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法学家:因跳槽而独立(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23:10 财富时报

  这个帖子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各高校论坛被迅速转载,众多学生为自己热爱的老师离开母校而伤心,也有人在期待自己的学校有“炸弹”空降。

  “我平时就很关注这些消息。”“韦小宝”说,高校的人事工作不同于别的行业,对教授、对学校都是个敏感的事情,人没有正式到之前,就还会有变数。

  “韦小宝”觉得,去年以来的大变动反映出法学界比较浮躁。据法学界人说,教授跳槽,对个人而言无外乎升迁不利、遭受排挤、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等原因,从学校而言,则有学术空间等制度原因。

  但这些都是长期的顽疾,诚如当年北大老师挽留贺卫方的公开信中所说,北大固然有弊,但同等制度之下,清华又能如何?“先生今日所感于北大者,或许就是明日所憾于清华者。”去年以来产生大变局的最大原因,在于几所理工高校在获得巨额资金后力求在法学上有所建树。

  去年4月,光华教育基金会向浙江大学捐资1亿元用于建设一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法学院”。1亿元怎么花呢?据悉,5000万用于大楼、装修等硬件建设,5000万则用于人才引进等软件建设。

  人们还处在浙大1亿元的震惊与羡慕中时,去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又获得廖凯原基金会捐赠的3000万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将在今后10年内分别用于交大法学楼建造及其设施的配备,法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基金、奖学奖教金和学术基金等。

  北航也获得上千万的拨款,用于法学院的建设。

  “大楼好建,书好买。新建立的法学院,10多个比较有名的教授就可以培养学生了。”江平认为,文科院系不需要实验室,有了钱引进教授,很容易就会发展起来。尤其在清华法学院经过短短几年迅速发展起来后,理工类院校建设法学院的决心得到鼓励。

  “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动是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以前在法学界不流动,是因为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而今后,这两方面肯定都要流动起来。”上海交大法学院副院长叶必丰说。

  上海交大法学院的目标也是要建国际化的一流法学院,叶必丰强调的是跟上海地位相符合的国际化,面向大都市培养人才,承担社会、历史的责任。

  叶必丰是从武汉大学去上海交大的,而院长郑成良是原国家法官学院院长,同时也是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以这两位院长的来头,上海交大法学院似乎前途光明。

  随着知名教授的迁移,法学势力版图发生变换,按照“韦小宝”的说法,在京城,北大、人大、中国政法仍然领头,清华迅速崛起,北师大奋力追赶,而北航已显山露水。而在南方,复旦的实力得到加强,上海交大和浙大因为巨额资金的投入也会立竿见影,与华东政法一起构成法学界的华东军团。而像西南政法、武大等学校,当当“黄埔军校”也不错。

  “学校的影响力还是在于经济实力,能吸引到更好的人。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好的人才会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像北京高校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而像西南政法、西北政法等偏远地区的学校人才流失严重,我在担忧。”江平说。

  重塑传统

  有法学界学者认为,北大、中国政法等学校引进教授是正常的事,因为来这两所学校是属于“鲤鱼跳龙门”。但赵秉志从人大去北师大,算是开了一个“人往低处走”的先例,此后龙卫球去北航、贺卫方去浙大都属于这种情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