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立群:在国际金融舞台长袖善舞的中国高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 11:29 新浪财经
编者按:由中国经济管理类权威刊物《管理世界》杂志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历时一年筹备,遍访全球著名华人金融领袖编撰推出的大型纪实文献——《华人金融家——80位华人金融领袖访谈录》已于2008年1月正式出版,并于近日在北京举行了首发仪式。 《华人金融家》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以国际大16开精装出版,共808页,160万字。是全球首部由中国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起编撰,以全球华人金融业及从业者为着眼点,广泛赢得全球性华人金融大家互动参与,并在内容上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精品力作。全书一共在全世界选择报道了80位具有突出成就和影响力的杰出华人金融领袖,其访问报道对象既包括有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等华人金融高官以及中国金融学奠基人黄达、《金融经济学基础》作者黄奇辅等华人金融学家;也包括有原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菲律宾首都银行董事长郑少坚、台湾国泰金控董事长蔡宏图等华人金融巨头;同时还包括有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等中国多家大型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贝尔斯登副董事长唐伟、汇丰亚太区主席郑海泉等多家大型外资金融机构的华人高官。这些要么在金融政策制定与金融秩序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么在金融学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要么在金融业界拥有巨大实力和话语权的领袖人物,不但通过该书分享了自身的成就历程、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而且还通过访谈一一表达了各自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前瞻观点以及趋势分析。 新浪财经频道现正陆续刊发《华人金融家》文献入编人物报道,今日推出原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金立群先生专稿,敬请关注: 如果你到图书馆去查找金立群出版的书籍,可能会感到非常迷惑,不知他究竟是研究什么的,也不知这些是否出自同一个金立群。 在国际金融舞台长袖善舞的中国高官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金立群 华商韬略编辑委员会/文 他被同业人士称为学者型的高官,是文人雅士,但他又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而不只是一介书生;他永远在向历史学习,却从不停止往前看;他是金融界的一位实践者,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以其广博的知识作为坚实的铺垫。 为国争光 荣登亚行副行长宝座 金立群成为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称:亚行)首任中国籍副行长,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像亚行这样一个国际多边金融组织,人才济济,自不待言。要当上四位副行长之一,更不容易。亚行的传统是,作为并列第一大股东的日本和美国,一个永远当行长,一个永远占据一个副行长的职位,而欧洲诸国则共推一位副行长。这样,亚洲地区除日本之外的其他成员只有两个副行长的位置,要在这两个里面争得一席之地,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中国在过去20年中一直为此努力但却未果。究其原因,除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可将中国籍候选人拒之门外。而中国政府推举金立群去竞争这一位置的时候,亚行可以排斥他的理由都不复存在:他有在世界银行这一国际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也有在中国政府担任金融要职的经验和领导能力;同时,还在国外大学读过经济学,而且还著作甚丰,并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写得一手漂亮的英语好文章……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可以拒绝他。 但金立群认为,他到亚行当副行长是水到渠成,运来难挡,这是国运,不是个人的运道,没有祖国,无以有我。 2003年,亚行的韩国籍副行长任期届满后,亚行继续按过去的规则招聘接任副行长,53岁的金立群在激烈竞争中以绝对优势胜出,成为亚行自1965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籍亚行副行长。 1983年,在中国财政部工作的金立群随当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田一农一起到菲律宾参加第11届亚太地区审计会议,并因此和亚行有了首次接触,这也是中国和亚行首次接触。当时,他们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和亚行的关键人物商讨关于中国加入该机构的问题。 此后,中国加入亚行的事宜交由中国人民银行接手,金立群也因此再无与亚行有更多的联系,一直到1998年机构改革时人民银行将此项业务转交给财政部。但因有了这首次接触,他与亚行之间就多了一些“因缘际会”的成分,20年前,他与亚行初次接触,20年后,成为了首位中国籍亚行副行长。 金立群到亚行任职之前,有在中国财政部工作23年的实际经验,其中包括在世界银行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6年的经历。作为主管世行和亚行在中国贷款业务的财政部副部长,他担任世行和亚行的副理事,因此,几年来和亚行高层有比较密切的来往。但要进入亚行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业务,从重点关注中国的发展到面对众多国家,这依然是一个重大转型,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他有决心圆满地完成使命。“亚行的工作就是我所有的工作,除此之外,我别无任何个人的事务。”在首次媒体见面会上,金立群这样表明了自己将全力以赴的心迹。之后,他即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崭新人生,代表中国和中国人满怀自信地走进了这个国际金融大舞台。 金立群于2003年8月1日正式在亚行上任,职务分工是担任主管贷款业务的副行长。亚行的贷款业务由两位副行长分管,他负责南亚和湄公河,同时主管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私营部门贷款。美国籍副行长分管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局。2006年地区业务局重新组合之后,他分管南亚局,中西亚局和私营部门业务局。四年多来,在他的领导下,贷款业务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对私营部门的贷款量从原来不到3亿的规模,一路飚升,达到近20亿的规模,且资产质量大大提高。 作为高管人员的副行长,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管人,这是金立群要面对的第一大挑战。虽然他之前就已官至财政部副部长,而且也在世界银行的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过,但那都是中国人管中国人,是自己人管自己人,而在亚行,他要管的大部分都是“洋人”。尽管亚行里很多职员已久闻金立群大名,甚至有人如此评价 :“人未到马尼拉,名声已振亚行”,但要使学历高、专业能力强的国际职员把这位来自中国的副部长,中国籍副行长放在眼里,并真正做到心服口服,没有实际能力是不可能的。 金立群一上任就以勤奋、认真、果断、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了他的名声。对于管人,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建立起与下属之间的互相信赖关系,中、西概莫能外,为此,他总是尽最大努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亚行有一半以上的专业人员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金立群却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一向都不在意,这可能跟他熟谙这两种文化有关,“反正他们都是人”这是他最简单的答案。他在亚行的办公室里放两套书,集中了中西方文明和智慧,一套是有毛泽东批注的《通鉴纪事本末》线装影印本,另一套是《大英百科全书》,当然是英文原版,他风趣地说,有了这两套书,治亚行恐怕足够了。 大凡新官上任,下属心里都会忐忑不安,不知这位领导秉性如何?将来能否共事?所以安定人心,十分重要。一见面,金立群首先对手下各位局长表示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放手去干,不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暖洋洋。他主张抓大放小,不过多地干预细枝末节,但从不放过关键问题,文件细细读,表格行行看,错漏一一挑出来,然后和言悦色地请工作人员拿回去修改。他这种处事的方式,使手下人对他敬而不惧,心悦诚服办事,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马虎。 除了处理与亚行工作人员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处理与亚行成员的关系。亚行借款成员都面临着各种挑战。亚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让他们真正接受亚行的政策建议,搞好项目的执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金立群对待发展抱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调。他认为,发展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决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所有答案,建立良好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是保证资金有效使用的前提。但是,做到这一点,要讲究艺术和技巧。对于亚行来说,为发展中成员国家设计和执行开发投资项目就技术而言并非难题,关键是如何在宏观上保持这些项目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它们相得益彰。金立群在亚行工作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处理所谓“良政”(governance) 和反腐败。 腐败问题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发达国家对每一笔贷款,总要强调亚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共资金落入私人腰包,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关键是如何和借款国家合作,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粗暴干涉主权国内政。金立群访问有关借款国家,拜会领导人时,总能平心静气和总统或总理商讨反腐败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提出的措施,总能得到对方的理解。 他认为,采取极端的手段,比如切断资金来源作为对所谓腐败问题严重国家的惩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提高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力度,更要帮助这些国家提高机构能力,打破“贫穷——弊政——贫穷”的恶性循环。为此,他和有关国家的高层领导进行坦诚的对话,并促使地区局积极提供技术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的政府提高管理能力,控制腐败的滋生。同时,他指示工作人员对这些国家的贷款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金立群还坚持不懈地向这些国家介绍中国的发展经验。他说,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负责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西亚贷款业务的工作中,他以向这些国家的政府官员介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己任,乐此不疲,既宣传介绍了中国,又使当地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打铁还需自己硬,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些国家的“良政”改革,金立群从进入亚行开始,即积极主张亚行本身要实行全面的改革,以求更好地为成员国提供服务,并树立亚行高效、负责的形象。他表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亚行只有自己带头改革,才能有理由说服其成员国去进行改革。同时,亚行自身的改革成功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效,因此,改革这一目标决不能动摇。为此,他上任后鼓励工作人员认真听取借款国的意见,适当缩短某些项目的循环周期,设置合理的产品以适应借款国的需求,减少过于苛刻的条件,以使借款国更好地得到亚行的帮助等等,进而提升了很多开发项目的效果。 亚行的使命是要减轻贫困,促进发展。金立群认为就事论事谈减轻贫困,不能够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金融机构不是慈善机构,应着力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从根本上增加国力,提供就业机会。他说:“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并辅之以良好的社会发展政策,才能从根本上减轻贫困。而减轻贫困,目标要远,路子要宽,不能就事论事,舍本逐末。济困扶危,可解一时之难,但从根本上减轻贫穷的关键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使落后地区融入区域经济。大多数亚太地区的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规模都比较小,难于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当今世界,即便是大的经济体,比如,中国和印度,都必须融合到全球化的经济体当中来维持和提高他们各自的竞争力”。 如何协助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融入区域经济呢?金立群是两手抓,两手都硬。 一是促进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能源、交通、通讯、供水部门等都存在着根本制约,不解决这些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想解决贫困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金立群到亚行之后,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老挝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是亚行和世行等合作的大型项目,建成之后可给该国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使他们停止砍伐,保护森林和水资源不被破坏。为此,他深入项目基地,在深山老林里转了3天,和当地农民交谈,在工地附近的客栈下榻,他戏称这些客栈为“万星级旅馆”,因为可以透过门窗看到天上无数星星。 二是开放促进这些国家开放。针对因缺乏资金而无法落实开发计划的现象,金立群多次指出和呼吁,资金来自于改革,经济活力来自于开放。比如,他一直积极支持和提倡中国边陲省份和自治区参与到区域合作中去。2003年9月,金立群在大理参加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十二届部长会议时指出,云南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又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成员,应抓住机遇,通过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开发而走向世界。同时,他也推动亚行对有关贷款作了很多规划,比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的开发等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后,他又协调各方,使广西顺利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机制。 金立群认为,在多边国际组织工作,所作所为都被国际社会所瞩目,因此要更加不戴有色眼镜,更要一碗水端平。他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在亚行工作的每个细节中,他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强调要认真听取发展中国家的意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他深知,加强沟通对于亚行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至关重要。为此,在亚行的头3年中,他访问了南亚和中亚诸国,拜会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向他们介绍亚行的改革方案和进一步改进贷款工作的举措,还借机推进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005年,南亚地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海啸和地震灾害。灾难发生之后,金立群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实施救灾项目,并亲临灾区慰问和考察。在阿富汗、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国家的战后重建工作中,他也是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第一线去了解情况,督察重建项目的实施。 走访了南亚、中亚以及西亚等地区后,他感慨地说:“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去帮助那些无助的民众。”面对阿富汗人民充满期待的目光,金立群仔细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战后学校修复工作计划后,强调一定要做好战后人民的安置工作。在阿富汗南部,当他看着阳光照耀下刚铺好的新公路时,感觉颇为欣慰,鼓励当地居民,一定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亚行会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们。 事实上,他的这种努力,不但增进了人们对亚行的认识,也增进了人们对中国的友好。当他关心当地贫困人民的疾苦时,让大家体会到的,不只是亚行一位副行长的关怀,也是一位中国人对他们的赤诚之心。他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好评。 中国人,中国问题,这也是金立群在亚行不可回避的事。比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持久性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他经常会利用出席国际会议的发言机会,进行澄清或阐述。 金立群应邀出席许多国际会议,并作主旨演讲,或作为专家(Panelist)对某些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他在很多问题上发表了重要的见解。他认为,汇率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货币贬值或升值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体与其贸易伙伴相对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币汇率变成了一个和某些国家的双边政治问题。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竞争力的提高,其货币升值是很正常的。相反,其货币不断贬值肯定不是好兆头。 他建议中国的广大企业逐步适应新一轮的竞争。他说,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低水平投资、低技术劳力和低技术含量的产业来维持出口和经济的增长。“亚洲和其他地区低收入国家的廉价劳力将会很快占据上风,许多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将会向这些地方转移。”对亚洲国家产业经济有深入了解的金立群特别提醒:“如果国内企业不是向高附加值产业进军,而是停留在低水平上压价竞争,以保持国际市场的份额,无疑是饮鸩止渴。未雨绸缪,方为良策。” 夯实基础,成为杰出外向型金融高官 金立群始终认为,在中国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为他今天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立群取得在亚行的地位和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中国财政部20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从科长到处长、司长、部长助理直至副部长,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丰富自己,积累经验,提高水平,而且得到历任财政部部长给予他的机会、信任、指导和帮助。至今回顾在财政部的20多年,他还感慨地说:“没有这些老领导的栽培和关怀,自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 1980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的金立群,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财政部,因而进入到财政金融领域,而且第一份工作就与“外事”有关。一到财政部报到,他就被派到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世界银行总部,进入其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国际金融事务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来到美国,这对一个脱胎于中国计划经济和传统教育制度的研究生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冲击。中国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使他一头扎进了工作和学习中。“从1980年到1982年,头两年是当学徒,当时中国处在从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期,尽管当时国内还不直接提倡搞市场经济。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学习,需要去学习,所以,来不及多想其他东西,只想搞好工作和学习。”他回忆说。 在世行,金立群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经济理论,汲取世界各国的金融理论知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从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研究生,逐步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金融经验的年轻财经干部。 1983年,金立群奉调回国,进入财政部外事财务司负责世界银行贷款工作,担任财政部外事财务司副处长。当时,中国已开始大规模利用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银行的贷款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这些资金,除了支持农业、教育、卫生事业之外,还大量用于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公路、铁路、港口、发电和输变电、到水利设施等等,涉及的区域和部门十分广泛。金立群负责了很多项目的准备和谈判工作,这也加深了他对中国经济和各地情况的了解。 1988年,金立群被任命为财政部外事财务司副司长,并立即被派到华盛顿担任世界银行中国副执行董事。1993年初回国后,担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司长。这一时期,金立群的国际金融经验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这让他成为“国际金融”的行家,也让他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运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 金立群说:“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了切身了解,再纵观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态势和挑战,就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政府行使股东职权”。因为有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切身了解,金立群在世界银行的每一次董事会及其相关的委员会的会议上,他都能针对其贷款政策、方向、条件、贷款业务的管理、内部审计、监督等提出很多极具建设性意见,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被采纳施行。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