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新:用外援提升国际竞争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10:17 京华时报
用外援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报记者 段志敏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李立新的“好汉”岁月中,却得到了四个美国人的帮助。这四个美国人,让利时进入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等大型超市,影响着欧美人的日常生活。 少小创业 李立新起家和中国很多富豪特征相似:少小创业。 1986年,李立新19岁,高中毕业后到鄞县卖面桥文化用品厂任供销员。1990年,李立新做到销售经理,年薪1万元。按浙江省统计局数字,浙江省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2元,2001年为10465元。 但李立新任职的那家企业,年销售额达到400万元,按行业利润毛利就有200万元。1万元∶200万元,普通人看到收入的悬殊,而李立新看到创业空间。“那时候想法很单纯,如果自己做企业,也许一年只能做100万元,但自己也能有二三十万元利润。”李立新回忆创业初衷。 1992年,李立新怀揣6年积蓄下海,做的还是文化用品。6年市场经验很快得到丰厚回报,他在第二年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元。 义字当先 中国传统观念中,商人往往名声不佳:见利忘义成为这个群体的历史铭印,而李立新与第一个美国人柯尔的交往,却改写了历史铭印。 故事追溯到14年前,那时李立新还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亚洲老大。他只身参加1994年广交会只因看好外贸市场。广交会上,专门开拓中南美市场的柯尔注意到李立新的塑料相框,他在摊位前伫足良久。 李立新当即用他的“高中级宁波英语”,与柯尔洽谈。他最终用诚意和中国制造天下无敌的价格优势,赢得柯尔6货柜塑料相框大单,价值150万元。3个月没日没夜地生产后,货物按期发往美国,美元也如期到账。李立新心情大好:与国际接轨其乐无穷。 但柯尔一单生意后,却再没给李立新下文。几个月后李立新拨通越洋电话才知道,倒霉的柯尔遭遇墨西哥金融风暴,塑料制品价格大幅下跌20%,柯尔无法在墨西哥市场按原价销售。 商人李立新当即做出一个“江湖义气”的决定:再免费发给柯尔一货柜相框,以弥补他的损失。一货柜相框价值25万元,相当于利时3个月利润。李立新的义举顿时让柯尔热泪盈眶,决定一辈子好好交这个朋友。 之后,李立新经常收到柯尔寄来最新的家庭和办公用塑料产品样品。李立新照猫画虎生产销给柯尔。之后8年合作,柯尔给利时带来高达8000万元订单。 “柯尔是第一个改写利时的美国人。从此利时从单一生产工艺相框向生产日用塑料制品转变,销售也从内销转向外销。”多年以后李立新回忆:“柯尔使利时迅速壮大,到1994年底,利时的工人从20人增加到100人,拥有37台注塑机,这一年还取得自营进出口权。” 八顾茅庐 第二个美国人Rick steinberg是犹太人,他帮助李立新进入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最梦幻的市场。而此前,李立新曾“八顾茅庐”。 1996年起,柯尔的美元已不能满足利时发展,李立新开始直接遥望美国市场。靠美元壮大的李立新决定登陆北美大陆考察。凭借宁波人的灵敏嗅觉,他很快找到美国日用塑料制品江湖的老大———一家名为ALCO的进口商。 ALCO的老板Rick steinberg刚开始断然拒绝李立新:要么不接电话,要么电话接通一口回绝见面。李立新干脆飞到ALCO的所在地,上门围追堵截。但犹太人的太极打得也很好,李立新登门7次竟无缘一面。 李立新没有放弃,终于在第八天见到了Rick steinberg。当时,Rick steinberg拿出一大堆样品,问李立新能不能做。李立新一边回答OK,一边用计算器打出报价。为撬开美国市场大门,李立新不惜以成本价作为销售价,并因此得到Rick steinberg首笔50万美元订单。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李立新赔钱与ALCO公司完成首次合作,使得利时的产品进入沃尔玛等美国主流超市。在日后的交易中,李立新逐步提高价格,最终获得合理利润率。与ALCO的合作也不断加大,来自ALCO的订单一度占到利时30%-50%的份额。 “他不仅帮助利时进入美国市场,其一贯坚持的高档路线,也迫使利时产品质量和管理全面提升。”在李立新看来,Rick steinberg是第二个改写利时的美国人。 高薪挖角 第三个美国人马文,让李立新付出高昂代价! 依赖ALCO,利时年销售额迅速达到数千万美元级。但风险也水涨船高:最高峰时,ALCO订单占利时50%的产量。 机遇素来青睐有备之人。很快李立新获悉: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亚洲最大塑料制品企业军心动荡,美国籍总裁马文做得不开心。马文掌控该公司美国每年1.5亿美元销售,手里握有多条大连锁店渠道,这正是李立新急缺的。 2000年元旦,李立新致电马文,开门见山说明来意。但马文声称合约在身,必须要等合约正式到期才能答复。 恰值当时美国芝加哥举办塑胶日用品展览,马文和李立新都要参加展会。李立新二约马文,两人在芝加哥一家酒店秘密会晤。李立新答应了马文所有条件,这些昂贵代价,相当于当时利时三分之一年利润,但李立新仍然大手开出支票。 “马文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业内都知其人;他坐镇公司,利时名气大升,而且产品品质值得信任。”李立新说。2000年4月,马文走马上任利时总裁。美国职业经理人很快向中国老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迅速组建利时海外销售网络。2002年,利时销售突破8亿元,2004年突破15亿元。 2002年底,马文主动要求续约,将任职期限从3年延长至8年。 至此,利时成为国内行业江湖老大,完成从销售国际化到管理国际化的华丽转身。 师夷长技 第四个美国人叫乔尼,他使利时的研发技术于行业无敌。 2002年,李立新在深圳沃尔玛巧遇马文的旧同事。一直苦于没有研发团队的李立新打听到,一支供职于香港某公司的乔尼团队可能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经马文确认,李立新决定将整个乔尼团队都招聘来。为此,他数次专程前往香港,以攻心策略打动这些技术骨干,终于花了3个月攻下这座技术“堡垒”。2002年底,在塑料制品行业有25年深厚经验的美国人乔尼带领他的香港团队共10人投奔利时。 李立新为乔尼准备了一笔4000万元专款,投资研发不锈钢厨房用具,并由他接管技术研发。乔尼团队来到宁波后,其敬业精神很快改造了公司风气。“老外做事实在认真,手头事没做完一定不下班;上司不下班,职员哪好意思走?”利时的新产品很快层出不穷,产品质量完全和国际接轨。 不久,利时和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汉高合作,乔尼团队只花了两月,就开发出新产品,一个产品就让利时接下1000万美元订单。 调整定位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今年升值幅度已逾3%,这对靠廉价成本打天下的中国制造,无疑不利。 但李立新却将压力变动力,自觉适应市场。利时集团旗下两个制造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最高单件销售价格从原来2美元提高到16美元。利时还重新定位目标客户,淘汰大批档次低、获利能力差的产品,销售渠道也从原来大超市连锁,逐步进入美国高档百货公司。 “中国制造天下无敌的是成本优势,但产品附加值不高。”李立新回忆四个美国人的故事总结,“四个美国人实际给利时带来了宝贵的国际化经验,使利时很早就具备全球竞争力”。 李立新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大幅上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衰退。 “要想生存,你提升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了吗?”李立新向中国制造企业主们发问。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