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MBA教育:不必言必称哈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08:50 中国经营报
记者:记得您曾经发表过,对MBA教育的一个观点:“MBA应定位为中低管理者”,这是否能够代表您对MBA教育的理解? 张新民:对于念MBA的全日制学生来说,毕业之后,重新去找工作,是需要面对的第一个关卡。但这并不意味着,MBA教育就是简单地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MBA学生应该有一个先行的预期,这样才能够使教育的过程符合其预期的需求,然后在自己2~3年的学习过程中,将预期目标融入在校学习的课程选择与培养中。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一个健康的心态:MBA学位本身不会保证持有者自动成为精英。而大多数的毕业生,首先找到的多是一些中低职位的管理岗位。这就需要首先在日常学习中,强化心态。 在解决思想问题后,还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还专注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并非简单地把学生推出去就完事了。 记者:相对于其他的商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的国际商学院又是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呢? 张新民:从国际商学院毕业学生的烙印比较明显,他们更关注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强调市场营销行为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关注企业的活动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内在联 系。 因此,我们注重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是强化全球化视野,这并非意味着要以到跨国公司就业为导向,而是强调拥有全球一体化的视野。其次是强化务实精神,以及专业化的办学特色。对外经贸大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会计与财务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上。很多企业出问题,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缺乏健康的现金流量管理。学生拥有较强的财会能力以后,其关注企业效益的意识会更强,从而也能够在企业运营中避免更多的资源损失;再次,我们强调关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抓案例教学、模型模拟教学等;最后,强化学生的沟通与组织能力的培养。 记者:案例教学一直是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强项之一,许多教授也自己编撰了大量本土企业案例的书,您本人也撰写了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对于目前很多商学院大量引入哈佛案例教学,您怎样看待这些“土洋”案例的不同教学效果? 张新民:洋案例未必都适用我们中国的教学。虽然,国外很多商学院都有一套自身行之有效,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近几年,也被国内的许多院校大量引入。但是,这些舶来品在中国的运用中其自身也存在一些软肋:大多数案例与特定环境结合较为紧密,而这种环境的理解是在中国本土课堂上是难以深化的。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一些本土的中国老师,只关注哈佛的案例,言必称哈佛。反而不去关心自己身处的市场环境,更不考虑案例最终是拿给谁用。 毋庸置疑,哈佛案例的质量很高,但是,其案例大多是根据美国的企业运营以及其所在的市场环境所编写的,案例涉及的很多内容(如法律的、文化的、环境的等方面)中国的学生并不熟悉。如果教师的感悟及实践能力达不到相当的高度,不能有效地把案例的精髓解读给学生,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案例的“魂”,这种案例教学,即使案例本身质量高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要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把握案例,还是应该以老师和学生更为熟悉的中国案例为主,再用一定比例的美国案例加以补充。另一方面,我还认为,不成功的案例教学,常常不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不够,更不是因为老师的实践能力不够,而是其理论不够——不能运用理论去解释和感悟实践。 记者:国内许多高校都设置了针对高级管理者的EMBA教学项目,您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内地高质量的EMBA师资不超过50人。”如今,您认为中国的EMBA教育的师资现状是否仍然如此?需要怎样尽快地成长? 张新民:这是我在2003年说的话。如今,好几年过去了,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我认为,受师资的困扰,中国目前的EMBA教学仍然是有质量,没特色。而所谓有质量,是在各校的EMBA师资中,大多安排国内外教学、研究能力与沟通能力极强的教师来授课,从而保证了中国高校EMBA教育的整体质量较高;所谓的没特色,是指在EMBA圈子里活跃的老师比较少,一个教师为多家EMBA项目授课的情况很常见。有的项目有三分之二,甚至有80%都依靠外请。 实际上,中国EMBA教育教师要过的,主要是心理关。因为EMBA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某一方面的成功人士,并非是一步步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才有今天的成就的。所以,在这时,老师要用什么去打动学生,让学生认为你讲的对他有用,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目前,整个EMBA教育都面临着能力再整合的问题,一所学校的EMBA项目如果一味依赖外聘,是永远形不成自己特色的。即使是在未来的3~5年内,也难以出现有特色的区分。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让自己高校的老师更快成长。 我觉得,就目前国内的环境,特别有利于教师成长: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学校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教师的理论提高可以在国内外进行,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和企业实践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所有这些,都为中国MBA教育师资的成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国经营报记者:佚名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