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自己孵化的对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10:50 《经理人》

  - 文/曾立平

  我估计,有段时间,提到牛根生这个名字,原伊利股份董事长、现已成为阶下囚的郑俊怀恐怕连肠子都快悔青了。极有可能,万家乐的高层面对万和集团总裁卢楚其时,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牛根生,原伊利集团营销副总,因“功高盖主”被郑俊怀扫地出门,于1998年底创办蒙牛乳业。伊利就像一所“黄埔军校”,把牛根生从一个刷奶瓶的小工培养成呼风唤雨的人物,伊利“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被蒙牛当仁不让地“拿来”,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彻底。卢楚其,原万家乐热水器的配件商,当他看准市场空间,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技术,向万家乐推荐遭拒时,立即选择了自己上马,于是,便有了中国热水器市场旷日持久、热热闹闹的“二万”之争。

  伙伴演化成对手

  其实,在企业界,像伊利和万家乐这样,“自己养大的孩子”成为对手,与其抢市场、争技术、论座次的不在少数。

  IT业就是其中的典型。据说在美国的硅谷,每年都有脱离大型软件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在这里组建新的软件公司,继续从事性质相同的软件开发业务。国内软件开发公司,同样为高级开发人员很可能在未来某天脱离企业,迅速成为强大的直接竞争对手而惶恐不安。另外,在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咨询公司,有些员工加盟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解从事咨询活动的一般工作流程;二是为寻找机会获得公司在过去数年、数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庞大数据库,等机会成熟时自行创业。

  除此之外,这种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形成威胁的“内部对手”,还包括在企业做了多年,对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的职业经理人。一旦他们脱离原来的企业投入竞争对手的怀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

  这些“内部对手”了解企业的产品,深谙企业的技术;知道企业的市场,熟悉企业的渠道;熟知企业的战略,掌握企业领导者的脾性,因此,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他们更容易成为企业的市场劲敌。有些“内部对手”,其新创的企业本身就是对原企业的管理流程、制度、产品、技术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克隆,并弥补了“短板”之后建立起来的。

  这样的竞争对手自然让企业的决策者感到担忧,感到恐慌。为此,它就成为企业管理界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也成为以“影响中国管理实践”为己任的《经理人》杂志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探究的是: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的伙伴变成了对手?这些从内部“孵化”出来的对手,他们是怎么出现的;他们的出现,给原来的企业带来过哪些教训;当还是一个幼小和非常弱势的组织时,他们一般会应用什么样的策略,避开市场先行者的锋芒而迅速成长起来;羽翼渐丰时,他们又是如何发力,从市场追随者变为市场挑战者和强有力的竞争者?

  谨惕“内部对手”

  当然,仅仅探究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做这期策划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对国内企业界起警示作用,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是试图为我们的企业界找到应对“内部对手”的解决方案。

  尽管在前面提到,美国硅谷也有对企业心猿意马,时时准备“偷技术”创业的技术高手,但总的来说,国内企业所“孵化”出的“内部对手”,还是要比国外企业多得多。这些“内部对手”一个比较大的共性是:在萌芽状态,往往采用各种办法韬光养晦,从而不为人注意,避免遭到攻击,赢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有成熟经验、技术和市场等等的支撑,接下来,便是迅速的发展,等真正被关注时,他的拳头,也就伸到原企业的下颌了。

  为什么企业会有那么多的“内部对手”茁壮成长?原因可能有很多,譬如没有营造出让员工忠诚的文化,譬如没有从员工个人利益的角度多做考虑,等等。但有两点很重要:

  其一,我们的企业还缺乏防范意识,尽管对这样的情况有所担忧,但并没有相应的利益和制度约束,并没有与员工签订相关的契约。

  其二,相当多的企业和企业家还比较轻敌,比较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辛辛苦苦、费尽心思打下的牢固江山,虽不是铜墙铁壁,但仅凭几个兜里没几两银子的“草莽英雄”怎能撼动?

  万家乐是例证,伊利也是—— 当万和做出一幅管理不善的假象时,被万家乐派去“考察”的人便认为其成不了气候;当蒙牛打出“做内蒙古第二品牌”的旗号,并在

冰淇淋包装上打上“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时,伊利也难免沾沾自喜。试想,如果当初郑俊怀知道蒙牛今天能成这么大的气候,在萌芽状态就将其扼杀,那么,今天中国乳业市场的格局会不会被改写?

  竞争无处不在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内部对手”的产生是市场行为中的必然现象。竞争无处不在,“内部对手”生生不息。许多时候,刻意地被动防范也并非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即便你有很优秀的文化,有很严密的制度,有各种各样的制约手段,对于一个蓄谋已久想创造自己事业和舞台的人,又怎么能制约得了?

  所以,如果“内部对手”真的出现了,企业也没必要沉浸在被“反叛”的阴影里,而应在尽快分析自身问题的基础上,用积极的心态和措施去面对,要从中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迅速整合资源,做出适合新形势的调整。

  许多时候,正是由于竞争,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裂变”之后,反而能变得更加强健,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和孵化竞争对手也有积极的意义,只要你能利用竞争来提升自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