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他在这里遥控55国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7日 16:37 《全球商业经典》

  香港中环长江实业大楼第70层纪实

  他在这里

  遥控55国事业

  未见到李嘉诚前,我们好奇着,这位在14岁以前,历经家道中落、战乱逃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身染重症,吃过人世间少见的苦,其后却赢得人世间少见财富的企业巨擘,他的办公室,是否光华璀璨,与其地位相称?掌管庞大事业,他的言词是否犀利、急切、不耐烦?

  “你好,我是李嘉诚,请指教。”

  在我们抵达之前,他已在会客室等候,见我们抵达,立即站起,掏出名片,双手递给我们。笑容让他的双眼如同弯月。财富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刻痕,虽拥霸业、却无霸气。

  没有奖杯、照片与文件的办公室 

  六台电话机最醒目

  手腕上的精工表,市价港币千元,使用超过10年,他总习惯将它调快20分钟,以提醒自己准时。身上总穿着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这样比较简单”,他说。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年龄超过10载,最近因为近视增加,换了镜片却没换框。事实上,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他的眼镜样式从没变过。

  想在他办公室发现什么惊人特色吗?没有。他的办公室就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没有任何奖杯、奖座,没有文件、照片,没有音响与电视,甚至连一本衬托学识的书籍都没有。唯一能证明这间办公室主人确实是李嘉诚的,只有一座小小的“李嘉诚公仔”,那是同事送他的生日礼物。

  他似乎刻意让办公环境不带个人感情,假设另一人宣称这是他的办公室,似乎也无不妥。简单到令人怀疑平日究竟有无使用。“我每周来这里上班五天半啊!我一向桌上不会留纸,今日事今日毕。”他笑着解释。

  一个小线索证明他确实高度使用办公室。右手边的手提电脑,是他随身使用、掌握讯息的利器。左手边的桌上型计算机,桌面显示长江集团旗下和记黄埔股价,计算机下方放置一张纸片,以细字列出数十档他常看的股票名称。被誉为“亚洲巴菲特”的他,一出手就是上亿,被香港股民视为重要指针。

  除了两台计算机,李嘉诚办公室最醒目的“家具”,是六台电话机。座位后方共四台。第一台,只有最亲密的朋友与家人,才能连上线;第二台,直通和记黄埔总裁;第三台与第四台,供集团开会使用。左手边两台,第一台,直通秘书室;第二台,可拨打长江大厦所有分机。

  七人座位、六台电话机、两台计算机,构成他的工作蓝图。长江集团近年重要决策,就在这里决定。

  三幅真迹字画透露心境 

  “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奉为座右铭

  虽然他的办公室功能性远超过抒情性,但墙上三幅真迹字画,却悄悄透露他的内心世界。它们都是李嘉诚亲自挑选。

  第一幅是张大千画作,名为“李白诗意”,山林氤氲以绿彩泼墨而成,水气弥漫、浑然天成,天光则以白粉挥洒,更显亮丽清朗。题字来自李白诗作“山中问答”:“问予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代表心境很宽。”他说。这幅画在他办公桌正前方墙面,抬头可见。

  第二幅位于橱柜前方,是八大山人的画作。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后裔,他历经明朝灭亡,遭国毁家亡之难,由皇室贵族沦为一介平民,于是装疯扮哑,不与人语,后来为避害而出家为僧,被喻为“清初四大画僧”之首。李嘉诚说,八大山人画作一般是不开心的,唯有这幅画是开心、自在的,“光这一点,就值得挂在这里。”

  第三幅是书法,挂在他右手侧墙上,离他最近。诗句为清代儒将左宗棠所做,字为名家所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字句的意境深远,李嘉诚很有所感。他说:“对句刚开始的四个字,发上等愿、择高处立,连小孩都懂,也是我多年前就做到的,这不稀奇。”

  然而,为什么择高处立后,要结中等缘?

  “结中等缘是不一定与同一个阶级、社会地位的人来往,这不容易。”至于享下等福,就更不易。富贵后,能过朴素简食。

  勤俭两字,是左宗棠家训强调的重点,譬如他说,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唯勤俭两字可以长久。这样的信念,也在李嘉诚的生活中实践。

  说明对联意义后,采访开始。他提笔送给读者一句话:“不疾而速”。

  相较于广受中国文人欢迎、规矩稳重的北宋苏东坡字体,他更偏好元代书法家赵孟的飞扬劲拔,字体反映他内在性格──“不疾”却能快速达到目的,这是经商处事的境界。他专注签字。身后玻璃窗外,湛蓝的维多利亚港,船来船往。

  《全球商业》采访团队与李嘉诚五个小时谈话中,身为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董事会主席的他,没有任何一通手机、电话响起,没有任何人急忙闯入,打断我们的谈话,没有临时增加的行程,缩短我们的与会时间。他眼神聚焦,专注倾听我们的问题,不疾不徐地回答。领着读者,进入他“不疾而速”的传奇人生。

  悟出金钱真义

  三分之一财产捐助公益

  当你拥有全世界,还会想要什么?这趟历时半世纪的探索之旅,李嘉诚获得从代代相传的财富观

  挣脱出来,那一刻的快乐。

  2006年8月30日,在长江实业集团业绩公布会上,李嘉诚宣布把其私人持有的约28.35亿股长江生命科技(8222.HK )股份悉数捐给李嘉诚基金会,以当天长江生命科技的收盘价0.85港元计,这部分股权总值约24亿港元。李嘉诚并承诺,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会少于我财产的三分之一”。

  2007年初,《福布斯》统计李嘉诚身家约230亿美元。但这个数字仅限于他对长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持股市价,并未计算其他私人投资。用最保守的角度估算,23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约77亿美元,这将是全球华人私人基金会中金额最高的一个。基金会未来收到的捐款,将随着李嘉诚私人财富的扩张,只会多,不会少。

  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PowerwGivers)一项,李嘉诚亦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BillwGates)齐名(详见右页表)。

  28岁,首度一夜无眠…… 

  有钱却不快乐,开始探索内心富贵

  金钱,对华人首富到底意味什么?

  因为他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他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年轻时,李嘉诚曾经是金钱主义的追求者。

  1956年,他28岁,李嘉诚创业后六年,他已经跻身百万富豪。那时候的他,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他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新宅面向维多利亚港,与当时一般香港人的住房比较,这已经算是“豪宅”。

  但是,搬进新家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数十年后的今天,他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一个失眠的夜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将窗外树影投射进屋内,风吹得它们摇摇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从潮州山区仓皇逃离的景象,仍如此清晰。童年与祖母相偎而眠的温暖,到香港后必须搬开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铺入睡,创业后以工厂为家,唯有机器运作的声音能让他安稳入睡、机器一停他就惊醒的日子……曾有的快乐与痛苦一幕幕浮上眼前。新家的安静、宽敞,显得多么不同。

  “还不到30岁,我就拥有足够我一生开销的钱。”变成富翁后,他却茫然,“为什么有钱不如我判断的这么快乐?”望着窗外,他问自己。

  他走出新家,驾车往山上开,在西半山宝珊道这条单向道尽头停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向维多利亚港思考:“我这么有钱,身体很好,为什么没有非常快乐?我不喝酒、不赌博、不跑舞厅,我赚再多,也不过如此。”

  “财富能令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发现,金钱带来的快乐满足感不能持续。

  思索持续到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找到解答:“人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时从那时开始,他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视一般的外表与物质,享受简单的生活。他领悟出:“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28岁后,他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真正成立李嘉诚基金会是1980年,他52岁时,基金来自他的私人捐款。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他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1981年,广东潮汕地区第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在李嘉诚资助与官方同意下成立。这所大学包含九个学院,其中医学院是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李嘉诚从加拿大、香港挖角名师担任各学院院长,还动员他的国际人脉,邀请名人授课,致力教育改革,譬如请星巴克咖啡创办人霍华·舒兹(Howard Schultz)讲授商业道德课程。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他说。

  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

  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多年有关。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超过九成的捐助资源都是投入在香港及内地。

  27年来,李嘉诚私人捐予基金会金额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别人难以估计,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所以李嘉诚基金会规模恐怕远比其他人想象的大。

  “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已经比我现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诚睁大眼睛、俏皮地透露。

  外界的焦点都在追逐:李嘉诚捐了多少钱?但都忽略他内心的挣扎。这是一段很挣扎的转折。

  75岁,再度彻夜未眠……

  把基金会当第三个儿子,从此豁然开朗

  2003年春天的某个夜里,他为了基金会的未来,彻夜未眠。他体会到自己年事渐高,但他更希望基金会能无止境地运作下去。无止境地运作,需要有一大笔资金做基础,才能钱滚钱,做更多的事。但他担心,这样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这天晚上,他陷入沉思:“几十年的努力工作,每一分一毫都得之不易,都是清白的钱。却要把这么多的钱送给你不认识的人。”这样做值不值得?儿孙们能体会吗?他一定不要下一代经历他曾经有过的苦难。他曾经跟儿子说:“我吃苹果的味道,都跟你不一样。我吃苹果的味道,比你们香得多。因为我小时候,经过蔬果店,那时候,灯光照着水果,非常漂亮的,非常香,但我没有钱可以买。”

  天平的一端是他的骨肉至亲,另一端是可实现他认为很重要的事。他内心陷入天人交战。

  突然,他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心念一转,豁然开朗。

  “这个思想上的突破,让我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是笔墨难以形容!”李嘉诚对采访团队透露当时的心情。

  “财富到某一个数字,衣食住行都无虞,握在手里的用途就不大。如果你不能做到慷慨割舍、有爱心的话,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顶多就是遵照华人的传统观念,一代交给一代,如此而已。”他说,“但如果,能将建立社会的责任,与延续后代一样重要,选择捐助财产有如分配给儿女一样,那我们今日一念之悟,将为明天带来更多的新希望。”

  令他更高兴的是,当他公布自己的捐款计划后,至少有五名企业家向他表示,认同他“第三个儿子”的想法,并已对社会捐出大笔款项。“他们说,嘉诚啊,你讲到我们没想到的。我们也跟着你做。”甚至,有一次在英国,碰到一位印度大企业的领导人都跟李嘉诚说:“你这样做,解脱我一个很大的瓶颈。”

  2005年,李嘉诚将私人投资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anadian Imperial Bank of Commerce)持股出售,所得港币78亿元全数捐予基金会。李嘉诚,用独到的方式诠释商人的社会地位。而且,相较于许多企业家成立基金会,节税考量大于捐助,李嘉诚的私人捐款,全部是缴税后捐出。李嘉诚并订明:“基金会所有收益,不可以为我本人、我的家族成员或基金会任何成员或董事,带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

  “除了我固定控有股权的上市公司包括长实、和黄、赫斯基(Husky)之外,我将五十多年的积蓄,全无条件地送给世上。我庆幸自己能做出这个正确决定,一夜无眠也是值得的,自己更绝不会后悔。”

  他跟家人说:“我一生可以成立这样规模的基金,心里绝对不会惋惜。捐出来,是高高兴兴捐出来,去做,也是高高兴兴去做,一点都不会后悔。”

  如今,重新诠释金钱……

  推崇富兰克林,以从商所得改造社会

  金钱,对而今的李嘉诚是有不同的意义。李嘉诚曾在一场演讲中,将中国春秋著名商人范蠡,与另一位商人——协助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国元老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作比较。

  范蠡与富兰克林都是角色多元的精彩人物。范蠡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富商。他协助句践复国后,看透时局,转而赴齐,从商致富。齐国人希望委与范蠡大任,范蠡却担心盛名将带来恶果,于是散尽家财,分给亲友邻居,只带少数财物迁至陶国,自称陶朱公。他继续从商,没过多久,又成巨富。

  富兰克林,这位墓碑上只简单刻上“富兰克林,印刷工人”的哲学家、商人、政治家、发明家、音乐家,出身清贫,却以办报、出版,展现他对公共事业的热心,他的印刷业为他带来财富,他又利用财富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

  美国制宪会议时,富兰克林提名华盛顿担任大会主席,并获一致同意。富兰克林是被认为唯一与“美国国父”华盛顿竞争的人,但他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名誉高位,而是胸襟与智慧。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史予以高度评价。

  “范蠡和富兰克林的故事值得深思。”李嘉诚说,“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变迁,他们的人生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却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

  “如同他们从商所得,虽然一样毫不吝啬馈赠别人,但方法与成果却有天壤之别。范蠡馈赠给邻居,富兰克林用于建造社会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动人们更有远见、能力、动力。”

  钱,是一张纸、一个铜板,也可产生巨大的改变。古今中外的商人,对于金钱各有不同的诠释,只有极少数的商人贡献他的金钱发挥影响力,因而也只有极其少数留名历史。

[上一页] [1] [2] [3] [4]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