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规模的运营改善活动的一部分,持续改进(CI)的方法能在问题得到清晰界定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高效率、提高流程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键方法,能持续提高质量、成本、交货时间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绩效。
CI是精益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此案例中,几个关键环节值得关注:
实施的收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改进建议”或者“制定预防纠正措施”的工作。但能在进行根源分析之后,制定改进办法并坚决贯彻落实的并不太多,往往落的是一纸空文。在A.O.史密斯,当问题被发现、建议被提出后,会有员工自发组成任务型的团队,切实将改进措施予以落实,从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全员参与的重要性。从纵向来看,A.O.史密斯创新的主体不是那些中高层管理者,变革在这里并不是作为一种指令性的任务被贯彻的。普通员工,生产线上的技师们,他们是变革的主人。当这种变革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时候,公司的管理层会发现推动变革这一工作变得相当容易,员工们更为自发、更主动且热情地参与其中;同时提出的改进建议也更加实际和有效。
从横向来看,参与持续改进的并不只是生产制造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还包括了采购、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的部门。很多其他公司的改进,仅停留在研发设计及生产部门,常常会发生改了生产规格而影响了物流有效载货量,满足了最优生产工艺的产品并不受到市场消费者的追捧,售后服务部门提出的改进要求在工艺上完全无法实现等等问题。
真正好的管理,是无法被其他公司所复制的,因为公司的管理理念已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深植在每一个组织细胞里。所以,最关键的是长期的培育和坚持。很多时候,企业的中高管理层面才是“变革”最直接的冲击者,求新求变不仅仅意味着他们需要不停地改换工作的方式,还意味着企业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第一线的员工,一线员工随时可以因为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一线员工随着CI活动不断提升了自身水平而给中高层管理者造成更多的压力,他们需要更多的思考、更努力的改进才能继续站在目前的职位上。可以说,没有一批不惧怕“挑战”的管理者,一个公司是无法将变革进行到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