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北京第一机床厂:从弱势母亲到获利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02:35 第一财经日报

  王立伟

  这是一场低调的收购。

  2005年10月,北京第一机床厂(下称“北一”)全资收购德国阿尔道夫·瓦德里希科堡公司。

  在国内媒体上,这起收购案罕有报道,而在德国,它曾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和一般的收购不同,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目标,是全球重型机床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这家公司的品牌响当当,而技术更是领先,其重型、超重型龙门镗铣床、导轨磨床等产品占有率世界第一。

  “对于北一这个母亲来说,科堡这个孩子显然太大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崔志成对当时德国舆论的怀疑记忆犹新。

  而新的疑虑来自政府,他们担心北一入主科堡后,会发生大面积裁员情况,无法保证充足的就业。

  事实上,北一准备接手的科堡公司,已经两转其手,第一次转手美国英格索尔,后者破产后,又被打包卖给德国公司海格勒斯。

  海格勒斯主业为磨床领域,于是打算将专攻铣床的科堡公司出售。而北一机床此前与科堡有20多年的合作关系。相互了解,这个前提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合作。

  北一很快消除了怀疑的声音。与前两任股东不同的是,北一并没有全盘掌控科堡公司。在四个主要管理者中,主管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制造、技术,销售、市场的都是德国人,而唯一的中国人负责整个公司的协调。

  这个留在德国本土的公司,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当地决策,充分授权,事后控制,很多矛盾化解在无形当中。

  “一个德中共同体的产生。”德国舆论的评价很快变得正面起来。而科堡随后的经营业绩说明了一切。崔志成坦承,最初的确有过裁员的计划,但由于业务的不断增加,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便被增加招聘的计划代替了。

  收购前5个月,这家公司的员工总数为500名,而收购14个月后,员工增加至573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员工总数将达到627人。“这从侧面证明了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崔志成说。

  而新增订单数量也很惊人,2006年新增的订单相当于2004、2005年两年的总和,销售额今年有望突破1亿欧元。崔志成将原因归于市场的强力拉动,以及北美市场的持续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中德双方的良好合作。

  科堡公司的经营秘诀,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公司德国并购成功案例的主要选择之一。

  “我们是被动国际化,并非自身具有管理能力。”崔志成承认,在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北一选择了走上并购之路。

  但他们的经验却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我们知道自己经验缺乏,制定了原则,到目前为止无一人员流失。”崔志成并没有详解其中的奥秘,但早前的一篇公开报道指出,北一改变的策略是,不再自己管理具体业务,而是把企业交给德国的管理者,通常一年一次结算红利。

  好处显而易见,德国企业不必担心技术外流,而中方企业则利用德国技术生产的品牌,确保了自己主导市场的地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