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观国际:国有银行混业经营整合经营挽救市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16:28 新浪财经 | |||||||||
【易观快评】 * 在未来的2-3年内,国内的银行混业经营将采用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经营模式,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另一种是以某个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独立的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
* 考虑到国内金融大环境和监管风险,在未来2年内,国家不会允许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 * 混业经营会带来金融信息化的新需求,如综合业务平台的搭建、监管机构的信息化、前端设备的更新等。 【事件背景】 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按规定,商业银行将可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这标志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据悉,已有多家商业银行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此前,市场有传闻称将选择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再加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其中,工行和交行可能拔得头筹。 【行业分析】 随着《试点办法》的颁布,业界关注的混业经营的相关政策问题有了实质进展。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实施金融创新以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银行的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易观国际认为,在未来的2-3年内,国内的银行混业经营将采用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经营模式,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另一种是以某个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独立的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除少数实力雄厚的3-4家股份制银行将或已经采取第一种方式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5-6家左右的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股份制商业银行将采取第二种方式,成为银行混业经营的主流方式。易观国际同时认为,考虑到国内金融大环境和监管风险,在未来2年内,国家不会允许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最后,混业经营会带来金融信息化的新需求,如综合业务平台的搭建、监管机构的信息化、前端设备的更新等等。 1、国内银行业的混和经营是大势所趋 * 加入WTO以后,中资银行面临与外资银行竞赛、加入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压力。 * 中资银行大多过于依赖信贷资产,急需改变资产结构,增加抗风险能力。 * 企业越来越倾向直接融资,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业务受到挑战。 *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于混业经营的需求十分迫切。 2、在未来2-3年内,国有资产银行和一些新兴股份制银行将逐步采取集团经营模式涉足混业经营,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其中独立投资方式将成为主流。在未来2年内,国家不会允许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 * 在未来2年内,将有3-4家有实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采取金融控股模式进行混和经营。 * 在未来2年内,独立投资方式将成为混业经营的主流,四大国有银行以及5-6家经营状况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有可能采取该模式;而其他股份制银行估计仍将采取业务合作的方式与保险、证券业进行合作。 * 在未来2年内,国家不会允许同一法人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即开放第一种混业经营模式。 3、混业经营将带来金融信息化的新需求,如综合业务平台的搭建、监管机构的信息化、ATM机的更新等。 * 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将成为热点,同时混业经营还将带动一些已有的金融信息化业务。 * 混业经营将推动CRM、数据仓库等业务进一步升温。 * 监管机构对信息化的要求将比现有水平大幅度提高。 * 前端设备的更新换代将成为投资重点。 【策略】 对国有银行的建议 * 国家对四大国有银行实现混业经营带来的监管风险显然非常在意,所以在目前阶段,国有银行仍然应该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创新的首要任务;对于混业经营,在目前阶段,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牢固广泛的客户基础,实现业务上的交叉、互助,为日后全面开展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议 * 对少数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议采用金融控股模式,对外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集金融证券保险于一身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 对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先采取业务合作模式,与保险业、证券业实现业务合作,摸索经验;在适当时机选择开展混业经营。 * 利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灵活、技术先进以及在20-40岁人群中口碑较好的优势,推出针对白领阶层的混业经营个人服务产品。 对IT厂商的建议 * 鉴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混业经营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可将目光多投向此类市场。 * 金融监管系统也许将成为政策性银行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下一步的投资重点。 * 对软件厂商,应重视综合业务系统产品和CRM系统的开发、推广;对硬件厂商,银行前端设备的大规模更新应该是个机遇;对集成厂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仍然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