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EMBA一路坎坷走到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13:26 新京报

  从国外院校借合作办学的机会开办EMBA教育到北京大学在内地顶住压力率先起步,从2002年教育部允许30所国内知名院校开办EMBA教育,再到今天如火如荼几近残酷的生源大战,中国的EMBA教育已经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的日子。不管是从自下而上的诞生道路,完全自主的招生和培训,还是令人咋舌的高额学费看来,中国的EMBA教育在某种意义上都更像是一个中国传统教育的反叛者。

  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的教育一向是生存在中央计划体制之下的。这种体制保证了在目前的整体经济状况下,中国的绝大多数民众获得教育的权利。但同时也束缚了部分教育机构的办学热情。面对着空前巨大的中国教育市场,不少的教育机构,包括不少的国外教育机构都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教育的完全市场化"是一部分教育机构心中艳羡的目标,但由于教育天生的公益性,这注定了它的发展只能局部的市场化。而EMBA的合法出现第一次使得培养单位在招生和培养等方面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各单位自行决定招生考试录取办法、培养方案、办学模式,这一切都让EMBA的教育基本交给了市场来运作,行政的力量虽然并未完全,但已经开始逐渐退出这个领域。这正如北京大学国际EMBA的中方院长胡大源教授所说:"EMBA的出现和合法化,体现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只有具有丰厚利润空间的产业,才会赢得掘金者的亲睐。而EMBA显然是这样一个领域,从媒体上铺天盖地的EMBA招生广告和在中国大酒店等高档场所进行的EMBA招生和说明会,任何一个人都就可以感觉到EMBA所具有的巨大利润空间。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都是统一定价,而更多的教育机构都期望着能够用自己的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赢取更高的经济回报,EMBA正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中国的教育机构在合法盈利面前激发出更高的办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学的整体质量。EMBA在中国的成长和发展,正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这又一变化。

  像所有的新生物都有不成熟的地方一样,中国的EMBA自诞生以来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师资的匮乏,让不少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举措有心无力;管理体制的不合理,让EMBA成为一些院系的摇钱树,而缺乏了独立发展的健康空间;学生的知识层次不统一,造成课程教授的众口难调;以及不少学校在招生压力之下降低了标准,开始出现不少伪EMBA。要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尚处于襁褓期的中国EMBA教育还有待成熟。

  虽然EMBA登陆中国仅仅短短数年,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情况,有的学生挤破门槛,有的门庭冷落车马稀。但另一方面,仍然有更多的国内外的院校挖空心思要到这块据说有10亿大洋的市场上来分一杯羹。这种情况的发展又不免让人想起MBA在中国的遭遇,但愿为中国教育改革走出试点新路的EMBA教育不要重蹈MBA的覆辙才好。

  论题一, 中国EMBA的两极分化

  中国的EMBA 的先行者们在努力守护着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后来者同样想来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但市场却并不会因为刚刚形成便能够让每家每户旱涝保收,EMBA在还处在起步和试点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的情况。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新民说:"EMBA的这种两极分化主要体现在生源和师资的分化上。"

  据记者了解,在北京招生的数十家EMBA当中,就有近一半的院校难以招满学生。张新民认为,由于EMBA教育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所以对于这种教育的质量更多的学生还是只是从学校的招牌和名气等方面来进行判断的。而这种判断常常跟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差距。这是EMBA在刚起步的时候就出现生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张新民说:"由于EMBA的学员经济实力都较为雄厚,所以,价格上的差异已经无法阻止生源的集中,几万块钱的节约常常无法形成对这些学员的足够吸引。"也就是说,价格战已经很难阻止EMBA在生源上的两极分化了。

  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EMBA项目顾问王建伟教授则认为,"在判别和选择EMBA的时候,第一位的应该是看这个项目是否是由一个有品牌的商学院开办的。有品牌才有好师资,好生源,好课程和好的教学管理。才真正注重质量,声誉和信誉。"

  由此可见,中国EMBA教育生源迅速两极分化是跟品牌效应和品牌心理紧密联系的。而由于好的老师对EMBA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学习,壮大EMBA的实力,从而又吸引更多的好的老师前来授课,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师资的争夺和分化也非常严重。据记者了解,各个学校除了牢牢抓住自己现有的王牌教师外,还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其他优秀老师的加盟。而老师们当然也非常原意去待遇好,学生素质高的学校任教,这就导致了师资迅速随着生源的分化而分化。而师资的两极分化,使中国EMBA的两极分化基本成型。

  针对中国EMBA的迅速两极分化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徐二明院长总结到:"很多人都对EMBA这块

蛋糕有兴趣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关键是他们有没有这个吃下这块蛋糕的胃口,如果没有这个胃口,当然就会吐出来。这也就是两极分化的开始。"也就是说,中国的EMBA的迅速分化也是和各院校的自身实力紧密相关的。

  论题二, EMBA的 核心竞争力

  当谈论到EMBA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北大国际MBA的胡大源院长,人大商学院院长徐二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等都认为师资力量应当是第一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各个院校师资抢夺战异常激烈,师资出现迅速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位院长都认为,"办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最优秀的老师"。而"高点整齐",理论联系实际的师资队伍是EMBA的第一竞争力。

  除此之外,北大国际MBA的中方院长胡大源认为,在师资之外,特色也应当是EMBA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他说,"现在有很多院校为了提高项目的竞争力,避免和一些综合实力很强的院校正面交锋,便通过特色项目的办法,比如开办"物流EMBA","

房地产EMBA""医疗EMBA"等项目,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变成为竞争优势。据记者了解,这些采用特色领域办学的EMBA在招生上的确有自己的优势,在某一些领域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而对外经贸大学的张新民则认为,"除了师资质量和生源质量之外,教学管理与服务应当是EMBA的又一个核心竞争力。"他说,跟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EMBA的学生都是带着一定的实际问题而来的,所以,老师同学生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EMBA一定要通过教学管理和服务让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良性的忽动可以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能力,双方形成吸引,形成整个EMBA项目的整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当中都留下很好的口碑,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论题三, EMBA到底需要怎么样的老师?

  不管是谈到EMBA的分化问题,还是谈到核心竞争力问题,师资问题都一直是谈论的焦点问题。据记者了解,在不少EMBA的讲台上,都出现过学生将老师哄下台的尴尬局面。而这些被哄者中不乏国内一些前辈学者和一些国际著名教授。而对于EMBA教育到底需要怎么样的老师,各个学校也都有各自的看法。

  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徐二明院长就认为对于这种学生哄老师的现象不能完全听之任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并不一定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他们一时间还没有看到老师所讲授的一些东西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学生喜欢什么老师就马上换什么老师,而是应该合理吸纳学生们的一些建议进行教学调整。同时,徐二明认为,EMBA的教授不能过分结合实际而忽视了理论,讲过多的实践就如同给将军们讲如何打仗一样。EMBA毕竟依然是高等教育,老师应当是在系统讲述理论的基础上合理结合实际,EMBA不是教学生如何处理具体问题,而是提供一个经营管理上的大思路。

  北大国际MBA的胡大源院长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哈佛那样的纯案例授课方式是不适合中国的EMBA教育的。他说,中国的EMBA老师应该具备三大素质:"第一,系统教学的能力。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学习习惯就是希望能够在学习之后对所接受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那种不讲系统性的教学,会让中国的学生感到混乱和没有收获。第二,应用能力。EMBA的老师应当能够将所讲授的理论知识随时结合一些鲜活的案例,让学员能够感同身受。第三,EMBA的老师一定要是为人师表。这需要老师做到敬业,博学,耐心和正直。因为EMBA的学员是一群层次较高,自尊心很强,同时社会阅历也比较丰富的人,他们除了在学习知识之外,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只有学识和人格魅力都较突出的老师才能管理好这些学生。"

  而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的张新民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界能够教授EMBA课程的老师不超过50个。这些老师都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专家。他们基本都有自行采集的第一手的企业案例。能够比较自由地出入中西文化之间。"

  同时,张新民还认为,单纯的洋教师对中国EMBA教育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记者曾经看到一些学校在打广告时列出的师资都是洋教头,而一个本校的教师都没有。张新民认为,这种情况其实是这个学校的悲哀,纯粹的洋教头或许走在教育的前列,但是跟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不吻合,同时语言上的障碍也让双方的交流困难。

  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EMBA顾问王建国教授更是从团队的角度认为,EMBA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本校的师资力量,这样老师之间也能够有配合有协作,使整个EMBA项目也更具有逻辑性和统一性。

  边栏:对话

  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

北京大学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EMBA项目顾问王建国

  记者:国内不少的EMBA教育项目都是直接在原有MBA项目基础上上马的,不少教师就是原有MBA教师,这种情况是否对EMBA的健康发展有所阻碍?

  徐二明:这的确是国内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老师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较低层面的老师虽然不一定就不能教好高层次的学生,而较高层次的老师也不一定能教好低层次的学生。关键的是要看这些老师是否掌握了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胡大源:这个情况的确存在,也的确对中国的EMBA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应当看到,EMBA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很多地方还有待成熟。我们应该给它一定的时间允许它来培养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EMBA教师。

  张新民:目前国内不少EMBA项目的老师都是直接从MBA转移过来的,从具体情况来看,有不少老师无法适应这种情况,因为理论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相应的他感悟实践的能力就比较差,所以也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王建国:要知道,10个MBA当中仅有一个可以教EMBA,这就可以看出完全从MBA传接过来EMBA在师资上具有较大的劣势。而由于师资是当前EMBA教育关键资源,所以如果中国的EMBA总是由mba直接建立的话,一定会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对中国EMBA的健康发展并不利。

  记者:国家规定EMBA项目必须有三分之一的外籍优秀教师,在几年的实践之后,如何来看待这一条款呢?

  胡大源:国家当然是从保证EMBA的教学质量出发来制定这一规定的。但实际上在现实的教学当中这一比例的执行并不严格,有的EMBA青一色的洋教头,而有点则少有洋老师,这其实都需要从实际的教学和学生的反映出发来进行调整。

  徐二明:多元文化看起来很美,但却使得院校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因为老外之间没有相互的协作。他们所阐释的东西成为了不少片断。所以,不管洋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关键的是衔接问题。

  张新民: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用洋教头的效果并不一定好。首先,翻译就浪费了一半的教学时间。而对于这些EMBA学员来说,最宝贵的不是学费,而恰恰是时间。同时各个院校在聘请洋教头上也花费了许多经费,造成了教育成本的增长。

  王建国:中国的不少企业家都不能够听懂英文,而翻译而来的东西显然就缺少了原汁原味。而我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也正是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市场的需要,开设了全中文授课的EMBA,用中文将老师的研究成果原汁原味的传达出来,这应当是更加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