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MBA教育16年沉浮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 16:57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国MBA教育16年沉浮录

2006年全美MBA学院前十名排行 (图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中国MBA教育16年沉浮录

亚洲将成MBA学员增长潜力最大地区 (图片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十六年沉浮,价值评价理性回归

  本报记者 夏杨 实习生 沈银芳 翟文君

  1991年,MBA登陆中国大陆,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头上闪烁着耀眼的光环。2002年,热潮到了顶点,之后两年,报考人数一再下滑,社会上纷传贬值之声。

  谁能想到,MBA的精英身份会如此快地发生变化?

  不过近两年,报考MBA的人数已经回升,社会上各种说法在对立中取得平衡。

  MBA失去了光环,但应有价值得以回归,人们对它的看法趋于理性化。

  企业恩怨:价值缩水爱恨交加

  中国的MBA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人才输送到国外进行MBA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上对MBA的需求激增,中国逐步发展了自己的MBA教育。

清华大学首先试点,华南地区暨大、中大、华南理工等高校也较早开设了MBA教育。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MBA仍广受人们追捧!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姜虹副教授说,上世纪90年代,各个学校的生源都相当好,2002年达到最高峰——5万多人。

  之后两年,MBA跌入低谷,报读人数每年下降20%。姜虹分析,原因是很多学生错误的自我定位,认为学了MBA后一定要做高层管理者,未能如愿后,人们对MBA产生非议。

  去年《经理人》杂志向企业董事长、CEO、副总裁、总监等19万多高级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部发放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普遍都愿意聘用MBA毕业生,但普遍评价不高,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企业管理者对MBA的综合能力、职业道德等项目的评价,平均得分均在6分和7分居多(10分制),处于中低水平。有企业高层表示,MBA毕业生有一定工作经验,但有的眼高手低,有时还不如普通硕士好用!

  许多学员审视自己:读MBA,走马观花上了不少课,感觉也没学到什么;但回到企业,又觉得自己当高人一等。

  MBA贬值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不少人质疑:投入大量的精力、学费,甚至放弃工作,到底值不值?这种质疑很快在市场上体现出来:报考MBA的人数从2002年的最高点5万多人一路下滑到2004年的3.58万人,很多二线院校MBA还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

  市场分化:审识时务调低身价

  学位教育市场这几年发生了分化,MBA识时务“自贬身价”,定位悄然下调。

  2002年,中国EMBA起步,意味着MBA的分层——大中型企业的决策层更适合读EMBA,成为标准的精英教育,而MBA的受众群调整为企业中低层。

  同时ME(工业工程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等也都出现,分流着MBA原有的人群。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姜虹说,分流的结果是MBA热度下降,该校的录取比例从以前的1∶7逐步将到了1∶2.5。

  由于前几年MBA火爆,有办学机构鱼目混珠,降低了MBA本有的美誉度。有些机构搞个培训,也冠名叫MBA课程进修班;办一星期就叫MINIMBA。

  另外,MBA学员年轻化,也造成MBA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前,学员都是在市场上打拼多年的企业高层。现在,许多学生毕业前就瞄准了MBA,工作刚满三年,达到报读MBA的最低标准,就匆匆前来。二十六七岁的年纪,社会地位和阅历自然稍差。

  不过,在经历两年低谷之后,2005年MBA招生情况又有好转。2007年招生人数,也就是春季考试的报名人数大概是41000多人左右,已经数恢复到了2001年的水平。

  “MBA其实就是一个管理岗位上的beginer(新手),不要把它看得那么高。”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这样描述MBA的新定位:现在不一定是管理精英,将来有望成为管理精英!

  发展轨道:退去虚热步入理性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仝允桓教授认为,“MBA无用论”有些武断。“美国一年培养10万MBA,中国一年培养3万。MBA贬值的声音不断,但MBA毕业生的底薪还在提高。尤其是名校毕业的提高非常快,最近三年都50%、60%地往上涨,用人单位为什么拿那么多的钱雇一个无用的人?

  专家分析,在起伏动荡之后,中国的MBA退去了虚热,进入了理性的发展轨道。

  业内人士将中国的MBA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是探索阶段。一些高等院校都在探索怎样建设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全球化、市场化需要的商学院,MBA在许多学校诞生并发展。从1998年到2003年是个高潮,各校MBA有了一定规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了MBA热。2004年后,市场缺口也引发了各校MBA的创建热潮,越来越多的MBA进入市场竞争,一些非品牌院校遭遇尴尬。

  进入MBA的质量和品牌阶段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将是MBA面对的漫漫长路。

  步入理性发展轨道的MBA,也伴随着不断的改革。针对学员年轻化趋势,MBA联考制度就发生着改变。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项目主任徐飞博士说,不少考生考分虽高,但缺乏管理经验,长此下去不利于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联考改革要“整合科目、加强面试、联考统一、单考分散”。过去MBA联考要考5门,现在已逐年减少,一些科目列入综合考或面试中。今后的趋势是笔试成绩仅作为取得面试的资格,

录取结果完全取决于面试,这样将能淘汰一些“高分低能”的低龄考生。

  “MBA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我国有这么大的市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MBA必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沙振权对中国MBA的发展充满信心。

  链接怎样报读MBA

  目前,在国内读MBA,有四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第一种:参加全国联考,达到教育部和报考学校的分数线后入学。

  毕业颁发教育部承认的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这种考试要考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考生比较辛苦,但学费相对低廉,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种类型一般还分为春季班(脱产)、秋季班(在职)和经贸班(有学历无学位)等几种。

  第二种:各个学校组织的培训性质的工商管理教育。

  入学不需要经过全国联考,学费较高,但形式多样。包括EMBA(高级管理人员班)、EDP(高层经理培训课程)、MBA课程研修班、短期培训班、论坛(以报告会形式展开)等。后4种都没有考试,不需推荐,没有学位,对入学者工作经验的要求不严。

  第三种:中外合作办学。

  毕业后发教育部认可的国外商学院的学位和文凭。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都有此种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大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26所商学院合办的项目。特点是英语和工作经验要求较高,不考数学,可脱产或在职学习。理论上说,学位在中美两地都有效,但学费之高令人咋舌,而且还是美元。

  第四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来华办的从学士(BBA)到博士(DBA)的各种工商管理的教育课程。

  有名校的,也有一般学校的。但无一例外,国家都不承认其学历学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