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谁把干将变成了对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10:52 《经理人》

  干将叛离,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出现断裂

  文/黄文颖*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内部人员的分分合合似乎从未停止过。特别是企业昔日的得力干将,最终因种种说得清楚、说不清楚的原因与“东家”分道扬镳,甚至成为强劲的竞争对手
时,我们不禁为“英雄”们的离去倍感惋惜。

  我们不能仅仅把干将出走视为企业的一种正常现象,或者简单理解为企业管理中的被迫与无奈,而是应该站在竞争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人才流失、干将变成对手的内在因果关系。惟有这样,才能学会处理企业与干将们之间的关系。

  “英雄”不甘“寂寞与平庸”

  最近,互联网业因为新一轮的高级人才波动显得极不平静。雅虎中国区总裁周鸿在合同到期之际,选择离开雅虎独立创业;在搜狐奋战了6年之久的原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古永锵悄然离开了搜狐,开始创立自己的公司; 在盛大,与唐俊同样被看好的公司副总裁朱威廉,不久前宣布放弃约500万美元的期权,为的是去寻找“刺激的创业感觉”。时下,在微软公司工作了7年之久,已身居微软全球副总裁位置的李开复决定离开微软、加盟Google之际,却引发了微软与Google之间第一次激烈的针锋相对。对于李来讲,如今的微软,已经不再像冲劲十足的小伙子,而是大公司一样的行事风格了。而微软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似乎已经无法激起这位全能型人才的工作热情,与之相比,“将Google中国区事务从零到有建立起来”无疑充满着挑战和刺激。

  企业想留住这种人,实际上是很难的。他们是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一类人,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乏味的事情。他们的共性是:要通过征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是,企业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在高速成长的,所以这类“开拓型”人物往往不适应企业稳定的、甚至是缓慢的成长。这种不适应随着时间会被慢慢放大,他们最终会在某个合适的时机跳离原企业而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遭遇瓶颈后另立山头

  很少有人能在一个企业里完成职业生涯发展的全部过程。不同企业内的工作经历构成了一个人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职业生涯。越是企业内的高层管理者,越容易遭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虽然企业内部有着良好的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但是缺乏人才的发展机制。在这样的企业里,并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人才的发展通道设置过于狭窄,走管理路线成为人才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有限的职位无法满足更多人才成长的需要;第二,人才成长遇到“

天花板”。尤其在一些外资企业中,某些职位是无法完全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到达的。

  当干将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个企业面临危机时,他会去寻找外部合适的机会,或者走上自创企业之路。而在中国企业里,高素质的领军带队人物永远是市场的宠儿。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希望吸引成熟的人才,因此也愿意为他们提供更高的职位、更丰厚的待遇,甚至是创业的机会。而对于遭遇成长瓶颈的干将们,也希望把自己积累的经验、知识运用于施展自己的舞台。除此之外,为了更快地培养自己的核心队伍,他们还可能会从原企业中拉走一批有素质的人才。这一致命招数,甚至能让“老东家”大伤元气,甚者一蹶不振。张勇涛曾是美的的一员猛将,一手将家电事业部由6亿元做到了40亿元。但是2002年美的家电事业部分拆成4个事业部,张勇涛仅得到其中一个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他不满于施展空间的缩小,辞职后与格力集团合作成立顺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与老东家成为直接竞争对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管人员在企业内的危机感是很强的。一方面他需要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有多大;另一方面,他需要自己的发展能够得到某种程度上的保障。这种保障可能来自于制度,也可能来自于上级对自己的信任与偏爱。一旦他们感到自己在企业内的发展出现危机,出走或者另立山头成为原企业的对手,也许就成为他们获得更大空间的一种选择。

  功高震主背后的权益逻辑

  这一类“英雄”的离去多少带有一些悲壮的味道。他们曾经为所服务的企业创造了极佳的业绩,但是在最后仍然选择了黯然出局。很多人说这是“功高震主”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不禁要反问一下,“功高”为什么不好?尤其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讲,业绩越突出,功劳越高,股东或者老板应该越满意才对,怎么会导致出走呢?因此,简单的理解“功高震主”造成人才出走是没有道理的。

  前不久,在长虹对外透露打算进入手机业务的时候,遭来企业、媒体的各种嘲笑和质疑。但是随着原TCL移动事业部总经理、移动通讯董事长万明坚,携同原20余名部下的入主,长虹的手机业务如何发展似乎已经不言自明。外界有多种分析和猜测“手机狂人”与原东家决裂的种种原因。有人认为“业绩不佳”导致万下课,但是李东生对外讲“(TCL电脑的)杨伟强业绩不佳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根据集团的要求改革自己的思路”,所以业绩不好并非导致人才离开的关键原因。有人指出万明坚经常“口出狂言、行为出位,与TCL文化格格不入”等等,似乎也决定了万的叛离。但是万以前的性格不也是如此吗?没有这样的性格,也许根本没有现在的TCL移动业务。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不是问题的根本。那么,一个企业集团的老总,是什么会让他在比较与权衡中,放弃一位功劳显赫的“英雄”呢?

  惟有权益!

  从TCL集团的发展举措与TCL移动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就能够厘清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999年,在集团内部还在看好电脑与网络业务的时候,万明坚对手机业务开始内部独立创业。2003年底,TCL通信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0亿元。有报道称“从2001年开始,万明坚已经全面掌握TCL手机从市场到销售的一切业务,旁人(包括李东生)根本无从插手”。不仅如此,万还希望通过TCL通讯独立上市筹措更多的资金,以支持他进一步扩大手机业务规模。但是李东生站在集团的角度上,要将TCL手机业务装入集团,用以壮大集团的资产。2004年TCL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但最终TCL集团所获的融资,并没有过多投入到手机国内业务上,而是用于购并

阿尔卡特手机业务。

  对于TCL来讲,一边是集团国际化发展,另一边是手机业务发展,TCL肯定会选择前者;对于TCL手机业务的管理来说,一边是需要能按照集团所规定的路线发展的“左膀右臂” 们,另一边是仍然对未来手机业务发展想法颇多的万明坚,TCL手机也会放弃后者。以李东生为代表的TCL集团高层难道没有想过,走掉一个万明坚,相当于培养一个强劲对手的可能性?肯定想过。这是否也暗示了TCL将整个手机业务与集团内其他业务进行比较之后,决定放弃前者的可能性?

  因此,功高震主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发生在“有功可言”之后的一系列的控制权与利益的争斗。这种争斗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有时候它代表的是一种发展思路的差异、小局是否必须要服从大局的考虑。

  之所以“有功”之后会出现东家与“英雄”的决裂,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英雄”自身的原因。在他们把一块业务从无到有、从差到优做起来之后,个人仍然希望业务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 而此时,这块业务做起来之后可能需要公司对它进行重新规划;也有些人会以这些成功作为价码,对企业提出更多的要求,而此时,他忽略了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公司提供的各种平台。另一方面,“东家”的原因。在企业的某块新生业务或者落后业务成长起来之后,他会将业务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的规划之中。因此,他要求对这块业务拥有控制权。只要有争夺,就会有牺牲。在资本与经理人的较量中,后者处于弱势。

  综上所述,“干将”的叛离大体上源于三种原因:其一,为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其二,为了获得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其三,被动离开。如果我们将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起到的作用称为“牵引力”,企业内部因素造成的影响称为“推动力”。那么,对于第一类原因,牵引力起主导作用;第二类原因中,牵引力与推动力同时起作用;对于第三类原因来讲,是推动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干将叛离成为对手,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出现断裂。企业如果想留住你旗下的干将们,首先你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然后要从企业的制度、机制、文化各个方面去维系干将们对企业的依赖关系,并强化这种依赖程度。惟有如此,企业才能网罗天下能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令对手望“人”兴叹。

  *作者系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顾问

  附文:

  干将“出走”的组织因素

  - 文/黄文颖

  干将叛离公司,意味着个人离开原组织的生存环境,而制度、文化、权利是构成组织环境的最基本因素。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三个角度来找原因。

  ● 制度保障与关系依赖

  现代化企业制度强调的是:个人与企业之间是契约关系。公司和个人之间必须签订公平协议,企业能够公平地评价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与价值,并保证个人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和应得的报酬。但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际公司,完善的制度永远是相对的。当然,制度的单薄可以通过个人与领导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补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依赖可以超越制度保障发挥作用。但是如果这种信任关系遭到破坏,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法保证这个人在企业里能够长久发展。

  ● 个人与企业文化的脱离

  文化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会随着组织生命周期的特点发生变化。而不同时期的文化需要组织中的成员顺应并服务于这种文化。如果个人价值取向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那么,肯定会在某个时期,个人与组织的发展观、价值观出现摩擦、不适,甚至矛盾。所谓的“道不同”和“志不同”,本质上就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难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 利益格局的调整

  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一定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权力分布结构。组织结构是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任何一次的变动,意味着在增加某些权力的同时,会削弱某人的权力;有人在争夺权力的同时,有人会被剥夺权力。权力被削弱与被剥夺,本质上意味着被这个组织排除在外,是不受组织欢迎的。

  制度不完善,企业可以不断进行制度建设以弥补漏洞;文化不统一,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融合缩小组织与个人价值观的差距。惟独权利之争,既是企业自身难以摆脱的顽疾,又是公司运营所必需的重要手段。最关键的是如何运用这种内部政治斗争,保证公司整体上处于良性成长,而不是内部人为了权力而混战,结果把核心骨干排挤走,还为自己制造了强劲对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