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企业:在德国像蘑菇一样生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02:36 第一财经日报

  王立伟

  早前,有德国专家说,谁都无法预测5年后中国企业在全球或许会像“蘑菇”一样到处生长。

  这当然也包括德国。

  中国企业正把收购的目的地指向德国。

  在这个市场里,先后涌入600多家中国企业,其中有一半的企业经营成功。而在这600多家企业中,有不到1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并购。

  中国企业凭什么?

  “德国工商界和学术界总体上认可中国公司的收购计划。”德勤德国高级经理王炜长期生活在德国,他常常跳出收购本身,从文化、制度等方面去看民众的反应。

  事实上,德国政府、公众对中国公司的收购持开放态度,毕竟在2010年到2015年,中国可能的对外国投资将持续增加,若以100亿美元计算,德国仅获得其中的2%,也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成千上万个岗位对德国而言是有着很大吸引力的。”

  但中国企业仍会引发一些担心。TCL早期收购施耐德失败一案,就让德国政府以及公众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收购诚意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质疑。

  尔后,关于

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也出现了。中国企业注重投资购买技术的目的,让舆论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企业,他们担心的是,中国企业是否会买了技术就走人?

  劳动力的转移也是担忧的重点。德国人担心中国企业会将就业转移到中国去,或者将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员工换成中国人,使得总体的就业率降低。

  “他们是蝗虫,要榨干德国企业,不是为了德国企业持续发展而来。”诸如此类的论调不绝于耳。

  不过王炜发现,这个讨论并没有根本性地影响德国政府对跨国并购的看法,其仍然保持着认可的、开放式的态度。

  “对于中国公司而言,不仅仅要做好收购本身,同时也要积极地经营公共关系,以便处理类似问题。”王炜说。

  品牌技术优先

  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其最为普遍的是瞄准那些中小企业。

  德勤德国并购咨询专家波尔博士指出,中国企业倾向于购买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破产、资不抵债的公司是收购的重点。“毫无疑问,他们价格低。”

  而另外一个直接的目的是,获得高新技术,以实现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提高品质。

  在一项有关印度和中国投资者投资德国偏好的比较中,波尔发现,前者更喜欢收购那些规模大、财务状况不错、收购价格高,收购后容易出业绩的德国公司。除此之外,印度企业更关注通过收购是否能够打入新的市场。

  波尔建议,除了技术转移这个目标以外,中国企业还应将开拓销售渠道、增加劳动力技能作为重要的目标。

  通向成功的密钥

  早前,一些德国的经济界人士认为,中国企业TCL并购德国施耐德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并购战略错误。

  施耐德在德国市场上已经是老旧和保守的品牌形象,中国公司却没有考虑到潜在的危险,仍然坚持收购。并购后问题凸现,不管是市场战略还是内部管理,都或多或少出现问题,最终只能选择关闭工厂。

  “大部分企业是因为战略错误而并购失败,事实上,它不仅仅发生在中德企业间。”西门子公司Kai Lucks博士指出。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失败原因包括,只想以低价购买企业,不做尽职调查,没有扭亏为盈的经验,中方的管理团队缺乏经验。“我曾经反复与西门子的同事沟通一个观点,要收购亏损公司,首先要自己有扭亏为盈的经验。”

  Kai Lucks比较了中德两国企业在管理方式、谈判风格、调查态度等方面的异同后,为中国企业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其中包括从头到尾系统性考虑,掌控时间节点,对自己现有能力进行规划等。

  中国企业首先要画一棵决策树,清晰了解自己每一步骤的策略,以及其将带来的影响;在时间节点的规划上,收购的步骤要清晰地显现出来,而不同的阶段如准备阶段、交易阶段、执行阶段也要有所准备,使用前后一致的方法进行并购;在进行能力规划时,要利用内外部资源进行谈判和沟通,特别重要的是确保整合时人员的延续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