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胸怀大海 港容天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17:43 《企业文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于1899年的大连港即将步入百年华诞,然而,它的经营发展却与百年老港不相匹配,且面临着各种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1995年3月,以大连港务局局长袁福秀为首的党政一班人,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多功能、现代化国际大港的奋斗目标和实施“三四三”工程的战略构想,将大连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统计数字表明,从1996年至2000年,大
连港务局基本建设总投资达53亿,比“七五”、“八五”期间总和的两倍还多;吞吐量由4955万吨增长到812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由42.1万TUE增长到135万TUE。港口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交通系统创建文明先进单位、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等称号。2003年,大连港集团组建,袁福秀众望所归地出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此后,在这位班长带领下的党政班子,一方面在集团内全力打造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以“核心业务专业化、辅助业务市场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思路,解决了困扰国有企业多年的很多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制定并着手实施了包括港口经营国际化、港口服务物流化和港口管理数字化在内的三大战略。与此同时,集团公司确立了以“胸怀大海、港容天下”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以德兴港”的企业价值观和“客户需求是我们的责任、客户满意是我们的标准”的服务理念,使企业进入了一个“文化管理”的新阶段。去年10月,大连港集团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首批建设学习型组织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有走向世界的门户,需要有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个“窗口”就是大连。这是客观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把大连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有人对辽宁的港口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大连比做“龙头”,那么营口、锦州就是龙的“两翼”,而丹东港就是“龙尾”。

  如今已经到了“举全省之力”舞起这条巨龙的时候了,而舞龙头的重任则历史性地落在了大连港人身上。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10多年来,大连港在党政班子的带领下,随着港口建设和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活力明显增强,发展全面提速,做到了“龙头一摆,龙尾一甩”。据了解,2004年,大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0065万吨,比上年净增1333万吨,增幅16.3%;集装箱完成221万TEU,增幅为31.8%,增幅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名列第二;集装箱中转量为全国第二;海铁联运量位居全国第一。截止2004年,集团总资产已达166亿元,是1996年的近3倍,总收入也从1996年的10.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6.7亿元。

  用“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扎扎实实、努力工作”这16个字来形容大连港集团公司党政班子似乎再恰当不过了,而面对“建设航运中心、提升港口功能”的历史使命,集团公司的诸位“战略大师”又将如何“指点江山”?近日,本刊记者就大连港是怎样以“软实力”支撑起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进行了专访。

  创建学习型组织上行下效

  大连港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工会主席朱宝学告诉记者,大连港创建学习型企业工作始于2001年下半年。在大连市委作出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后,大连港集团党委十分重视,结合港口实际,先后制定了《大连港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五年规划》、《大连港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和《大连港集团创建学习型企业考评方案》,并成立了由集团领导亲自挂帅、宣传部、组织部、工会、人力资源部和企业发展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学习型组织领导机构,将创建学习型企业工作纳入了本单位总体发展规划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为了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积极倡导者和示范者,集团党委两级中心组成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率先示范,开展了以“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集思广益,集团上下广泛树立起了生存的危机意识和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形成了“港城共荣”、“适度超前”等新的发展理念。结合港口的长远发展和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规划,集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集团发展目标: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要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000万标准箱。

  遵循“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集团还根据不同层面的特点,分别明确了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机关部室、学习型车间(站、队)和学习型班组的总体目标和考评标准,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召开创建学习型企业现场会、总结提高经验会等形式,先后命名了8个学习型领导班子、12个学习型车间(站、队)、15个学习型班组和5个学习型机关部室示范点,并将他们的典型事迹在全港进行宣传,为集团创建工作的全面深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邱广兴深有体会地说,在职工中快速形成学习力,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所在。集团通过组织全员开展业余时间自学、岗位性学习和开放式教育等形式,软学习陪伴职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在员工中悄然生成,人人做学习之人的热潮在全港蔚然成风。每年,集团都有千余人自费参加社会学历教育,“一专多能”员工人数达到2600余人,职工业务素质和整体学习力大大增强。

  为给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在港口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集团每年还拿出千余万元教育资金,为员工培训创造条件。各基层单位也纷纷采取措施对员工进行培训。轮驳公司根据对拖轮市场的预测,不断加大对船员的培训力度,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全体船员培训换证工作。正是凭借这强大的人才优势,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870万元。仅去年一年,集团各基层单位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共新建或装修改造学习场所150余个,购置书籍近3万册,机关部室配备电脑100余台。

  创建学习型组织,关键是让全港的每个基层组织都活跃起来、行动起来。集团工会在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展以“知识建家”为主的多项活动,全面深化“知识武装工程”,组织开展争创“十佳”学习型班组和“十佳”知识型职工竞赛活动,在全港营造了“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良好氛围。随着创建活动的逐步开展,一大批学习型领导班子、机关处室、班组和个人脱颖而出。在大连市开展的“争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竞赛中,香炉礁公司劳辅装卸一班和电力公司职工张红玉进入“双十佳”,通信公司营业室等14个班组以及郭性强等16名职工获“学习型班组”和“知识型职工”称号。不仅如此,集团还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工会、团组织和科协等群团组织优势,广泛开展“五个一”和“三比三看三赛”活动,全港共成立了读书小组620个,向职工赠书万余册,结成技术(知识)帮扶对子1500多对;共举办了47个工种技术比赛,有13000名职工参与,共收集到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17980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540万元,集团实现技术革新成果400余项,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大连港集团各单位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具体工作之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形成了案例式学习、团队式学习、交流式学习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有效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港公司以真名、真事的纪实形式,将本单位历年来在安全生产中发生的典型案例编写成《安全警示录》,组织职工学习讨论,获得了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大连湾港务公司新购置的进口叉车维修资料说明书全是外文,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团员青年自动组织起来成立攻关小组,利用工余时间将80余万字的维修保养手册翻译出来,解决了维修工作难题。去年“十一”,来港视察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中控室,对职工学习笔记上工整的字体和丰富的学习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中,大连港集团还注意以“以人为本,以德兴港”的价值观凝聚员工,围绕“建设全方位、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大港”的共同愿景,激发每一名员工的学习热情,使之在企业发展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根据港口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集团在对大量富余人员进行精减的同时,每年仍坚持引进、储备100名左右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后备队伍,集团每年还定期选派部分人员到国内兄弟港口及国外友好港口参观学习,其中到日本藤木企业研修的人员就有21批,共计95人。随着各种岗位培训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集团还实行了员工业余学习资助制度,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人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3万元,其他学历学习每人5000元。对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青年科技标兵评选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各工种

状元和先进典型,集团和基层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高额奖励办法。

  以人为本激活全员潜能

  在大规模港口建设的同时,按照“核心业务专业化、辅助业务市场化、后勤服务社会化”这样一种改革思路,对核心业务单位实行专业化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逐步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辅助和后勤单位,通过改制和产业重组,使其逐步走向市场;对多种经营企业,通过清理整顿、归并主业,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大连港近两年来,尽管改制分流的职工近8000人,但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稳定。是什么原因使企业能保持稳定发展呢?大连港拥有100年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有很多优良传统值得去发扬光大。近年来,他们先后确立了“胸怀大海、港容天下”的企业价值观和“客户需求是我们的责任、客户满意是我们的标准”的经营理念,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也为集团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在三个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他们一直积极探索和建立以核心业务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调整劳动力配置方式,开放内部专业化劳务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提升企业核心业务以及关键岗位人力资源的竞争力。用工机制和用工模式的改进使集团公司对富余人员的剥离和分流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为分流人员可以到新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作用提供了方便。二是民主管理问题。集团公司非常注重倾听职工的声音,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开展“厂务公开”,而且出台了“局长联络员制度”,对联络员的基本要求、产生办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基层单位推荐上来的局长联络员能够真正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纽带作用。集团公司还注重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一次,一名职工给袁总写信,对港口管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袁总觉得他这种关心港口的热情应该得到保护和发扬,于是不仅认真地对他的建议作了答复,而且还建议企业有关部门在企业内部报纸上全文刊登了他的来信。这件事情在全港上下产生了轰动效应,在很短时间内集团公司就收到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也成为集团公司在决策过程中的依据。三是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1997年底,集团公司向大连市扶贫基金会捐款100万元;1998年底,又向有关灾区捐款300万元。2003年集团组建,正赶上非典肆虐,集团公司决定将原本用于搞庆祝活动的100万元全部捐献出去,用于抗击非典。这些不带有功利色彩的举动,向职工、客户以及整个社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大连港集团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创造大连港乃至大连这座城市新的辉煌。

  学习型组织再造与实践结合

  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文化两者是什么关系?二者的关系弄不清、摆不正,很难将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生好效果。大连港集团公司在这个问题上用实践作出了很好回答。

  朱宝学书记认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应对快速变革的新知识经济时代而产生的。它的核心内容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企业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注重组织内部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并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与共同价值观协调一致。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建立在文化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础,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大连港的实践说明了朱书记的这一观点。创建学习型组织,实际上也就是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的过程。既然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基础都是管理,搞学习型组织创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好方法就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大连港铁路公司在安全管理上不断创新,推行安全文化建设,把严格管理与人情化管理有机结合,开展“亲情录音”岗前教育,每个出乘人员上岗前都会听到自己亲人的嘱托,警醒自己在工作中不违章不违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新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从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推行“三严一勤”管理执行力文化,对新港的实际工作和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样是领导值班,新港不仅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而且规定每晚巡检不得少于五个岗位,每到一个岗位都要作记录,每天早上都要作值班情况小结,这样就把值班制度抓实了,而且10几年不走样。客运总公司坚持以弘扬“有困难找我”精神品牌为重点,通过司胜战、王红等一批“老典型”的带动,逐渐培育出了一批典型群体,富有空运特色的典型文化在空运总公司逐步形成,为巩固空运服务品牌、发展客滚混装运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谈起“文化管理”以及今后的发展时,大连港集团公司工会办公室主任穆文江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作了介绍:从2002年起,大连港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期。预计到2010年港口建设改造的总投资额将达300多亿。为了适应国际航运中心的整体需要,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六大中心”、“三个基地”和“四大系统”上。所谓六大中心,是指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中心、集装箱转运中心、粮食转运中心,杂货及煤炭转运中心、专业汽车及客滚旅游中心、散矿分拨中心。所谓三大基地,是要将大孤山半岛建成集装箱、粮食、汽车、矿石、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的临港产业基地;将大连湾区建成钢铁、化肥、大型构件、大宗杂货和货运滚装为主的综合物流和临港加工基地;将大港区建成国际旅游、国内集装箱和客运滚装基地。所谓四大系统,则是指以集装箱、矿石、原油中转为支撑的海上中转系统;贯穿港区的高速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以矿石、粮食、集装箱、汽车为重点的专业化铁路集疏运网络系统;服务于国际港航和区域性物流业务的数字物流口岸系统。目前,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窑湾二期集装箱码头、大连湾深水杂货码头、新港原油和

成品油化工品码头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都已经或即将竣工投产。这也使大连港不仅成为真正海上的东北亚油品转运中心,同时也成为亚洲最先进的散装液体化工产品转运基地。到2020年,大连港集团将续建20个大型集装箱泊位,形成年通过能力2000万个标准箱的集装箱码头群。所有这些,离开“文化管理”、“软实力”支撑能行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