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VC的评价体系中,我们引入了“客户评价”的概念—好的VC提供的不仅是钱,还有某些特定的资源与服务,这些被我们统称为“附加值”。而这些附加值是否有用,只有享受到服务的被投资公司有权评价。
文|CBN记者 黄运涛 杨樱
采访|CBN记者 谢灵宁 骆轶航 张晶 王娜 昝慧昉 崔鹏 刘长江 龚鸿燕 徐涛 实习记者 张隽伟
“有好项目随时打电话给我。”
8月6日,在北京服装学院的校园里,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说了这样的告别语。
1个小时之前,周逵乘坐计程车来到这所学校的摄影棚,完成《第一财经周刊》对其采访的最后一个环节—照片拍摄。周当天穿了一件普通的白色纯棉衬衣,拎着一个很大的电脑包。这位低调的红杉中国投资合伙人自称对媒体抱有戒心,之前甚少与媒体接触。
周逵并非是VC中的异类,好项目的确是目前风险投资上最感兴趣的话题。但风险投资面临的一个尴尬的现实是钱越来越多,好项目却越来越少。
据第三方创投研究机构清科集团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中国创投市场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均创历史新高,81家中外创投机构新募集116只基金,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金额达73.10亿美元;新募基金数较2007年增加了一倍,新募资金较2007年增加了33.3%。
风险投资商的支票更多了,但产品(被投资公司股票)却在市场(股票市场)上遭受消费者(股票投资者)的冷遇。同样是清科集团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上市数量、融资额和平均融资额均创三年来新低。其中上市数量较2007年减少129家,融资额减少79.2%。
没有比这个更让风险投资苦恼的了。罪魁祸首当然是金融危机,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灾难让资本市场几乎对新公司关门。但作为与风险为伍的VC们,抱怨金融危机并非理智的方式—不景气的时候,需要一个公司拿出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东西,风险投资商也不例外。资本市场的冷清使称得上“好项目”的数量大大减少,要在逆境中抓得住好项目,风险投资的合伙人们如今也需要对创业公司表现出谦恭的一面。
“谦恭”也许并不是风险投资者们容易接受的态度。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机会,但是缺少融资途径的市场中,他们一向是创业者追捧的对象。拿到风险投资人的一张名片,有机会向他们介绍十几分钟的项目,以及投资人光顾自己的公司,这些曾经都是让创业者兴奋的事情。但现在对于一些热门创业公司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习惯脸上堆满笑容的各路投资人频频敲开自己办公室的门,然后极富热情的介绍所在基金的投资风格和优势。
不仅是态度,金融危机正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风险投资商的行事方式—要想有更好的退出途径,必须对所投资的公司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之成为一个更富竞争力的公司。这是一个再容易理解不过的事情: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当你的销售降低,库存增加的时候,最自然的做法就是降低产量,同时提升产品质量。
对于VC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变。而对于中国的初创公司来说,这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改变。与风险投资机构熟悉的那些美国创业公司相比,中国初创公司实际上更需要投资者提供的帮助。中国公司创始人的能力更多体现在超强的市场机会的发现和开拓上,而管理和财务则成为中国公司普遍的短板。
在风险投资回归“价值投资”之后,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也开始对VC有了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这正是《第一财经周刊》做出本次“最佳VC附加值”调查的原因。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访问了20家2008年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此次采访关注的核心始终是—过去一年投资者帮助被投资公司解决了哪些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最终的效果。与其它媒体评价风险投资时所重视的投资额度、回报率等财务指标不同,我们试图引入“客户评价”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好的投资者提供的不仅是钱,而是更多特定的资源与服务,这些被我们统称为“附加值”。而这些附加值是否有用,身处其中的被投资公司是最佳的评价者。
《第一财经周刊》同时向上述20家公司涉及的21家投资机构发出了问卷调查,并对候选风险投资机构的相应项目负责人进行了面访。除了对那些提供更多附加值的投资者作出肯定之外,我们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将这些价值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和被投资公司,同时我们还希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VC怎样才能“恰当”的向被投资公司提供附加值。
最终入选本次“最佳VC附加值”的10家风险投资商并非全是硅谷来的大牌公司,其中一些机构也许并非人尽皆知,但它们在自己的投资项目上赢得了被投企业的尊重和认可,亦在同业中形成良好口碑。这十家投资机构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联想投资、启明创投、橡树资本、软银赛富、经纬创投、IDGVC、北极光创投、今日资本、软银中国和红杉资本。
《第一财经周刊》对20家被投公司的面访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2008年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保持了一个很高程度的介入—有50%的被投资公司同投资者保持每周一次的沟通频率,几乎有半数的被投资公司在高层团队组建(12家)、战略细化(7家)、市场策略(9家)、产品(6家)以及管理(10家)的各个层面得到过投资者的帮助。
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的投资人大都表示,多数的建议都是通过董事会的层面向被投资公司提出,但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投资者们已经开始赤膊上阵,很多事情介入的方式已经超出董事会的范畴。
其中介入程度最高的是高管团队的组建,投资方成功推荐过高管团队成员的公司达到60%的比例,其中财务和市场高管成为投资方主要推荐的人才。此外,投资方对被投资公司市场和管理层面的介入也很深。
除了帮助被投资公司介绍高管成员外,还有多家投资方帮助被投公司的创始人提升个人能力。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刘二海曾建议神州租车的CEO陆正耀读了EMBA,而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邓锋则以40万的高价为AbMART创始人孟逊报了一个三天的顶级CEO培训班。
如此高的介入程度使得风险投资者提供的附加值有可能会变成被投资公司的负担。包括联想投资和经纬创投在内的数家投资商都声称坚持只做建议的原则,与被投资公司保持合适的距离。
“投资者要让创始人觉得舒服,又要确保自己提供的建议被吸收,最后还能转化成有价值的行动。”启明创投合伙人胡旭波认为提供附加值需要很高的技巧。
这并非易事。餐饮连锁企业一茶一坐引入了7家投资商。在引入橡树资本前,不同股东在公司发展战略上屡有分歧,有的希望公司高速发展把店开向全国;有的建议一茶一坐CEO林盛智改变经营风格;有的甚至绕过林盛智单独把经营团队成员约出去谈话。这让一度让林盛智备感烦恼。
虽然投资方对被投资公司介入程度很深,但对附加值的判断上风险投资商和被投资公司却有不同的看法。在投资者带来的最大附加值方面,更多的公司(5家)认为品牌提升是最主要的,而投资方介入最多的却是高管团队的组建(12家)。此外,财务管理(4家)、业务拓展(4家)和团队管理(3家)等方面也被认为是更有效的帮助。
这一偏差显示出在提供附加值方面,投资方和被投资公司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合作技巧。
“我们希望是创业者的帮手,而不是他的遥控者。”经纬创投合伙人邵亦波认为。
但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帮手和遥控者之间的界线其实很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