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谊:企业家圈子的故事

  华谊:企业家圈子的故事

  王中军是中国企业家里最懂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人里最懂商业的人

  从一开始,电影对于冯小刚就是一门生意。从一开始,电影对于王中军更是一门生意。而且,以他的人脉资源八面玲珑,中国的企业界和电影界很早就打成一片了,很多企业家的段子在冯小刚的电影里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像《不见不散》里“炸喜马拉雅山”的台词,冯小刚就当面听牟其中讲过这个狂想,当时牟声称要拿两亿美元投资电影。《大腕》里的“搜狗网”、“不求最好但求最贵”,也是他们在饭桌上从张朝阳、汪潮涌等人那儿听来的。2002年,张醒生邀请一帮企业家去考察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项目,回来后王中军就让陆川拍了《可可西里》。《天下无贼》里的淘宝网、《非诚勿扰》里的杭州西溪湿地,则透露了王中军与马云的渊源……

  王中军说他主要跟三个企业家圈子来往密切:亚布力论坛,田溯宁、吴鹰等人的“数字中国”,《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马云与王中军最早就是在这儿结识的)。马云、江南春投资华谊以后,他又跟沈国钧、郭广昌等浙江企业家经常混在一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中军为人很低调,对人很客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汪潮涌说,王中军是中国企业家里最懂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人里最懂商业的人。熊晓鸽记得,华谊耀眼上市后第二天,王中军就在他的办公室,说华谊其实还是很小的公司—2009财年,华谊总收入6亿多元,比前年增长48%,净利润8千多万元,比前年增长23%。“他脑子很清楚,现在好像看他运气不错,他是经过十几年走过来的,真的不容易。”

  1994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和弟弟王中磊一起创办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偶然的机会,他和华亿的董平一起投资了《荆轲刺秦王》、《鬼子来了》和《没完没了》,前两部赔了,第三部他当大股东,“让我占了一个很大的先机,我把冯小刚的价值继续放大了。”

  王中军和冯小刚第一次见面是在冯的工作室里。当时,冯找了几个朋友来开会,商量着到底是拍《月亮背面》的电影版,还是拍《没完没了》或《一声叹息》。大家都没辙,围着桌子开始翻扑克牌算命。

  当时在场的王刚回忆说:“这时候,董平和王中军进来了。你一下子就能看出这两人的不一样。董平刚运动完,穿着宽大的运动服,说,不管你冯小刚上哪一个我都投,我就认准你了。王中军是董平介绍来的,他瘦瘦小小的,人特别礼貌周到,说还是要看了剧本再决定投不投,另外,预算也要重新做。”

  王刚问王中军:你到底想做成什么样的公司?当时王中军说,做出规模和效益,然后等待被收购。十多年过去了,后面这件事没有发生。

  王中军原本是电影的门外汉,但他有很高的商业悟性和野心。很快,华谊以冯氏电影立足以后,他意识到:“影视的投资成本越来越大,再加上周期比较长,如果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资金链,根本就玩不下去。华谊不能是一个人的公司,规模化经营太重要了,这正是我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并购的原因。”

  这是一个严肃、渐进的商业路线图。2000年,华谊和太合合并,双方分别出资1300万元,占50%的股份。不久后华谊就收购了王京花的经纪公司,2003年收购西影发行公司,2004年收购战国音乐,2005年进入电视行业,收购天音传媒,收编了张纪中。没用几年,华谊就基本建立了从导演、演员、制作到发行、影院等完整的产业链。

  很难说王中军没有从企业家朋友那儿得到点拨,他的资本运作手段渐趋成熟: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合作《大腕》、《功夫》、《手机》等5部电影,华谊上了一个台阶。但双方没能参股后,从2004年起,华谊先后进行了三轮融资:2004年底,TOM集团和信中利向华谊投资1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2006年,马云以1200万美元换取TOM手中15%的股份,这是马云以个人名义出资的唯一的投资项目;2007年,江南春、虞锋、鲁伟鼎等向华谊注资2000万美元,认购华谊24.9%的股份。

  截至2009年上市之前,华谊兄弟的电影票房市场占有率为15%,行业排名第二;电视剧制作名列民营机构第二,份额2%;艺人经纪业务业内排名第一。

  这也许是一个令人失落的事实:中国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民营影视公司,竟然是在一帮“天使投资人”的帮助下做起来的。熊晓鸽说,没办法,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太小了,“请记住:任何一个产业只有投资人赚了钱它才能成为一个健康产业。”

  据说,当时阎炎、沈南鹏也跟华谊接触过,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汪潮涌给张朝阳、陈天桥打过电话,陈天桥也很动心。作为国内投资民营影视公司第一个吃螃蟹的,汪潮涌说TOM和信中利对华谊最大的帮助是为它绘制了一张未来的蓝图。“我们这些最初投资IT、互联网的投资人,看好国内影视消费市场。当时华谊、保利华亿的利润并不好,业绩波动性太大,光是几个著名导演不足以支撑公司持续、上规模的发展。在这些民营影视公司中,华谊当时已经有了电影、音乐、艺人经纪的多收入来源,短板是电视和新媒体,我们帮助华谊搭建了影视娱乐公司的基本雏形,这也是后来华谊上市的主要架构。”

  当时最让人佩服的是,TOM的条款非常苛刻(三年红筹上市,签有对赌协议),要求王中军拿别墅等做担保,但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要知道,他的收藏回报可能比主业都要多。”连冯小刚都为他的这种冒险精神吃惊,“我见过中军、董平快没有钱的情况下,他们还能在饭桌上跟人家谈笑风生。他们有这种心理承受力,不着眼于眼前,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但是我确实是可以帮他赚钱。”

  最终,华谊兄弟有了一个全明星阵容的董事会。王中军声称他在董事会上很强势,听了不爽的话还会发脾气,但马云们对他的变化显然是潜移默化的。马云当初入股的时候问王中军,你是想赚钱还是想做事?王答,我想做中国的华纳兄弟。后来马云告诉他:“把个性化的东西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东西个性化,这样企业才能做大。”

  现在,王中军和冯小刚两个人经常互相劝来劝去的。冯小刚叫王中军别那么累,“一年一部片子跟你现在挣钱差不多,犯不着嘛。”王中军叫冯小刚别那么累,“一年拍一部电影就很幸福了,别的乱七八糟别想了。”

  王中军倒是不想那么累。他巴望着每年能多出国玩几次,做公司的影子,关键时刻露面就行了。“可是不行呀,上市就是一条不归路!”他感叹着。创业板上市筹集的12亿元可以满足他的野心了:“冯小刚为人民服务,和我为人民币服务是一回事。不光是拍电影,我希望做一个大的文化概念的产业化,怎么把华谊做得更安全,盈利能力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冯小刚导演怎么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的宗旨。”

  今年6月24日,华谊兄弟宣布以1.485亿元购得北京掌趣科技有限公司22%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涉足手机游戏市场。第二天,我们在王中军的别墅里见到他。他这么谈起自己的上市后规划—

  “明年我的几个主业我已经看清楚了:电视剧行业继续扩大,找到更好的电视剧制片人,从资本层面华谊够了,品牌层面也够了,关键就是人。电影我冷静思考,不可能产量继续扩大,我今年拍8部戏,明年15部戏不可能,我个人觉得华谊电影的成长应该靠单戏能力,原来我们每年过亿的戏只有两三部,未来可能过两亿的戏是两三部,再未来过三亿的戏是两三部。我觉得华谊还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品牌,进行上下产业链整合,我们还要投资电影院、影视基地……”

  对王中军身后这个企业家圈子,冯小刚并不生疏,可是他有“间离感”。“我们国家需要这么一批领头羊,能够率先积累财富,然后和世界接轨,但是同时我们不能被这种东西催眠,否则你就会产生特别大的误会,让你特别伤心。”他曾想拍一部叫《贵族》的电影,讽刺中国那帮先富起来然后在各种聚会上装大尾巴狼的名流名媛,但后来发现王中军说起“贵族”来,似乎是很陶醉于此的,于是冯小刚意识到“这个戏没法拍”。

  冯小刚对商业一直有着这样既迎又拒的矛盾。

  前传:好梦公司

  这家夭折的公司像是中国电影

  市场化的一段史前史

  2004年那次和张国立合作不成后,张国立开玩笑说:“冯小刚被华谊又挖回去了,把我给甩了。”冯小刚则解释说:“国立对经营感兴趣,可我还是只适合做导演。”

  这并不是冯小刚第一次做公司。早在1994年,冯小刚与王朔、彭晓林合资开办“好梦公司”,两年间投拍五部半影视作品,其中《永失我爱》等三部有幸面世,其余全部因“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误导大众审美趣味”而被禁,成为“票房毒药”。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商业上,当时都是冯小刚的彷徨期。

  尽管如此,冯小刚有创业理想。他并不甘心做个打工者,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冯小刚曾经不止一次说要做自己的公司。他认为自己有经营的能力,而且个人品牌又很强大。”王刚说,“他算账很快,谈钱干净利索,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而且那时候有陆国强(冯小刚的御用制片人)帮着他,老陆很谨慎,为人看起来又很大度。”

  王刚还记得,当时冯小刚对王朔和姜文特别敬佩。王朔说《月亮背面》不用改就是个好剧本,冯小刚也就这么告诉王刚,有点言必称王朔的意思。后来《月亮背面》拍完,请姜文来看,姜文说应该在开拍前先让演员体验生活,这意见冯小刚也很服气。至于张艺谋,冯小刚当时“是仰望的”,“《月亮背面》试映请到了张艺谋,把冯小刚高兴坏了。”

  当年“好梦公司”时期的冯小刚是个文艺青年,“爱笑,好激动,有点狂躁,还吃素”,他唱起卡拉OK来很动情,音很准。他的画以风景为主,但是格调很忧郁。他热爱战争片和黑帮片,喜欢既暴力又感伤的《美国往事》。总之,在王刚看来,他是一个骨子里喜欢悲情的艺术亡命徒,一心想要往艺术导演的路上走。

  “冯小刚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充满商业头脑的、一心想着在商业上如何成功的人,中国出现贺岁片实际上是资本的力量。”

  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1993年1月5日,广电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被电影行业称之为“三号文件”改变了四十年来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电影票价要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化发展的分水岭。”高军说,“这之后,才有了每年的进口分账大片,才有了贺岁片,才有了后来的民营电影公司。”

  冯小刚后来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写道:“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奇迹般地堆起票房金山……”1997年12月底,《甲方乙方》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票房3300万,中国第一部本土贺岁喜剧影片的诞生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冯小刚的诞生。

  高军还记得,《甲方乙方》在新影联试映时,工作人员疏忽导致声画不对位,“当时冯小刚马上就哭了,可见那个时候,市场的认可对他来说有多重要。从那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有市场忠诚度的导演了,也奠定了他中国贺岁片导演第一人的地位。”

  《甲方乙方》成功了,冯小刚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他想把“好梦公司”继续做下去。但王朔去了美国,彭晓林退出,“好梦公司”其实就剩他一个光杆司令了。冯小刚邀请王刚来做总经理。王刚拒绝了,他告诉冯小刚:“你不需要自己做公司,全中国老百姓的钱都是你的。”

  遇到王中军,冯最终获得了商业上的救赎。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