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不要幻想用传统的组织架构实施知识管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0:44 中国经营报

    作者:元智大学讲座教授 许士军 来源:中国经营报

  近年来,无论国内外,知识管理都是社会上讨论的题目之一。人们认识到,事物的价值创造,基本上源自知识的应用。如何在这方面将知识配合社会需要发挥到极致,几乎已成为企业建立其竞争优势之关键所在。

  更进一步说,知识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乃在于其创新功能;否则,仅仅知识本身是无法产生价值的。一般讨论知识管理,多强调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利用,例如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并且予以累积、传输和分享利用之类。但是事实上,创新必须透过人的因素的作用才能生效,因此突出了所谓“知识工作者”在知识管理程序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这种知识工作者,能否发挥其价值创造之能力,和他能否脱离既有的机器设备、工作程序或方法,甚至管理制度或系统的束缚有极大关系;这由于现有的机器设备、工作程序方法以及管理制度等所蕴含的知识属于既有的和经过标准化的,也是代表前人运用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如果知识工作者只是依照它们照章行事,这种工作者根本不是真正的知识工作者。

  真正的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发掘机会与任务,或是发现新的工作方法。他在这两个层次上的创新和贡献,在相当程度内,取决于他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换言之,知识工作者本身就是知识运用的源头,而非依照前所提及之机器设备、工作程序或管理制度行事;后者属于间接性质的知识应用,一般未必能够配合复杂多变的需要状况,因而所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

  在这方面,知识工作者之所以不同于工业经济下的工作者,主要在于他们是将任务、知识和其应用合而为一。因此他不但有较大的弹性工作空间,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这种状况下感觉是为自己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满足和快乐,构成他们工作的能力和创意的泉源。因而激励他们持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保持本身的价值和贡献能力。

  以上分析,主要在说明:为何传统的组织和管理是不适合知识管理,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传统的层级结构和细密分工的架构下,工作者有如一部机器设备中的螺丝零件,工作者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事前明确规定的。大家照章办事,一切显得顺利而有效率。但是如果我们期待在这种机械模式下能使知识灵活运用以达到创新目的,其困难恐怕将有如缘木求鱼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