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企业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 16:5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赵 晓 如何推进中国企业的转型?“自主创新”是重要关键词。 最近,自主创新日益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强音,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胡锦涛与温家宝都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为什么自主创新成为中国新的国家战略,为什么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原因正在于中国企业转型的困境。笔者曾经指出,从理论上讲,中国目前正处于农业国向工业国,农村国向城市国变迁的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因此经济崩溃的情形很难在中国出现。但考虑到下述情形,中国企业增长停滞,中国经济突然失速的危险还是存在的。 第一,中国的资源特别稀缺,大多数人均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中国难以改变资源净进口的局面;第二,中国经济为典型的粗放增长,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更高于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上述情况下,资源品与制造品的“剪刀差”趋势不改变甚至更趋严重,中国企业就难以改变被动局面,而只会变得更被动。如果再考虑到人民币有可能继续升值,从而进一步削弱“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则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危险之境。 目前,在世界制造业中,中国位居第四,有十个制造业的八十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仅居于第28位。由于基础专利和必要专利均不在掌控之中,中国花了大量金钱去购买企业生产所必需的技术设备。据统计,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的80%、数控机床的70%、医疗装备的95%依赖进口。 显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经济粗放增长并陷于“悲惨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成为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必须突破的一个关口。中国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更具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国经济社会才有可能继续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好在中国各个地方已也开始对自主创新作出回应。比如,根据上海最近确定的“十一五”国企发展战略规划,上海将通过大力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上海经济整体素质,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大限度取代资源财富增长的拉动作用。浙江省也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型的重新基础。 中国企业也已对自主创新作出回应,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比如,海信最近打造出中国电视机中的第一款“芯”,从而结束了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就可以较好地抗衡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华为和中兴通讯等拥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其附加价值和利润率都要比中国一般企业高出许多,也是值得中国大多数企业学习的。此外,神舟六号成功发射,更是为中国自主创新竖起了一面旗帜。 尤为可喜的是,在自主创新问题上,中央企业已经走在前头。根据对中央企业技术来源调查的数据分析,40%以上的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占技术来源比重超过50%,除个别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引进技术比重均在20%以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央企业近年来迅猛加大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 据调查结果,近年来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其增幅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增幅。2002年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额为241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72%,2003年投入额为434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0.98%,2004年投入额为768亿元,比2002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218.7%和77%,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5%,其中工业企业已达到2%,部分中央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企业技术创新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甚至达到了两位数。 很显然,作为中国大企业和企业自主创新主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已经率先迈向自主创新之路。中国的民营企业同样必须迈向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化“悲惨增长”的挑战成“自主创新”的机遇,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迎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的先进地区也才有可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