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配角的困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11:46 《法人》

  大企业背后都有大量的配合企业与之合作,在企业发展史上,这种合作应该是互利的,但目前国内大企业并未将这些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发展体系中,所以看上去红火异常的配套企业潜在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文/本刊实习记者 纪亮

  “世界上任何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支撑。失去所有的零部件来源,‘航空母舰’便成为空壳。”这是2004年10月青岛市副市长于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当时其目的在于呼吁当地的大企业尽快将其配套企业的发展纳入自己的产业集群。时至今日,青岛市已经形成了电子、家电、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位于龙头的大企业蒸蒸日上、业绩斐然,那么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型配套企业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他们当主角吃肉,我们当配角喝汤,大家各取所需,这本来也没什么,但问题就在于,他们有时候连汤都不让我们顺顺当当地喝到口!”当胡先生向《法人》谈起曾经为大企业做配套加工的历史的时候,言语中仍透露出些许无奈。

  1000万货款=200万破铜烂铁?

  胡先生是青岛一家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的主管会计,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看着自己所在的企业借助于为海尔、澳柯玛等大型企业的配套加工业务迅速发展壮大,享受着“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势。但是这些大企业的账务结算方式却也让他头疼不已。“原来我们给海尔干的时候,很少能痛痛快快直接拿到钱,最短三个月,最长的时候要8个月甚至一年多才能拿到货款。”

  胡先生所在的企业在1992年成立的时候是一个固定资产千余万元的集体企业,当时主要业务是为海尔生产电冰柜外壳,属于典型的配套企业。在设备、厂房方面的初期投入达七、八百万元。

  “像我们这种干配套企业的,在青岛规模比较大的有几十家,小的更是不计其数。”在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等这些在青岛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大企业的身后,这些配套企业数量非常大。

  “我们这些企业其实很简单:那些大企业是一棵大树,而我们这些做配套加工的就是树下那些花花草草,大树长好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也就大了,大树长不好,断了或者枯了,我们也就只能跟着完蛋。”胡先生用这样一个比喻向《法人》阐述了他们作为配套企业的生存状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大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并未形成荣辱与共的关系,不平等之处随处可见。“其他的不说,单单他们拖货款这点就很让人头疼。”正常的企业账务往来都有一个周期,在此周期之内都是可以接受的。胡先生向《法人》表示,这个周期在企业间交往中应当是由双方协商决定的,但是在大多数大企业与配套企业的账务往来中,完全是由大企业说了算。“我们从开始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给许多大企业都干过配套,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一些企业能够按时结账,可有一些企业总是要拖一拖,直到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再用以货抵债、作价赔偿等方式了账,而抵债的货值多少、作价的物品值多少,我们没有发言权,完全是他们说了算。”

  青岛某私营企业负责人向《法人》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1995年这家企业开始给青岛市一家大型电器企业做配套加工,主要是塑料产品的冲压注塑,头两年还好,货款半年结算一次,可是从1997年7月开始一直到1999年底,两年多的货款一共1000多万一直拖着没给,最后这家配套企业只能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最终结果是和解,最后大企业给了这家配套企业一个车队以抵1000万元的货款,这个车队50几辆车破得不成样子,最多值200万元。“可是我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再破的车好歹也是钱,总比没有好。1000万元货款变成一堆只值200万元的破铜烂铁,实在心有不甘,但是跟他们打官司打不起,而且,我和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就此中断了。”这位负责人说。

  胡先生对《法人》表示,这种情况在青岛的配套企业中时有发生,但是几乎没有企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一般的小企业都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一是因为他们也只是拖欠,并不是赖账;;二是我们还要在这个环境下生存,捅出去对谁都没有好处。”

  当《法人》致电海尔咨询相关问题时,海尔的一位工作人员以相关负责人不在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但是该工作人员表示,海尔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寻找与配套企业合作的最佳模式,在账务结算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基本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制度,但是其具体内容却并未透露。《法人》从另一家海尔配套企业了解到,海尔集团确实已经摒弃了原来拖欠货款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付款方式:当月订单款三个月之内结清80%,剩余20%累计入下月订单款中,然后按月结算。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付款模式对于他们这种规模不大、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型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如果还是原来的结算模式,我们的资金根本周转不过来,不出一年,非关门不可!”

  双赢的契合点

  拖欠货款问题其实并非中小型配套型企业最为关注的,“只不过这个问题比较突出罢了”,胡先生这样对《法人》说:“其实我们这些企业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仍然是依附在大企业之下的。我们开始为某个大企业做配套的时候,往往初期投入要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且购买的模具、设备只能适用于一个企业的项目。万一我们与这些大企业的合作出现矛盾中止了呢?万一大企业出现变化呢?我们又该怎么办?”

  2000年韩国大宇汽车破产的时候,仅在韩国就有402家与其直接合作的企业,如果加上间接合作企业,其合作企业达到9400多家受到影响,涉及职工50多万人。引发了千余家企业连锁倒闭。

  “我们只能算是大企业产业链上的最末端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一根绳子上最后的那只蚂蚱。”一位海尔配套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调侃道:“给海尔做配套的企业太多了,也许他们现在还顾不上来规范我们。”海尔是个集群发展的范例。

世界500强企业美国爱默生集团2001年落户青岛以来,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20%,而爱默生也仅仅是海尔集团配套产业链上的一环。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
冰箱
和空调制造基地周围,吸引了日本三洋、中国广州冷机、中国台湾睿智等企业前来建立压缩机总装厂,而压缩机总装厂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吸引了为压缩机制造配套零部件的电机厂、漆包线与热保护器厂等企业前来落户。这些零部件企业又吸引了一批原材料加工企业落户,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家电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作为大企业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本地土生土长的中小型配套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仍然只是大企业的附属品,很少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现在给想给海尔做配套很难,没有一定的实力根本就没戏!”胡先生指出,海尔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对配套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对于中小型的企业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我有了足够的实力,我为什么不去发展自己的品牌呢?”紧接着他又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其实我们只是希望在给大企业做配套加工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发展我们自身的实力。办企业就是为了盈利,我们只想找一个双赢的契合点。为他人做嫁衣是好事情,可弄到最后把我们搞得自己没衣服穿就不合适了吧?”

  胡先生说,海尔、海信、澳柯玛这些企业和他们的合作态势仅仅局限在订单往来上,其它方面几乎没有。但是国外的企业却完全不一样,胡先生的企业现在已经转型给三菱重工和积水树脂做配套,而这种合作就不仅仅是订单上的往来,国外企业会定期地为胡先生企业的工人进行技术指导,并且在企业管理上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合作状态。”胡先生说。

  配套企业的潜在危机

  从国际经验看,任何一国支柱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众多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带动一系列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世界大企业的发展史中,配套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通用、日本松下、德国大众甚至已经倒闭的韩国大宇汽车都带动了一大批配套企业的发展,并且凭借这些企业的支撑,迅速地发展壮大。

  在企业配套生产方面,日本创造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生产的典范。日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承包关系具有多层次性,一环扣一环,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产体制,密切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使中小企业具有规模效益,增强了中小企业的

竞争力。这种系列化配套生产体制在我国的上海也已有所发展,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属于其利益共同体的就有438家,列入汽车总厂加工编号的一次配套企业有980多家,进行二、三次配套的达上万家。这类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中二次配套以下的主要是小企业。从实际运转情况来看,其效益普遍较好,一次配套企业利润率在20%以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按照产业和产品关联的产业组织体系的要求,大、中小企业在市场原则下相互选择、协调发展,大企业应当尽快将地为其从事配套加工服务的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群体,形成以市场、技术等因素构建起来的新型的大中小企业关系,以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以较高效率发展关联产品,求得生存和发展。

  然而广州博融管理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型配套企业多位家族式配套企业,存在着家企不分、产权结构封闭、信息偏少决策低下、进入门槛偏低等问题,这使得这些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命悬一线,往往一着不慎就会全盘皆输。同时,由于大企业与其仅仅是订单合作关系,而并未将这些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发展体系中,所以看上去红火异常的配套企业潜在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我国的配套企业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