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化工的自主创新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5:03 《北大商业评论》

  柯银斌 刘颖悟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

  2004年5月9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成立。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在蓝星集团、昊华集团等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大型企业,任建新担任总经理,拥有成员企业l18家,经营业务涉及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石油加工及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加工及化工机械、氯碱化工和科研开发。

  中国化工的创新起点

  中国化工是由蓝星集团、昊华集团为主体,联合其它企业重组而成的,蓝星集团又是由蓝星清洗为主体发展而来的,可以说,蓝星清洗是中国化工的“种子”企业。因此,中国化工的自主创新是以蓝星清洗为起点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史上,蓝星清洗是极少数拥有自主技术创新和战略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1984年9月,任建新在兰州成立蓝星清洗(当时名称为“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化学清洗公司”),把一项发明专利技术Lan5-硝酸酸洗缓蚀剂进行商品化,逐渐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清洗技术体系,开创了工业清洗的全新市场;自1986年打破大型引进装置开车前清洗市场由外国企业垄断的局面,到1988年外国清洗公司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蓝星清洗至今一直占据着中国工业清洗的高端市场;不仅如此,蓝星清洗还在日本、美国、印尼、乌克兰设立分公司,为外国客户提供清洗服务,实施跨国经营。

  自主技术创新的先行者

  1984年,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蓝星清洗也诞生在此时。当时,中国以自主技术开发新产品并占领市场的企业极少,蓝星清洗和1986年成立的北大新技术公司(北大方正的前身)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

  蓝星清洗发端于一项发明专利,该项技术由化工部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自主开发,但并未取得什么推广效果。1984年,时任兰州研究院团委书记的任建新决定创办公司,以企业经营组织形式推广该技术。在经过市场和技术双重开发的艰苦努力之后,蓝星清洗探索出一个全新的技术成果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商业模式,成为中国企业中自主技术创新的先行者。

  战略创新的领先者

  根据马卡德教授的理论,战略创新就是寻找一个独特的战略定位,它包括新的客户、新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新的规则和方法(如何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

  改革开放早期,以“我也是”战略思维占领市场并获得成长是中国企业的主旋律。而蓝星清洗从创业之初就是战略创新者。当时中国并不存在工业清洗市场,工业企业的清洗工作主要由本企业自行完成,而蓝星清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工业清洗市场。因此,蓝星清洗是中国企业战略创新的领先者之一。

  科技创新体的率先实践者

  1999年10月,蓝星集团第一个科技创新体——彩色显影剂(CD-3)项目在南通合成材料厂正式成立。任建新做出一项组织创新决策:以技术创新项目为核心,组建跨地区、跨机构的科技共同体,优化科研成果、存量资产和流动资金的配置,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科技创新体主要由4个主体组成:科技创新发明人、科技创新园所在企业、职务发明人所在单位和中蓝化工科技总院(蓝星集团的中央研究院),各参与主体围绕技术创新项目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目标,投入资源提供支持,同时从科技创新体中获得相对应的回报。

  这种方式为项目带来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生产能力达到每年800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产品出口量达85%。

  创新起点的战略意义

  蓝星清洗以自主技术创新起步,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实践,使蓝星集团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制度创新。在创业型国企纷纷改制成为民营为主的股份制企业时,蓝星集团却坚持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这种组织制度安排在其后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战略定位创新。在1996年成功兼并江西星火化工厂之后,蓝星集团以“化工新材料”为战略定位,既不与上游争原料,又不与下游争市场,在现代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工业的“交汇处”找到明确的战略定位;三是兼并模式创新。在兼并重组国有企业和改制科研院所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兼并模式。

  蓝星清洗早期的跨国经营实践和蓝星集团成功兼并国内企业的经验,在中国化工多起跨国并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蓝星集团的科技创新体组织创新,将为中国化工正在筹建的技术和工程中心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基础。

  “综合学习基础”是钱德勒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公司的成功和竞争优势来自或依赖于对某种“综合学习基础”的培育,这种综合学习基础是进入某个特定商业利基市场时所需要的动态组织知识和组织能力。蓝星集团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路径和自主创新能力,正是中国化工未来发展的“综合学习基础”。

  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主要课题。但如何理解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目标是什么,大家并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中国化工虽然未对“自主创新”概念提出明确的解释,但我们研究发现,其自主创新具有两个目标特征:一是获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围绕提升企业价值而开展创新。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

  在中国化工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产业统计中,科研成果/项目和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是两个主要指标。

  中国化工对科研成果/项目和专利申请授权数的高度重视,正是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技术创新目标的具体体现。中国化工对专利管理工作尤其重视,全集团已有69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落实了机构和人员。同时,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集团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

  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

  总经理任建新多次提到:“企业创新是技术和市场的结合,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是市场,检验和评价企业创新的成效的还是市场。”

  l天华院凭借技术实力与中石化共建工业炉联合设计研究所,参与CBJ型乙烯裂解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其产业化成果荣获国家重大装备特等奖;通过对进口干燥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中国石化行业大型干燥设备主要供应商,订货量已达市场份额的90%以上。

  l西南院的变压吸附技术与美国UOP和德国林德公司三足鼎立;自行开发变压吸附浓缩回收催化裂化干气中乙烯技术,成功地在中石化燕山分公司产业化;开发的20万吨醋酸专有技术,已在国内转让5家,获得技术转让收入近1亿元。

  l黎明院自主研发的蒽醌法固定床制过氧化氢技术,在国内已先后向40多家企业推广,总生产能力达到200多万吨/年,控制的市场份额达80%以上。

  l炭黑院不仅囊括了中国炭黑行业所有国家级和大部分的部省级科技进步奖,还探索出一条技术与商业模式共同创新的发展道路。到2006年,炭黑院的技术成果已转让至中国炭黑行业85%的生产企业,完成合同总金额4亿多元。

  l晨光化工研究院致力于氟材料高端技术的自主研发。仅2007年就完成10项新产品开发,共完成新产品产量1157吨,实现新产品产值1.9亿元。同时还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1000t/a氟橡胶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l益阳橡机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技术,生产GK型密闭式炼胶机,并对关键部件进行自主创新改造;与日本神钢、神商合资,成立了国内橡机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联合生产高精度机械式和液压式轮船硫化机;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开发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鼓式硫化机;自主开发的大型钢丝平板硫化机组和大功率压片机,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销往欧美市场。主导产品密闭式炼胶机和硫化机系列成功进入世界轮船三巨头和世界输送带前三强。

  在2006年集团科技工作会议上,任建新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自主技术,实施进一步扩产改造,达到产品经济规模;二是在保持降低消耗、减少费用等管理改善的同时,更加突出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改善产品工艺、提高配方水平,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注重科技要素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三是针对企业产品发展规划搞研发,争取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

  企业价值的一般公式为:企业价值(利润)=销量x(价格-成本),由此,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不外乎三种方式:提供产品销量的创新、降低产品成本的创新和提高产品价格的创新。中国化工三种创新方式的共同目标,正是提升企业价值。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