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培刚牛肚子理论带动中部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17:13  中国企业家网
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资料图)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资料图)

  当那颗星划过天空

  发展经济学开山之人已驾鹤西去。昨日下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微博)在新浪微博发布了张培刚逝世的消息,“刚刚接到噩耗,发展经济学奠基人、我的恩师张培刚教授于武汉辞世……悲痛莫名,提笔不知所云。”

  照片中,这位老爷子一脸慈祥,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位老人,才有如今这发展经济学界的一穹星光。昨夜今晨,不知是否会有一颗流星划过天空。

  ■第一次点亮:

  农业国的出路在工业化

  张培刚是谁?他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这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1945年,张培刚的博士毕业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在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前,威尔士奖为当时业界的最高荣誉。此后在国内很多对张培刚的报道中,把这个奖项称为“小诺贝尔奖”。事实上,这个奖是颁发给哈佛大学最佳毕业论文的,全校只有一两人能获得,为此设立的500美元奖金以当时物价而论,无疑是一笔巨款。

  这部论文好在哪儿?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张培刚对农业国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个崭新而重大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洽的理论。

  张培刚认为,农业国的出路在“工业化”,农业在提供粮食以外,还将为工业提供原料、剩余劳动力和市场,农业还可以通过纳税和出口形成资金积累和外汇储存,对工业资本积累是条重要的途径。这个观点比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所提出的类似理论要早了16年。

  论文中闪烁的智慧星光不止这一点。张培刚对工业化进行了全面而独特的定义,认为工业化不仅包括传统工业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的现代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耶著作中关于“工业化”的观点,才与张培刚40多年前的理论相接近。

  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曾经说:“1946年我考进武汉大学经济系,结识了我人生中第一位重要导师张培刚教授。张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

  ■第二次燃烧:

  “牛肚子理论”带动中部崛起

  20世纪80年代,张培刚教授提出了他著名的“牛肚子理论”。在这篇文章中,他是这样开头的:“有一次放牛时,一头大牯牛不慎陷入泥沼,我们赶忙牵牛鼻子,拉着牛头使劲往上拉,可是牛身却越陷越深。正束手无策时,有人扛来几根粗木杠,垫起牛肚子部位,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将这头大牯牛拉出泥潭。”

  张培刚说,中国这么大,上海和沿海城市就是“牛鼻子”,广大中部地区就是牛肚子,重庆和西部城市是牛尾巴。如果这头牛要飞奔,中国经济要起飞,只拉牛鼻子、只扯牛尾巴,牛肚子还坠在地上,会有用吗?

  “牛肚子理论”就是在沿海开放同时实行中部崛起,带动西部开发,促成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此后,这个理论成为“中部崛起”的理论依据。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轮廓,能清晰地看出“牛肚子理论”的影响——中国的中部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逐步直接与国际市场对接,区域政策逐步转向公平,财政、税收、金融和贸易政策逐步合理,针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在增加,宏观调控开始向中部倾斜。

  学界巨匠钱伟长曾向记者表示:“在研究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同时,既要考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的风云变幻,又要顾及区域的资源、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态势和发挥区位优势,这方面建议看一看《凝眸中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四板块》丛书的《比较卷》。”

  而《凝眸中原》,就是张培刚的学生、博士舒炼继承导师“牛肚子理论”而写的论文。

  ■最后的光:

  85岁的博导,再执牛耳

  昨天(23日),华中科技大学授予张培刚“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成就奖”。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为华中工学院。1981年,华中工学院为张培刚教授专门成立了经济研究所。

  经济学界的人士都深谙,没有张培刚,也许就没有发展经济学。1980年前后,西方经济学开始显现出衰退的端倪,但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没崛起。这时,张培刚再度提出了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给改革开放的理论界点燃起一盏明灯。

  此后,已过耳顺之年的张培刚再次投笔从学,他主编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的专著,实现了研究立场、对象、主题、方法的重大变革,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8年,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系申请了博士点,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张培刚以85岁高龄出任博导,成为了当时全国最高龄的博士生导师。

  张培刚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20多年前,张培刚曾在各种场合倡导建立“新发展经济学”,国际学术界并没有更多的认可。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反思发展理论。首届张培刚奖得主林毅夫被任命为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成为强有力的证明。

  几年前毕业的博士们还记得,老爷子每周要跑到麦当劳(微博)吃一个麦香鱼,这也许是早年留学生涯给他留下的最后一点印记,而在辞世前两年,因为身体原因,这个小爱好也告取消。一副对联,展示老人领悟到的处世哲学。上联是: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下联是:看透,岂可以全看透,要有所作为。

  2006年,张培刚基金会诞生。门生和追随者们为张培刚营造了一个高等级的学术平台。而在他辞世的前不久,还有人在收集资料,希望在他百岁诞辰之日,为他出一本传记。

  “张培刚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人。”厉以宁说。

  ■经济学家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

  大概就在1984年, 我到武汉听说张培刚先生病了住院,就去探望。只见一张单人病床上,堆了两排摞得高高的书,剩下不足一半的面积,很难容一个人安稳躺下。这就是张培刚先生的病床。他太太谭慧老师说,你要是把书拿开,他睡不着觉!一刹那间,我相信世间确有人把学术与生命完全融为一体。

  经济学家张五常:

  如果当年经济学界以张培刚的论文作为经济发展学说的基础,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早就有了长进。于今尘埃落定,我认为还是张大哥胜了。二十年来中国的惊人发展,是成功的农业工业化。大哥的思想早发晚至。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我对中国有一个基本认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思想还是受张培刚先生的影响、启发的。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

  发展经济学提出重视农业问题是60年代以后的事。舒尔茨把农业放到重要的地位,这是舒尔茨的重大贡献。但张老在他的书里早已经提出了这种思想,所以说中国人的思想并不总是在外国人的后面,只是中国人的思想没有被发现,有时还靠洋人来发现。

  经济学家厉以宁:

  他始终把走向市场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1979年至1985年初,张培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这一系列探索,今天看来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原文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