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天津那时候整个滨海新区都是非常荒凉的地方,基础建设很落后,硬件上天津差于厦门。我记得我们去谈判,谈判完了当天晚上要打着手电回住地。但天津有一个有利的因素就是官员的素质很高,对摩托罗拉非常了解,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时任开发区主任叶迪生也找来半导体工业专家和我们谈判。后来我们最大的考虑是,我们做独资企业,最大的合作伙伴是当地政府,所以当地政府的专业水平、对行业的认识、是不是真正的想要帮助你,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后要决定的时候,我们8个人投票结果是4比4。里面最苦的人是我,因为我太太和我母亲都是福建人,而我选天津,他们都会骂我,弄得我那段时间都不敢回家。
4比4没办法决定,我们8个人只能挨个向老高尔文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后来老高尔文决定选天津。
《商务周刊》:但实际上摩托罗拉来中国投资的事情又被延拓了几年,报道说1989年至1990年期间,美国政府曾一度禁止摩托罗拉来华投资。是您建议在天津成立临时公司,购买土地,招聘员工,这段过程中有哪些故事?
蔡国雄:是的,一晃到了1989年,我领了两个任务。一是把在中国的投资落实;二是把亚太区总部从芝加哥搬到香港。那时候除了半导体部门,其他的手机、传呼机和无线设备等部门的总部都放在美国,因为美国人不愿意离开本土。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市场在亚太,总部为什么不过来?所以我就游说老高尔文,他就拍板:搬!
但到了1989年的风波,由于总部很多人反对,我的两个计划一下子都泡汤了。不过我还是坚持说,我们的亚太总部一定要搬到东亚。这个建议获得了支持,所以1990年摩托罗拉的亚太区总部搬到了新加坡。然后剩下第二个任务,中国怎么办?还是有很多人反对,那时候美国法律都不允许来中国投资。我对老高尔文说,中国人最记得你的是最困难的时候帮过他,就跟他提议先做点事情,不一定要大举投资。假如我们在中国先开一家小公司,买地,招聘雇员,只要不涉及生产和技术转移,美国政府也不会管。于是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我们偷偷摸摸在天津成立了一个70万美元注册资金的小公司。那个时候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拿到地,然后招聘员工。这些员工在中国没有事情干,我们就把他们送到美国去培训。
到1991年年底,美国政府开始解禁对华投资,然后我们马上于1992年3月份在天津成立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建工厂,把半导体和传呼机放到天津。这时候在国外培训的员工马上就回来工作。假如没有这一批人,我们只能雇佣大批海外雇员,成本会很高。
一开始的时候中国市场的传呼机需求很大,没有别的厂家能生产,我们的产品虽然卖得很贵,也要排很长的队才能买到。在中国我们开始投了2400万美元进来,一期投资是1.2亿美元,20%是股权投资,其他是用贷款等投资,以后的投资都是赚的钱再滚动投资。1992年本来我开始的计算是亏本的,没想到第一年传呼机就赚钱了,而且赚了很多钱,拿到了第一桶金,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于通信产品的巨大需求。
《商务周刊》:1994年,在您的协调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访美期间到摩托罗拉美国芝加哥总部参观,并与摩托罗拉总裁盖瑞·吐克先生及赖炳荣先生会面。之后摩托罗拉在中国明显加大了投资力度,成为当时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您能否为我们回忆一下摩托罗拉当时加大投资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蔡国雄:一直到1994年,我们的业务都发展的非常好。1994年10月,摩托罗拉(中国)的第一任总裁赖其森退休,总部已经找到赖炳荣,但他还没有上任。赖其森退休时我就在他住的北京丽都酒店的会所安排了一场桥牌友谊比赛,请了一些部长比如何光远、俞晓松、曾培炎、项怀诚等来打桥牌。在桥牌比赛开始之前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李岚清副总理要来。我还担心国家领导人的安全问题,对方说不用我负责安全问题。2点钟,李副总理到了,开始桥牌比赛,我最后一轮就是跟他打。打完等结果的时候,突然副总理问我,摩托罗拉是独资企业,它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答,只好说我们雇佣且培训了很多中国雇员,采用了国产的原配件等等。但还是觉得我的回答不周到,因为我的身份不是摩托罗拉最高的领导。于是就跟副总理说,“我知道您下个月要访问美国,可不可以到时候和我们的总裁见面?他比我更适合回答您的问题。”
后来11月份,李副总理到美国访问,就和我们那时候的总裁吐克先生见面。吐克向李副总理保证,虽然摩托罗拉是独资,但一定会对中国有所贡献,后来赖炳荣提出的四大战略就是那个时候研究出来的。四大战略中,一是管理本土化,那时候经理级85%都是海外雇员,我们的目标是5年之内把85%的经理都变成中国人;第二是配套产品国产化,很巧,那时候用进口的元器件比例也是85%,我们提出5年之内实现65%的元器件国产化。为这两个目标,摩托罗拉在中国培训方面的费用每年大概是500万—700万美元,中国员工每年必须有80个小时的培训时间,公司付钱让员工获得培训,摩托罗拉大学就是专门提供员工培训的;第三大战略是合资企业与合作项目,我们对李岚清副总理承诺会大力发展合资企业,所以后来在杭州、上海等地成立了10个合资企业,比如在四川乐山投资的半导体工厂,只用了18个月就达到了“六希格玛”的标准。我记得从成都到乐山的路非常辛苦,单程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第四大战略是投资与技术转让,所以2000年我们投资2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半导体前工序的工厂,这是中国当时非常需要的,因为这个工业遵循“摩尔定律”,落后了很难追赶,我们认为中国一定会发展半导体工业。当时为这个事情,我们找了很多部门都说不归他们管,最后我又是打桥牌的时候和李岚清副总理谈起这个事。我星期天碰到他,星期二科技部就很着急地找我,结果很快就批下来了。我是2月份见的岚清副总理,6月份国务院18号文就出来了,这对推动中国半导体工业有很大作用。
所以5年之内,我们提出的四大战略目标都实现了。四大战略对于摩托罗拉和中国来说都是双赢的,赖炳荣时代的一大贡献就是成功实施了这四大战略。当时摩托罗拉有很多业务在中国,结构非常复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老板,没有这四大战略是不可能把摩托罗拉的各个部门之间统一协调起来的。
《商务周刊》:您亲身经历了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直到现在您退休之后还以各种身份在做很多事情来推动天津和中国的建设。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下一阶段我们的历史任务?
蔡国雄:我非常敬佩邓小平先生的高瞻远瞩,他提出改革开放要分段来实施。我看改革开放是分三段的,第一段是前20年,这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让沿海地区繁荣起来,跨国企业就是在这个阶段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本,利用这个市场,把我们国家变成一个世界工厂。摩托罗拉也是这20年中比较成功的、起了很大示范作用的一家企业。但这20年为了追求高的GDP增长,我们也牺牲了很多东西,比如环境和能源、劳工福利等等,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劳工法》、环境保护和节能了。
这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即从2001年开始的WTO时代,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整个环境就不一样了。前20年是“建设经济”,现在我们处在“建设社会”的第二阶段,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这个阶段我认为政府应该把经济工作的重心从大的工业和企业转到民生上。当然国家还应该发展工业,但模式不应该和第一阶段相同,我们应该打造几个世界工业中心,像美国打造的底特律汽车城和硅谷高科技中心,台湾的新竹半导体中心。改革开放30年了,我还没有看出来中国内地有哪个世界工业中心出现。现在看来我们最有可能打造的是手机工业中心,所以我在两会上提出《关于把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世界手机工业中心》的提案。第二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人均GDP1000美元增加到3000—4000美元。
第三个阶段就是2021年到2040年,我希望我们从小康变成大同社会。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我们的GDP占全世界的比例应该与我们的人口占比相一致。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野心,200多年前中国占世界GDP的1/3。
现在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很认同,这是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最近我也在组织新加坡天津会,动员一切民间力量,协助新加坡及天津政府联合在天津打造一个生态城。我在新加坡住了差不多20年了,看到他们的确是一个和谐社会,新加坡的千万富翁都和平民住在一起,我就想把它这一套搬进中国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去年中新两国已经签了一个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打造一个30平方公里的零污染生态城,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
我对改革开放的愿望就是,最终老百姓要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