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化工的自主创新实践(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5:03 《北大商业评论》

  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创新

  至此可以看到,中国化工的自主技术创新战略有两个目标:一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二是提升企业价值。成功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即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创新”。

  在中国化工下属企业,有少数企业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的“5万吨/年有机硅甲基单体生产新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专利8项(发明专利4项),授权专利4项,实现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目标;同时,在中国有机硅行业首次实现了规模化生产,3年替代进节约外汇1.4亿美元,降低了设备投资额4亿元,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价值。

  再如天华院,2000年以前十年间获授权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2000年后的五年间获得专利授权3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另有多项尚在审查的已申请专利。根据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的研究,天华院已经成为典型的创新型企业。2000~2005年创新在天华院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75%(技术创新贡献率为53%、制度创新贡献率为22%),实现了提升企业价值的目标。

  企业战略指导下的创新行动

  斯坦福大学托尼•达维拉教授在《创新之道》中总结出“成功创新的七个法则”,其中第三个原则就是“使创新与企业的战略相吻合”。中国化工的自主创新活动正是这项法则的实践佐证。首先,中国化工在成立初期就制定了“自主性”的企业战略,突破了中国企业多年来形成的“我也是”(Me too)战略思维定势;其次,任建新详尽地阐述了在企业战略指导下的创新方向和途径;第三,集团下属的若干企业在战略的指导下,采取了以“多重组合”为特色的技术创新战略行动。

  自主性企业战略

  中国化工的战略定位是“老化工,新材料”,即传承几代化工人的基业,在重组改造国有化工企业的过程中发展化工新材料,并适当向上下游延伸,在化学工业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体现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与许多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这一企业战略具有明显的“自主创新性”:

  (l)尊重历史及其作用。“老化工”是中国化工业的历史写照,是中国化工成长和壮大的基础,必须从战略高度传承几代化工人的基业。

  (2)独特的战略定位。“化工新材料”既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工业,又不同于一般的材料工业,而是在化学工业和材料工业的“交汇处”开创的全新行业和市场。

  (3)清晰的战略目标。即在关键技术领域和化工新材料行业体现控制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影响力(在若干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和带动力(带动下游产业及中国整个化学工业)。

  (4)重视并购重组与改造的战略功能。并购重组对象不仅包括国有化工企业,还包括外国优质的化工企业。

  (5)保持战略弹性。“适当向上下游延伸”是其主要体现:选择“适当”的业务领域,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向上下游延伸。

  战略指导下的技术创新

  在2006年集团公司科技工作会议上,任建新把“以企业发展规划为指引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方向”,也就是“企业战略指导下的技术创新”作为全集团技术创新七项主要工作的第一项提出来,体现了中国化工自主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从层次上来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必须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同时,由于技术创新的整体性、长期性和根本性,技术创新本身又形成一个战略层面。在这个层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创新是目标,各种类型和方式的技术创新行动是手段。企业必须根据所处行业的技术特征、资源和能力状况,客户需求偏好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行动,以及主导品类的成熟生命周期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类型和手段。

  以企业战略为指导的技术创新,在中国化工不仅是一种意识和理念,而且是一项具体的指导原则和方针,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围绕集团公司主导产业,积极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根据集团公司“老化工,新材料”的战略定位,中国化工2007年向国家申报了“工程塑料与特种高分子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涉及的聚苯醚、聚碳、氟橡胶、聚脲、聚苯硫醚纤维等技术内容,均与中国化工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2)以产业化装置和产品的持续优化改进为创新中心。产业化装置在化工行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化工企业扩大产量的基础,同时也是化工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领域。

  (3)聚焦在1~2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行业技术领先者地位。这种聚焦战略原则正是战略特征的具体体现。

  多重组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行动

  中国化工自主创新行动的主要特点是“多重组合/结合”:

  创新类型: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组合。从2006年获奖的创新成果来看,工艺设备和技术创新占主导地位,产品创新次之。这种状况是符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性和中国化工的战略定位的。一是由于产业化生产装置在化工企业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工艺装备技术创新具有战略性意义;二是由于中国化学工业处在后来者位置,中国化工定位在“化工新材料”(中国许多产品自给率不足10%),不发展下游终端产品,所以产品创新的地位与作用相对较低。

  创新过程: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组合。申报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属于技术推动型创新过程。以创新客户价值为目的创新则属于市场拉动型创新过程。这两种过程在中国化工的实践中普遍存在。中国化工拥有24家转制型科技院所是技术推动型创新的主体,而其它的生产经营企业则要成为市场拉动型创新的企业。最理想的状况是,集团内科技型企业与生产型企业分别以技术推动或市场拉动为主导,同时在集团内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和联盟,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价值。中国化工正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例如筹建中的中国化工技术中心和中国化工工程中心将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创新来源: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中国化工的大部分技术创新属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例如无锡树脂厂,从波兰引进了国内第一套交换法双酚A装置后,经过技术消化和吸收,使这项不成熟的技术装置在1996年实现了正常生产。2002年将产能从1.2万吨/年提高到1.6万吨/年。2000年后,无锡树脂厂又从日本千代田公司引进2.5万吨/年双酚A项目,在消化吸收助催化法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这项技术移植到波兰进口的装置上,替代了其离子交换法生产技术,2005年使装置产能从1.6万吨/年再提高到2.5万吨/年,并且首先采用国产助催化剂替代进口助催化剂。2005年后,无锡树脂厂利用掌握的技术,协助设计院开发9万吨/年双酚A技术软件包,既实现了技术自主,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创新方式:有机创新与海外并购创新相结合。有机创新类似于某种“自主创新”,主要是指依靠内部资源和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并购创新是指通过合并与收购等外部化方法解决其品类更新和技术创新问题,公司可以成为兼并者或被兼并者。

  中国化工在2005年之前主要采取国内有机创新的方式,例如蓝星清洗在化学清洗技术领域、江西有机硅厂在有机硅单体技术领域,以及若干科研院所在其科研开发项目。2005年之后,中国化工在海外成功实施了多项跨国并购,从而开拓了并购创新的新方式。

  中国许多企业在过去20多年中采取“以市场换取技术”的策略,其结果是核心技术未掌握,国内市场也拱手让人。并购创新由思科公司率先实践,必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未来采取的创新方式。

  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科技人员交流的组合。产学研合作在中国化工下属企业中普遍存在。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是与大学、科研院所、地方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完成的,大致上,产学研的合作程度决定了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程度。例如西南院与河南骏马化工集团的合作,达到了三重效应:一是以专利实施许可方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二是以技术投资入股方式形成共同利益主体,三是参与下游产品开发,提升了科研院所整体市场竞争力。此外,国内外科技人员的频繁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也是中国化工下属许多企业创新活动的方式之一。

  创新战略: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组合。这类创新战略只在少数企业中实施过,例如前面提到的蓝星清洗、炭黑院和西南院。目前中国化工下属企业中的技术创新较多,商业模式创新较少,两者的结合则更少,这是中国化工高层决策者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根据托尼•达维拉教授的理论,所谓商业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价值主张:应向市场销售和送达什么价值?(2)供应链:如何创造和送达这些价值?(3)目标顾客:为什么样的顾客送达价值?商业模式创新是后来者居上的制胜战略,例如美国的沃尔玛在零售业、戴尔电脑在个人电脑业、西南航空在航空业、星巴克在咖啡业等。

  现代化学工业作为以化学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行业,技术创新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根据钱德勒教授的研究,“在21世纪初期,化学工业不再是一个高技术产业。”果真如此的话,商业模式创新将在化学工业发展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我们许多的技术装置和化工新材料产品仍需进口,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再创新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中国化工这样的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拥有多家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平衡与结合构成其创新战略的主要问题。

  创新社会责任:企业创新与社会创新的结合。中国化工每年出资1000万元,面向中国化工行业和全社会设立“中国化工科技基金”,资助科技人员从事化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活动。该基金主要资助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今后将会向“风险投资基金”方向发展。这既是企业内部创新发展的需要(外国大型化工企业都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创新的主要途径。

  创新的新课题:三重创新与节能减排的结合。“中国化工零排放”既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国资委确定的央企工作任务,又是中国化工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化工高层决策者突破传统的“污染治理”思维和模式,提出了以“三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零排放”,把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有效地结合起来。

  中国化工拥有中国企业极少具备的自主创新“基因”——蓝星清洗的自主技术创新和战略创新,这种“基因”成为蓝星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也必将成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综合学习基础”。这种“综合学习基础”将决定中国化工的战略边界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定位和方向,成为中国化工创新型企业集团建设的“支点”。在“老化工,新材料”的自主创新性企业战略指导下,中国化工下属企业的创新行动呈现出“多重组合”的特点。2008年伊始,国家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联合确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后,中国化工科技创新将开始新的征程。如何将“组合”转化为更多的“结合”,尤其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结合,是中国化工创新型企业集团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