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静:金融信息化连着我的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1:46  《当代金融家》

  文/本刊记者何谐

  金融──国家经济的血液。信息化的巨浪带给我国金融领域的巨变,可谓无处不惊人:全国异地汇款即时到,银行卡每天24小时提供金融服务,足不出户理财、炒股、保险……目前,我国所有的银行、证券、保险都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计算机联网处理;建成了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银行建成了数据集中处理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亲眼见证和参与了中国人追求金融信息化世纪梦想的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激情洋溢地说:中国金融信息化连着我的梦。

  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场白

  和记者简单寒暄后,陈静说,我先讲个小故事,帮助你直观地认识什么是金融信息化。在1994年初的时候,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的领导告诉我,现金的发行和统计非常重要,是日报制,每天上午要报中央,中央领导包括邓小平同志都要看。当时是通过发传真和电传将数据上报并进行统计。为此,货币发行部门的同志都忙得下不了班,特别希望建立现代化的货币发行信息系统。如今,这一系统已经建立并得到了完善,彻底取代了传真、电报等落后的数据征集和统计手段。现在是用现代化的IT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逐级自动统计、自动汇总、全国从县到市到省汇总以后到北京,每天统计的数据准确、及时、安全,货币发行部门的同志终于可以按时下班了。这便是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效率变化。

  30年,中国金融信息化两条主线

  中国金融信息化,是一项艰巨和纷繁浩瀚的工程,也是一场乘载着中国金融科技水平整体向上"位移"的世纪之战。其场面之宏伟,影响之深远,用什么语言来表述都是不足的。那么,如何沿着时间的轨迹看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脉络,或者金融信息化从起点目前攀升的高度?

  陈静告诉记者,30年,中国金融信息化可以从两条主线来认识。一条是由四个发展阶段连成的主线。第一阶段,大约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大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实现了银行全国范围的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第四阶段,从

  2000年开始,各行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以及各种中间服务产品等。

  第二条是由重大成果连成的主线。在我国金融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它们是一个个璀璨夺目的成果,并成为金融信息化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基石。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业实现了电子化,业务处理从手工全面迈向自动化,在金融信息化上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21世纪初,银行业逐步完善集约化管理,实现数据大集中,建成新一代的核心业务系统,大大加快了金融创新,显著提高了服务水平。如工商银行,其计算机服务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每天能处理一亿笔以上的交易;其账户数达到3亿户,也是全世界最多的。金融信息化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工商银行实现了1000种以上的中间服务产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