部,军人出身的张琨一见面就先声夺人:“我是代表组织找你们谈话的,而不是来与你们进行对话的。你们的行为非常错误,必须认真反思,立即纠正,挽回影响。”然后,他透彻地分析两个人的心理,进行耐心地说服,终于得到了他们的保证:今后不再参与集会、签名等活动,积极配合公司和鞍炼班子做好结构调整和员工稳定工作。

  这次反复,让耿承辉和宋杰等非常震惊,在思想工作进行了这么长时间后,竟然还有若干鞍炼的处级干部参加了签名请愿!不过,这毕竟已经是鞍炼干部员工思想波动的尾声。

  签名事件刚刚平息,第二天下午,李铁突然接到王志强电话,说50多名鞍炼职工代表联名申请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民主表决决定鞍炼的命运。他们要求限期答复,否则视为同意。

  这是鞍炼反对结构调整的骨干分子在利用法律做最后的抵制,如果真的如愿,那么鞍炼关闭的决定可能被推翻,宋杰这个厂长也有可能被罢免。

  这时耿承辉在北京汇报工作,宋杰和李铁请示耿承辉之后,立刻召开会议,由李铁亲自起草答复意见,从鞍炼的企业性质、职代会的功能和程序等方面作出严正回答。然后大家连夜去征求职工代表意见,做思想工作。走访之后发现,有好多职工代表的签名其实都是其他人代签的。

  在经过细心准备之后,鞍炼职代会在8月3日顺利召开,没出什么意外。

  几经反复之后,鞍炼的形势渐渐趋于平稳,下一步,就是融合了。李铁对大家说:顺利实现鞍炼结构调整工作目标的重要标准,关键看鞍炼员工能否同辽阳石化公司员工尽快融合;早融合早稳定,晚融合就不一定稳定,长期不融合就肯定不稳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