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超
上海报道
产业有的时候很像“候鸟”,环境、温度和潮度一旦改变,整体的迁徙似乎无法避免;不同的是,季节可以轮回,产业环境却难以再次逆转。
2004年盛传的上海“IT制造空心论”虽然缺少最终的“结论版本”,但这并不妨碍上海从2000年的“香港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尤其是上海打出“科技兴市”的目标,这个版本似乎更贴近了些。
理特管理顾问公司全球CEO Richard Clarke透过他们的案例,呈现出那则故事的“冰山一角”:政府角色可以先行。
新“候鸟”
《21世纪》:2000年的时候,香港似乎也发生过类似去年上海产业迁移的“候鸟现象”,详细情况如何?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吗?
Richard Clarke: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香港的制造业就开始迁出。最早的时候香港的制造业很厉害,衣服和玩具制造都很厉害,但是那时候它们已经开始往内地迁移了,包括东莞、苏州。制造业慢慢在香港就消失了,这时它就面临很多问题:制造业一走,失业率等问题都冒出来了。
《21世纪》:成本上升肯定会造成类似的问题,香港政府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是否可以培育一些新的能吸纳失业的行业?
Richard Clarke: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分析香港的优劣势,因为有些产业再好,也不一定适合香港的发展。在香港,可以说贸易、投资和物流业(港口中转)是最发达的,服务业和中小型企业在香港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这样的话,行业的需求催生了提高香港的技术能力的需求。
其次,香港的人力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它的理工科学生数量甚至超过了商科和金融,这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结构性因素。
最后,风险投资和研发的资金也很愿意在香港往技术方面投资,它们有资金条件。因此香港应该调整好自己的位置与中国内地连起来,不是与内地竞争,而是要利用内地的高速发展来带动自己。它的环境、税收以及政府的政策是最宽松的,同时还有不错的创业的文化。
它的劣势是它的技术很少在什么领域是领先的,另外它的行业是很分散的,除了金融,没有什么很强大的行业,还有成本太高。
《21世纪》:这样的优劣势适合发展什么?不适合发展什么?香港政府的决策是什么?
Richard Clarke:我必须说明,我们帮助香港政府做的只是关于科技创新的新领域,所以我的答案主要可能围绕这一块。那时候香港政府的一部分计划,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一系列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然后通过这些产业再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继而形成良性循环。但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必须围绕它的优劣势来确定。我们帮助他们(香港政府)确立了一个中期的技术关注点:一个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一个是电子器件,一个是信息技术,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领域,但主要是前面三项,它们各占资源配置的30%。
《21世纪》:为什么最后选择是这三个领域?
Richard Clarke:先说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首先,香港已经在药品和中医上有很强的实力。香港刚好处于中西交界的中间,它能很好地把中医和西医的这些技术连起来;其次,它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数据库,药品验证,整个制药的价值链都有很好的实力;还有一个生物技术,进入成本较低,市场前景特别大。香港有很多国际性的药品研究总部。
电子设备方面,当时香港在轻工业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这块是很强的,主要是设备和研发能力。政府的目标是希望把香港建成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开发中心,区域性的开发中心。同时,由于移动数据、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电子器件的全球性的需求都会很大,每个都是有足够的市场来支持这个技术的。
最后是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从技术来说,它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这项技术是其他很多技术的基础,而且是其他很多行业的基础,必须保持足够的实力,否则你就不行。在全球生物方面的信息技术特别缺,香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虚拟工具可以服务于多个行业,制衣制鞋、游戏都用这种虚拟技术。另外,在寻找适合的领域时,分析这些领域跟香港的战略和市场,还有其他技术的相关性也很重要。
“中间件”
《21世纪》:这一系列的技术和产业方向确定后,香港方面如何具体落实?
Richard Clarke:就这个项目而言,流程是特区政府向下面的某科技署传达方向性的期望,然后该科技署具体细化分析到执行。具体来说,他们是想在科技署下面成立一个专门的公司来负责执行,这个公司的使命是进行中期的研发,一定要研发能向行业转化的技术,加快香港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发展,让这个公司成为香港吸引外部人力资源的核心和香港技术创业者的温床。
除此之外,要促进香港的工业和学校的合作。
《21世纪》:这些方向听起来似乎还是太大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有更具体的执行方案吗?
Richard Clarke:这就牵涉到具体的业务模式了,国外有很多类似机构的业务模式可以借鉴。比如按类别说,有以市场来驱动的发展策略;有平衡的研发组合,长期、中期和短期应用的技术项目应该结合,如果只做应用技术,可能将来会断粮;还有跟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这是帮助初创型企业来做得更好。另外要照顾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往往是最愿意用新技术的。
前面说的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就香港科技署这个公司化的公共机构来说,业务模式可以这样考虑。谁是你的顾客?你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前面这些工作是怎样获得资金支持的?事实上,它(科技署)更类似一个“中间件”,连接着政府的战略和产业的孵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