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谈古论今之企业治理略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9日 13:32  新浪财经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 毕圣斌

  很多年来,一直梦想着中国企业有走出国门的那一天,甚至梦想着一个伟大的企业能够在自己的手中诞生。只是,当一个企业如此之近、毫无掩饰地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愿望终归是愿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仍旧如此之大。不得不承认,一个企业,从建立到发展,再到跳跃直至成熟,所面临的和需要处理的难题无以计量。

  诚如是。一个独立的方针、政策或许在短时间内可以执行的很好,可以获得比较大的成就;但是,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看,为了保证它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将不得不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企业管理的范畴里,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镜,以史为察,明辨曲直。

  企业的治理如同国家的治理,其根本在于治人。从儒家到法家,从老子到庄子,莫不以极大的篇幅阐述了这一最为根本的治理之道,无怪相继有五德治世(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智治)的状态。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甚至是一种历史趋势的必然。同样,对于企业治理而言,治人依然是根本所在。简言之,识人是前提,用人是根本,治人是途径。

  识人。

  对于企业来讲,识别与发现人才是关系到企业百年大计的重中之重。相对而言,无疑也对人事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古以来,大凡贤者,都已意识到人才对于本集团的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然而,遍观史实,于人才的选拔和识别,也仅于近现代才趋于完善。追溯起来,其实识人选拔从两汉的孝廉制度已然初步确立,然而在漫长的发展期中,仍然很大地局限于个人的能力。试看之,《礼记》中将举贤和使能与治亲、报功、存爱并列为圣人治理天下的五大要素;《三国演义》中孙策对孙权所说“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的评价;甚至于《旧唐书》也有“仁杰常以举贤为意……”之言。由此可见,识人的存在,更多地受限于当事人的眼光和出发点。以至于在商业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企业家过于相信个人的眼光,而忽略了制度的确立。

  确实,独具慧眼是每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能力,但对于企业整体来讲,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的发现、培养机制应更优先于个人伯乐的作用。原因有三。其一,个人能力再强,终归是沧海一粟,不值道哉。而制度,却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并且持续地流传,同时,也更令人信服。其二,将个人的理念和感觉融入并确立企业制度,是企业家的职责,也是骄傲,同样也预示着企业美好的未来发展。其三,现今完善的制度往往是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否吸引足够人才的重要考量。

  用人。

  用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做两方面清晰的界定,选择合适的人并且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同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权限。但是,目前在企业界中,尤其是民营企业里,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并不是说民营企业的问题很多,只是相对于外企的健全机制和国企的庞大组织结构而论,民营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很容易聚焦到用人的战略上。很多企业家,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也意识到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但是,基于自身对于权力的渴望,或者个性中喜欢掌控一切的特点,会很容易将这些意识抛诸于行动之外。

  用人有很多方式,概括起来有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两大类。有的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识人、辨人、用人的机制,层层筛选下来,选择最优秀的几个候选人放置在某些特定职位上,按照机制的考核标准,充分考虑适应时间或其他不便因素之后予以评选;相反,有些企业一旦制定了引进人才的战略,便雷厉风行,快速地审核候选人的资历、基本情况,从而令被选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但是,这类企业存在着一个不小的隐患,快速的引入往往会导致要求成果的短期性,以至考察时期过短,人员流动过快。总体而言,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应该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最适合自己企业特性的用人方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