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锦囊:为文化产业献一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0:13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作者:樽粮近年外国舞蹈剧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大型景观歌剧《卡门》在上海的一场演出,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据称,这可能是今年我国最昂贵和观众人数最多的一场演出。《卡门》推出的VIP票价值8000元人民币。百老汇经典名作《剧院魅影》从2004年12月18日至2005年3月6日,在上海大剧院连演96场,成了迄今为止在中国公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的歌剧。而为引进这部在欧美已行将过气的经典名剧,上海引进方曾不惜先期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巨资。而本土舞台艺术在面对国外舞台艺术的市场竞争中,却显得弱小无助
。尽管中国近年号称“音乐剧”或“歌舞剧”的探索性作品不下200部,但几乎很少有多场次演出、长期盈利的成功例子。甚至许多连制作成本都很难收回。即使被称为“奇迹”的《云南映像》,收入也被《剧院魅影》演出3个月后便轻松超过。

  “产业”视角改造文化产品

  由于快餐文化和人们接受信息渠道变化的影响,舞台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贵族化、小众化的高消费艺术。广大消费者在消费舞台艺术时面临诸多的障碍,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4C(需求、成本、便利、沟通)营销理论来分析会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成本,目前的演出价格是100-2000元之间,如果是好一点的演出,价格都要200元以上,《云南映像》的价格在北京就被炒到600元多。这样普通工薪阶层就存在看一场演出失去一件电器的考虑。其次是便利因素,目前剧院的数量没有伴随城市的扩大而发展,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样观众看一场演出不仅要付出不菲的金钱,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三是沟通因素,因为观众缺乏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他们获得相应信息的主动性和渠道都不理想。而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观众对于本土文化的陌生,是阻碍本土艺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本土艺术工作者面临着共同打造民族艺术品牌的使命。本土艺术面临走高端品牌支撑不够,走低端难以维系的两难局面。从政府层面来讲,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仍然需要政策方面的倾斜,这主要体现在终端和通路的建设上。让投资者感觉到希望,才能吸引更多的市场投资。世界500强中的很多企业都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GE和SONY公司,文化产业在其业务构成中占有很大比例。欧美先进国家在文化艺术产业化上都非常成熟,他们的文化产品和实物产品一样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港台在这方面也非常成熟,本土企业可以借鉴其运作方式。

  市场运作的两把宝剑

  不同于其他实业,文化产品如果在市场反应不好,前期的投资就会血本无归,因此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很大。文化产品的好坏是决定其市场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典的必定是独特的,但是民族的、独特的并不一定是成功的。比如广西“歌王”马顶和、广西新“刘三姐”李卫红以及侗家“百灵”杨光春等担纲主演的民族歌舞剧《八桂大歌》,用40首质朴的广西民歌构筑了鲜明的“广西符号”,尽管其艺术成就斐然,但是市场效果并不理想。本土的文化产品如果想走红国内并走出国门,唯一的出路是采取民族路线,因为民族文化与我们的情感基因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无法想象和意大利人比美声,与英国人比芭蕾舞,我们会有多大胜算。其次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多的大众喜欢的艺术手法,强化文化产品的“卖点”。传统戏剧尽管作为国粹备受呵护,仍然日见萧条,其原因是其表现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往春节晚会中安排戏剧节目效果不甚理想,但是2005年春节晚会上以高秀敏主演的《守岁大观园》采用戏曲集锦的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二人转艺术一直是东北农村的“下里巴人”,但是近来能在很多城市设立专业剧院,成为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观,秘诀就是现场演出大量减少了唱段而增加了“说口”,适应了人们的欣赏习惯。这种新瓶装老酒的手法,是很多传统艺术应该借鉴的。(观宇/编制)(来源:金羊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