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通信史上30年来唯一被中央纪委定性为个人严重违纪的副部级官员,张春江的落马正在演变为一个“电信黑洞”
□ 记者 张娅
1月21日,媒体报道,中移动集团已经宣布了高层分工调整。原党组书记、副总裁张春江所分管的人力资源部由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副总裁黄文林接管,党群工作部由党组成员、副总裁张晓铁接管。此前的2009年12月26日,中央纪委负责人证实,张春江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1月8日,上市公司中国移动(NYSE:CHL,00941.HK)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罢免张春江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之职。
自12月下旬张春江落马的消息传出,除“涉嫌严重经济问题”的表述外,相关部门始终未透露张春江涉案缘由。刚开始有媒体指其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神州泰岳(300002.SZ)获得中移动飞信业务合同有关,但很快各方均认为“神州泰岳肉太小不值得下口”——这家公司固然以飞信为主要业务,据称过去两年间每年从中移动拿走8个亿,但神州泰岳与中移动的合作关系可追溯到1998年,飞信业务也是2007年由神州泰岳创意并提交中移动从而持续合作下去的——彼时张春江还没有调入中移动。
显然,人们不相信这位中国电信行业的风云人物会在一家年盈利不过亿元有余的“小河沟”里翻船。根据上市公司中国移动2008年6月宣布张春江获任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时发布的公告,张月薪10万港元,每年花红18万港元。而据《商务周刊》了解的信息,张春江在担任原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时,甚至主动放弃了价值千万的中国网通(NYSE:CN,00906.HK)股权。
这显然不是一个被金钱晃花了双眼的人。此前张春江还一直被业界评价为“讲政治”的代表。因此,人们等待的也不是行贿受贿这样的“毛毛雨”。
“迅雷”手段
在2003年5月之前,张春江是年轻有为、一帆风顺的政府官员。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初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他先在辽宁省邮电管理局任职,1995年1月来到北京西单的邮电部大院,担任移动通信局局长、电信总局副局长、办公厅主任。2000年,未满42岁的张春江升任负责电信监管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席卷中国,国人或许会谈论孟学农、张文康等人的任免,却少人留意另一则人事变动:国家信产部副部长张春江接替原中国网通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奚国华的职务,奚国华返回信产部重新担任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一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也许就此拉开帷幕。
根据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电信“横拆”方案,原中国电信一分为二,北方10省与小网通和吉通重组为中国网通集团公司。2002年2月,刚刚从上海贝尔董事长升任信产部副部长不足3个月的奚国华因有企业管理经验而出任新网通筹备组组长。同年5月16日,新的网通集团正式挂牌,但由于“三家公司在股权结构、企业文化上均存在极大差异”,整合进程极为缓慢。2003年5月,时年45岁的张春江接过了担纲网通的重任。
吉通是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最早元老之一。1993年,国务院主持会议部署建设“三金工程”(金卡、金关、金桥工程),金桥网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骨干网,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设施。1994年,专门负责金桥网的建设和运营的吉通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但后来吉通一直为资金所困,在发展中远落后于其他运营商。
1999年4月9日,为承担“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铁道部、广电总局、上海市政府四方股东共同投资组建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即小网通)。最初小网通获得的是1.98亿元人民币资产,包括1.2亿元现金和7800万元固定资产。2001年2月,小网通通过海外私募,以香港公司12%股权从新闻集团、高盛等募集资金3.25亿美元。
根据当时公开的数据,2001财年,吉通的收入为5亿元,小网通为9亿元;2002财年,吉通亏损超过7亿元,小网通亏损14.7亿元。可以对比的是,原中国电信北方10省2001财年的收入为600亿元,2002财年利润达到24.3亿元。
履新之后,张春江以“迅雷”之势拉开整合大幕。2003年6月11日,吉通重组进入“实施阶段”,网通集团按实收资本1:1收购吉通4.819亿元的国有股权,吉通公司原班人马就地整编,与网通集团的属地通信公司合并。
对于小网通,张春江采用了相对温和的手段。2003年7月15日,网通集团北方融合重组工作全面实施,以当年12月31日前为过渡期,小网通北方10省分公司从网络、业务、人员、资产各方面整建制融入当地通信公司,过渡期内作为各地通信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管理;2003年11月6日,中国网通集团国际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是一家由网通集团和小网通拥有的国际通信相关资产、网络、业务和人员进行融合组建而成、专注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的公司,原小网通总裁田溯宁担任网通国际总裁;2004年1月8日和15日,网通北方公司和南方公司分别挂牌,后者是在网通集团在南方15省新成立的分公司和小网通南方21省原有分公司基础上组建,总经理一职同样由田溯宁担任。2004年7月,为实现上市,上述三家分公司被注销,其管理和运营职能一并由集团公司收回。
2004年11月16日,中国网通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第二天上午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张春江为网通海外IPO划上了成功的句号。
整合之隙
记者获得的一份《中国网通集团融合重组方案》显示,在2004年注销三家分公司时,原网通北方、网通国际的债权债务统一都由网通集团公司承接,对于南方各通信公司的债权债务,则是通过清算方式,先行由当地的清算组织清算和偿还,不足部分统一由集团公司负责承接。由此可见,原来的吉通和小网通的所有债务都转移给了网通集团,资产则被划拨到网通后来成立的上市公司中。
中国网通上市之时,因为吉通属于被收购,原始股东已经全部退出。而通过上市,新闻集团和高盛通过中国网通基金L.P。将原来持有的小网通香港公司12%股份转为上市公司6.75%的股份,小网通原有的5家中资股东中国科学院、广电局总局信息网络中心、中铁通信中心、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和山东国资委各自持有上市公司0.9%的股权。
事实上,先于中国网通在2000年上市的中国联通(600050.SH,00762.HK),就不得不在上市前清理了股权“中中外”模式。而网通集团在BVI(英属维京群岛)注册成立了中国网通集团(BVI)有限公司,借此持有上市公司70.5%的股权。通过香港IPO市场近5年来都没有出现过“红筹模式”,中国网通的外资股东避免了为上市而遭清退的命运。
对于给小网通的优待,当时做出的解释是,小网通的国际业务属于优质资产,极大增加了其在整合时的议价能力。但后来的财务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2002年11月18日,小网通香港公司联手新桥资本及软银亚洲基金,以8000万美元收购亚洲环球电讯账面价值约19亿美元的泛亚洲网络资产。2003年,上述三家公司在亚洲环球电讯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亚洲网通公司,其中小网通控股51%。2003年11月,网通国际成立。当年12月,网通集团又以6100万美元现金从软银和新桥手中收购了亚洲网通剩下的49%股权。由此,网通国际和亚洲网通成为网通负责国际业务的两大基石。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国网通的资产为“6+2+2”,即北方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六省市和南方的上海、广东两省市的电信资产,以及原网通国际和亚洲网通。这些被看作是网通电信资产中最精良的部分。按照当时的整合思路,南方两地资产、网通国际和亚洲网通的主导者应属小网通。
但有数据显示,在网通国际成立之前,小网通的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20%—30%,利润贡献率却只有3%-4%。时任网通国际总经理赵安建曾经对媒体承认,网通集团向其注入了包括国际接口局、卫星及海外业务等资产,使得公司营业额可望由2003年的11亿元上升至2004年的20亿元。这个数字仅占2004年网通集团800亿收入的2.5%。而由于海缆市场的低迷,外界一直对亚洲网通的经营情况持怀疑态度。在招股说明书上,中国网通也未详尽解释亚洲网通的经营情况。有媒体报道称,亚洲网通此时尚未实现盈利。2005年年报显示,在中国网通全年872.32亿元的收入中,以亚洲网通为代表的国际业务收入只占3.9%,实际亏损0.59亿元。
2005年4月,中国网通以79亿元港币的价格,购入电讯盈科(00008.HK)20%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此后,坊间传言双方的合作代价是“撤销网通国际”,并与电讯盈科的国际业务重组。2005年7月20日,网通集团正式启动撤销网通国际的计划。根据“属地化”的原则,从当年8月1日起,网通国际的上海、广东分支机构及人员整建制划入当地省(市)分公司;海外POP点及香港业务部人员划入亚洲网通管理。
但到了2006年6月,中国网通宣布以1.69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亚洲网通全部股份出售给国际投资管理公司Ashmore和Spinaker组成的投资集团。同时,网通集团也宣布以约2.33亿美元的价格,将亚洲网通下属海底光缆公司东亚网通100%的股权出售给上述两位投资者。这两笔交易的总售价合计为4.02亿美元。业内认为,亚洲网通的出售,标志着田溯宁曾着力打造的网通海外业务已被网通集团彻底整合。
资产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网通整合小网通之时,小网通手中还握着一张业内公认的王牌,即宽带业务。但比国际业务经营要好的网通宽带公司并没有进入到网通上市体系中。
资料显示,2001年9月,小网通以3000万元现金及7亿元资产注册成立网通宽带公司。同年12月,网通宽带又以18%的股份向联想、宝钢、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上海信投以及上海联合投资公司募集5.2亿元。此后,网通宽带在杭州、宁波、扬州、青岛、温州、重庆等地成立了约10家具有本地宽带城域网的宽带全业务合资公司。
当时的媒体报道称,2002年网通宽带即走向“大规模盈利”。该财年小网通的利息、税务、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为6371万元,总销售收入为29.4亿元人民币,而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中即显示,当年网通宽带共实现EBITDA 6700万元,显然小网通的业绩很大程度上要靠网通宽带的支撑。原本作为运营主体的小网通旗下公司当年仅带来EBITDA 400万元,从而直接拖累整个小网通税后利润为负。
随后的两年,又是中国宽带的大发展时期。根据IDC的报告,2004年中国宽带用户数为2400万,2005年为3700万,增长速度高达52%。
蹊跷的是,尽管如此赚钱而且前景大好,2006年3月2日,网通集团还是以3.1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网通宽带的50%股份出售给电讯盈科间接全资附属公司PCCW IMS China。2007年1月11日,该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2008年8月,一家名叫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的公司与电讯盈科共同出资,完成对网通宽带的战略重组。
网通与电讯盈科的协议显示,电讯盈科入主网通宽带之前,网通集团先要从其他小股东手中收购其余18.4%的股份。根据之前网通与小股东的约定,相关股份是以“每年8%的投资回报率”收购。以单利计,网通总支付价格应为6.864亿元,以复利计算为7.07亿元。
对此,记者查阅到的当时文献相关解释是,3.18亿元的出售价格已考虑网通宽带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资产净值(约人民币6.10亿元)以及中国宽带服务市场的潜力。那么细核网通宽带的资产就会发现:2001年9月成立时的资产总额为7.3亿元;当年12月以18%的股份募集5.2亿元,该次增资扩股的资产溢价接近3倍;之后就是“大规模盈利”和宽带市场大发展,但2006年的出售价格相比净资产也仅溢价4.3%。
这份协议还显示,网通宽带余下的50%股份由双方都能接纳的独立第三方买下,“网通宽带向独立第三方收取应收款项人民币1.9亿元”——比电讯盈科的同比例收购价格还低40%。
由此可以计算出,即使不算2001年对网通宽带的原始投资,仅为了将这头在宽带市场快速成长的背景下大有发展前途的“现金牛”,100%、全部、彻底的“处理”给电讯盈科和某个“双方都能接纳的独立第三方”,网通就先拿出7亿元左右的真金白银从小股东手中赎身,然后只卖出了总共5.08亿元的“跳楼处理价”。这次出售,使网通集团从100%控股网通宽带变为间接持有其10%股份。
这个“双方都能接纳的独立第三方”在两年多后浮出水面,即2006年5月17日田溯宁辞去中国网通CEO职务后成立的新公司中国宽带产业基金。田溯宁目前还是网通宽带的法人。
对于2006年为什么要“贱价出售”网通宽带,记者目前能获得唯一解释是,因为网通宽带成立时与小网通签订有同业禁止合同。
相关资料显示,网通宽带目前是中国唯一由外资持股的全国性因特网接入服务与信息服务提供商。此后的两年间,网通宽带通过并购,市场覆盖到几十个城市,其业务范围也扩大到互联网视频的出版、分销以及相应的本土服务上。
事实上,不管是国际业务还是宽带业务,早在2005年就和奥运战略一起位列中国网通最重要的三大战略。2004年8月网通宽带从网通体系中剥离出去后不久,网通又在2005年4月启动了“CNC MAX——宽带我世界”宽带业务品牌,这也是网通集团重组融合之后的第一个业务品牌。2006年5月,网通正式成立了专营宽带内容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宽带在线有限公司,同时开通中国首家全视频门户网站。2006年7月,接替田溯宁担任上市公司中国网通CEO的网通集团总裁左迅生在接受《中国电信业》采访时,重申了中国网通向“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目标,并指出三大战略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宽带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是三大战略的基础和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网通南方的上海、广东业务也曾经被寄予厚望。但上市之后,上海网通和广东网通两地的投资额远高于营业收入,被认为直接影响了中国网通的业绩表现。2007年,为了不拖累上市公司的业绩,“活雷锋”网通集团花35亿元人民币从中国网通买走了广东和上海的电信资产、债务和业务。
2008年1月21日,中国网通公告显示,中科院、铁道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联合投资公司将所持股份出售给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 ,涉资约3.09亿欧元。由此,原小网通四大创始股东退出中国网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