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亟需环境、机制与文化支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11:31 《管理学家》

  蔡宁伟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企业自主创新体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它们的创新能力究竟怎样?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比较关心什么话题,又遇到哪些问题,面临怎样的难题呢?

  自主创新的三种类型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状况走在中国的前列,主要体现为“重视-合作-成就”模式。即上海国有企业都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生产技术。许多企业都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某些专业领域居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地位。总体来说,上海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现状可以分为三类。

  主导创新型

  主导创新型企业已经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导地位,能够通过自身实力,聚合国内外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进行自主或联合研发,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其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高,科技转化率高,科研成果孵化率高。主导创新型企业的具体表现为国家科技奖励成绩斐然,国家发明专利成就突出,技术秘密逐年提高,能够制定或影响行业标准和规范。

  合作创新型

  合作创新型企业是“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的代表,它们坚持自身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机制,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此外,它们往往主动参与同国内外企业的联合研发,通过优势互补来寻求“强强联合”。

  协从创新型

  协从创新型企业在某些项目上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国外企业一方面提高原材料价格,另一方面压低成品价格。结果使得国内企业深受挤压,所获利润大大低于预期,而能否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关键技术。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研发条件所限,完全实现自主创新的难度较大。针对这种不利局面,协从创新型企业主要按照“协从战略”,采取“集成创新”或者“二次创新”的模式。例如,买下一些基本的专利,在生产和工艺技术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专注于把原创成果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即一方面消化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新技术,从而转化成能够为企业所用的生产力。

  创新人才的环境困局

  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但是国有企业依然面临缺少人才、缺乏专才的困局。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争夺高端人才,合资企业引进高级人才,猎头公司瞄准“领军人才”这一新形势下,存在诸多新问题。

  领军人才相对匮乏

  国有企业大都缺乏引领企业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或者解决热点管理难题的“领军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领军人才”也是一个相对概念。首先,科学技术和管理实践都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其更新速度很快。其次,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各种战略时期所需要的领军人才也有差别。最后,领军人才具有时效性,如果领军人才不注重持续学习,也会落后为普通人才。对此,有的企业开始放宽眼界,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进了不少科技精英;有的企业为“领军人才”抛出诱人的政策,如承诺薪酬不低于原单位,解决上海户口,早期的引进人才还享受福利分房等优厚待遇。

  人才引进成本太高

  对于个别领军人才,国有企业还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的“批量引进”,就不那么轻松。不少国有企业建议政府的方针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某些指标应该注重时效和成效,也要考虑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要考虑科技人才的户籍指标、生活成本等问题。例如,有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不少科技精英,但却难以解决上海户口。其中,不少引进人才都已经成家立业,还有的专才经验丰富,能够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但却不一定完全具备落户的条件。如果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平衡的生活与工作平台,他们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

  人才培养一度断层

  国有企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建立长期的梯队,采用自身培养和外部挖掘的长效互补模式,才能够达到“人才辈出”的效果。有的公司在50岁的老技术人员与20岁的年轻技术人员之间,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行业不景气加之跳槽和转型,竟然出现了中年技术人员的断层。这种因为市场因素导致的“缺位”,值得我们反思。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