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宏与他的资本棋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1:56 《商界》杂志

  可以这样说,是现代经济的灵魂——金融资本的发展,促使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的持续繁荣。而世界局势风流浩荡,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也同样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个以全球化金融资本为动力促进经济加速度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本刊记者 白 勇 王方剑 图/摄影记者 雷辉

  什么是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指经营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包括证券承销与经纪、企业融资、兼并收购、金融咨询服务、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等。作为金融市场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经济主体,投资银行被誉为“金融体系的轻骑兵”、“市场经济中的金融工程师”。它以灵活多变的种种形式,参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成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融资的重要纽带。

  夜幕时分,四个人物出场了。

  这是2005年9月的上海,傍晚黄浦江两岸的霓虹灯璀璨闪烁,大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下班高峰拥堵。街道两边的桂花树早早绽开了花蕾,清香飘逸,沁人心脾。

  一间上海菜馆子内,这四个人,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以及公司的CFO,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宏和框架媒介CEO谭智,落座在了餐馆大厅的一角,而不是单间内。他们在洽谈分众传媒和框架媒介的并购事宜,席间言谈和风细雨,一切似已水到渠成。一个月后,分众传媒高调宣布以1.83亿美元并购框架媒介,顿时业内振荡,风云失色。“那家上海菜馆的名字已经记不得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居然是在大厅内谈判的,而且人均消费不超过100元人民币。”陈宏向记者回忆说。

  这一注定在日后将声名卓著的资本运作案例,其令人咋舌的内幕是:仅仅不到一年以前,框架媒介的估价只有400万美元,转眼竟然卖了1.83亿美元!迄今,以分众股价计算,当年框架传媒的投资者收益达到了60倍。不仅如此,当这一案例水落石出,更是决定了分众、聚众传媒全国争霸战的大局走势,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传媒和企业发展新思维的又一扇大门。

  这背后的博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精彩?

  我们又将看到怎样一个以金融资本推动企业全面良性发展的案例?而这样的案例,今天,正在中国大地无数个城市接二连三地上演。这些案例正在汇聚成一种潮流,成为一种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

  这场大戏的幕后导演,是汉能投资集团的董事长陈宏,一个“海归”。

  从15岁大学生到硅谷人士

  个子不高,花白头发与年龄不太相称,肤色微黑看上去有点南亚混血。这个梦想做“中国高盛”、刚刚获得“中国十佳最具影响力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称号的投行老板,言语爽朗,举止随性。

  他精力充沛地一边在办公室里忙进忙出,一边见缝插针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78年9月,15岁的陈宏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与生俱来的聪明、开朗和善于接交,让他迅速成了校园里最活跃的人之一,“年轻的生命和无穷的活力”如此张扬,自然系里唱歌跳舞、文艺晚会等热闹事,都有他作为组织者忙碌的身影。1982年,陈宏因为“各方面能力突出”留校任教。

  “正如索尔?贝娄所说:性格即命运。”多年之后,陈宏对记者如此总结他的青春时代,“其实这种性格的活跃就是在制造一种场,一种影响力,一种物理学上的‘势能’。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能吸引更多的眼球和注意力。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塑造品牌的原理?”

  1985年,陈宏考取中国公派赴美国留学,从此命运大转弯。又四年,获得纽约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的陈宏毕业了,他面临着前途选择。毕业做什么?当教授,还是自己创业?

  那么美国社会最适合做什么?过去有一个世界性的名词叫“美国梦”,说美国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巨大平台。无论你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移民,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只要你有梦想,你就可以在平等待遇下将梦想付诸行动,你可以创业开公司,没有国企私企行业之分,没有注册资金之分。所以一两百年来,有无数不安分的年轻人在前往美国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于是陈宏想创业。又有人告诉他:“如果你在纽约看到四个男人在聊天,那他们一定是在谈论

股票;如果你在硅谷看到四个男人在聊天,那他们一定是在谈论创业。”最终陈宏决定到硅谷去,他要像所有美国“平民英雄”一样打拼自己的天下。

  1989年,他和妻子刘雅玲来到了硅谷,一边打工做工程师,一边寻找机会。

  这期间,他依然热衷于社会活动。他创办了中华专业人士协会,致力于把分散各地的中国留美的专业人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一是推动全球华人事业的进步,二是把在美国的所见所学向中国政府谏言,“每有中国代表团前来,我们这些留学生就组织起来提建议,说国家的科技该向什么什么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难得的资源。

  谏言一多,陈宏便在1990年顺理成章地开了一家“万事通”公司,专为中国企业做管理咨询。“朋友帮忙出个主意,怎么还要收钱啊?”于是宣告失败……

  不完美使过程更有价值

  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和折腾的过程,你必须兼顾两个原则:一时刻准备应对变化,二调整自己适应变化。

  万事通不能做了,他就将公司转型为替美国IT企业做技术解决方案。公司规模不大,但“一年收入总有10~20万美金,收入比当工程师时高出一倍以上。”

  此时,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扑面而来,陈宏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另一个方向。

  1993年底,互联网浏览器和视窗开始出现。“这一来,Internet不就成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系统了吗!”互联网在全美普及是迟早的事,创业的机会显而易见,陈宏兴奋不已。“我那个时候要干什么呢?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第一家做拨号上网的公司。我拿我赚的20万美金,去请了我的同学,也是西安交大的同学,他是拨号上网技术专家。然后我从台湾娘家融到了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买了一些路由器,租了电话公司的线路。于是我的第一家ISP(网络服务商)公司Aimnet在1994年做起来了。”

  Aimnet的利润模式很简单,收取用户拨号上网的线路租金。

  这是一个开始就竞争非常激烈的资金密集性行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赚到钱,你就必须不断投资烧钱做大客户量,迅速达到规模竞争的临界点。虽然Aimnet经营不错,但资金日益捉襟见肘,公司决定引入风险投资。

  1995年初,三十来岁留着一头长发的陈宏,四处与VC接触,结果陈宏四处碰壁!

  美国人一脸不屑:“你们中国人只会做厨师做衣服,知道这钱该怎么赚?”没有双方信得过的人向美国人引荐,名不见经传的陈宏一个电话,一个邮件给VC发过去,“哪有人理你。”

  钱越花越少了,眼看公司要关门。陈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紧要关头,一位老华侨黄炎松打算组织一帮华人来投,但只要是资金没到账,都不算数。这时,已经在北加州小有名气的Aimnet就快要死掉了。“我们在最后关头向台湾表姐借了最后10万美金苦熬;同时我天天在公司里,用自己的一切能力说服华人同胞,为什么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为什么不能再犹疑了。最后,最后的10万美金花光之前,他们答应签字了……”

  那一刻,陈宏软软靠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口气。“很快我到律师楼里签那一大摞文件,太太在楼下车里等我,签完已是凌晨一点多钟了。”然后陈宏拿着一生中从没见过的高达200万美金的支票,下得楼来。那是一个夏夜,晚风拂面,步履轻盈,被“拯救”的感觉就像“从水中被捞上了岸”。但激动之余,陈宏与太太又产生了另一种心态:“中国人胆子怎么这么大,就这样把200万美金给我了?”

  从此,陈宏掂出了“信誉”的分量,明白了融资能力是一个公司必不可少的“护身符”。

  那一夜,成了陈宏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过去影响着未来,但未来却难以预期。融到资,虽然使Aimnet有了更快的发展,但美国IT行业是白人的世界,加之行业前三名先后上市,这让陈宏举步维艰。那个时代的特征是,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可以无所不在。这时,陈宏已失去了市场。“两权相害取其轻”,1997年,陈宏将公司以1000万美元现金卖给了Verio,随后,Verio整合了几家Aimnet这样的小公司后联合上市,上市后Verio又以56亿美金卖给了一家日本公司。一夜之间,财富暴增。

  刚喘过气来的陈宏顿感吃了大亏,当时他太需要现金,从而放弃了“现金+股权”的谈判方式,孰料公司上市之后,别人暴富,自己只能作壁上观。“如果我只拿一半现金,另一半换成股票,至少可以赚数亿美金!”

  不过吃一堑,长一智。整合小公司、以“现金+股票”卖给大买家的做法,对陈宏后来成功运作汉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完美才使过程更有价值。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往事

  人在受伤的地方,会长出坚实的翅膀。

  多年以后,陈宏给记者陈述了他的总结:“当企业难以做上去之时,有两种退路。一是把公司直接卖掉,二是将几家小公司整合起来,形成足以与一二名抗衡的公司,再上市做大。”

  卖Aimnet赚到的钱,陈宏转身投到了他的另一个正在操作的新项目Gric(全球互联网漫游联盟)上。Gric又是一个什么项目?

  “每次来美国,上网总要重新下载软件、申请账号,不但麻烦,收个邮件还得以国际长途计费。互联网的优势一点体现不出来。陈宏,你这学计算机的,不想个办法?”不少亚洲人前往美国向先驱者陈宏请教互联网发展情况时,总会这么抱怨。这一抱怨,一扇新的窗户打开了。

  “做一个跨服务商的漫游验证系统不就行了吗。”然而这事情全世界都没有人做。

  1996年5月16日,由陈宏创办的Gric公司在新加坡成立。但成立之前,却经历了太多的曲折。

  今日陈宏对记者细说往事,已是波澜不惊。“也就是做了一个漫游软件,这个软件适用于全球所有国家不同服务商的网络系统,你想跨国际上网,在我这里中转一下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一个概念。”但业务要做起来,关键是各国网络服务商要愿意加入陈宏的联盟,很快,这成为最大的难题。

  当时新加坡电讯、中国吉通、日本Jimnet,美国Aimnet(尚未卖掉)等十几家公司愿意加入,但就在即将向全球召开新闻发布会前两三天,那十来家公司突然联合起来釜底抽薪,说不干了!

  消息如平地惊雷,陈宏呆立当地。他们说:“这么好的事为什么让陈宏去做,咱们弄一个松散联盟,自己做!”

  当时陈宏为联盟设计的商业模式是,双向收费。比如他从美国服务商手里拿到2.8美元/小时,再以5.6美元/小时卖给新加坡,然后新加坡服务商再以6.8美元/小时卖给在新加坡上美国网站的人。反之,从新加坡到美国亦然。此时对方的想法是,迈过陈宏,服务商之间直接合作,降低成本。

  此刻陈宏四面楚歌,他采取的对策是:说服。

  陈宏立即前往不同国家,一一拜访说服。陈宏对记者复述了他的理由:“按各个公司的想法,会出现几个问题:第一个联盟太松散,就会谁也不做主,谁也不愿意投入研发,事情就会不了了之了;第二点你不做,你的竞争对手会与别的联盟合作做。那么松散队伍里这业务就没法做了。如果由我们整合起来,每一家都能给用户提供很好的服务,一是可以把业务做强做大;二是每一家都可以两边赚钱,一共4美元/小时,这很划算了。大家一听,觉得还是蛮有道理。”

  临近新闻发布会了,事情还是迟迟定不下来。陈宏决定对他们做最后工作,会议室里,几个国家十多个公司的人“像开联合国会议一样”坐在一起,听陈宏高谈阔论。谈到最后,大家举手表决“做吧!”然后转身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多悬啊!那一刻真的很紧张,很刺激。如果他们迟迟不同意,新闻发布会就必须延后,媒体必然置疑合作是否出了问题,那纸还包得住火吗?一旦事情曝光,就不可能再合作了。日后在纳斯达克上市,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如果说得再重要一点,这一环,它决定着陈宏未来的所有事业,也关系着日后中国分众与聚众的强弱对比与并购走势。

  合作一开始,业务便顺风顺水。Gric慢慢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漫游公司。并在1999年12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此语可做陈宏企业策略的写照。

  美国上市公司里第一位华人CEO

  文化本来是一种反省和思索的力量,但常常适得其反,成为某种行为的合理借口和漂亮外衣,甚至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迷魂阵。Gric公司的一群美国高管,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管理文化和理念,市场经营用传统方式推进,不够机动灵活,这一度使公司烧钱无数,面临危局。

  陈宏的想法,一些美国高管总是要反对,“我们不同意你这么做……”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身在美国,陈宏又能怎样。然而他必须行使董事长的权利。此时他认准的事,别人再反对也没有用。

  最后公司停掉不赚钱的业务,全力以赴做主业。几年的坚持和努力终获回报,美国AT&T、中国电信、中国移 动、亚洲电讯、诺基亚等多家公司纷纷加入国际漫游联盟。当时Gric在10多个国家有分公司或办事处,150多个国家有网络。

  至此,陈宏运营思路的下一个步骤:上市,已箭在弦上。

  可偏偏这时候又有一部分美国高管反对上市,认为时机尚不成熟!

  这就是新老思想的冲突。董事会部分人属于上一代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保守,老觉得一定得多年盈利以后,才可以上市。但陈宏属于互联网时代,很多公司上市,根本没有营业额,一个概念就上市,一个.com就上市。“你不上市你就没资金,你拼不过别人!”

  双方争执不休,最后的解决方法却颇为幽默。一个风水先生来看了看,说:“很简单,公司缺钱,要扩张,然后有3000万美金放在那里,一是你将来可以拿到,一是今年肯定拿得到,你要哪个?很显然,今年就该拿嘛。”

  这一来,反对派们竟然不再坚持了。

  1999年12月15日,在加拿大皇家商业银行的协助下,Gric终于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华人企业上市引起轰动,认购率超过了27倍,市值一度高达15亿美元,成为中国人在美国创办的最大的公司!

  ——陈宏也成为美国上市公司里的第一位华人CEO。

  “我当时带领公司上市的想法很简单,我想证明给美国人看,我一个中国留学生,一样能够在美国创业成功,中国人不仅仅是能做厨师,做裁缝,也能做CEO,还能把公司带上市!”

  公司刚一上市,陈宏又创建了华源科技协会,会员定位为出生在中国大陆的留美科技及企业界人士,协会致力于促进中美商界交流,协助大陆留学生创业。协会刚成立,杨元庆、王文京、田溯宁等众多商界领袖人物纷纷加入,而雅虎与阿里巴巴的合并便是该协会牵线搭桥,联想在美国招聘人员也是通过该协会完成的。陈宏很快成为留美华人成功创业的代表性人物……

  这个平台,为陈宏积聚了丰厚的跨境人脉力量。

  “也许你没有能力掌控一件事的结尾,但至少你可以选择怎样开始”,陈宏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断地创造惊喜。尽管已届不惑之年,尽管已是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他依然不放弃每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有了创业资本、跨境人脉和创业经验,陈宏一不做二不休,准备开创新的事业了。

  这一次,他将转身进入一个更具风险和挑战性的领域——投资银行业。

  “汉能”,中国人能

  至今,陈宏都难以忘记他作为华人在美国受的一次刺激。

  “在一次IT行业CEO会议上,我和康柏公司CEO握了个手,我想同他谈合作,他却说声‘How are you’,就不理睬我了,只是自顾与做现在Google的CEO那个人聊天。我只好在旁边傻站着……”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陈宏。

  “我一生都想进入美国主流。”陈宏当时虽然是上市公司的CEO中少有的中国人,但是跟人家主流差远了。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谁,陈宏自称是什么公司的,人家说“没听说过……”

  一直推动别人不要错过“China Wave”(中国浪潮)的陈宏,决定回国了。

  可是回国做一些什么事情呢?陈宏深深体会到,如果不能获得金融支持,任何公司不可避免都会陷入窘境。同时,陈宏清楚地看到,中国经济正势不可挡地强大起来,无数风起云涌的优秀企业需要融资投资。未来数年,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或几个大的跨境投资银行,为中国企业做大规模,和融资、并购,提供专业的财务顾问服务。那么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在美国的融投资经验、跨境人脉力量和资本力量,来为中国企业提供这样的金融服务?

  创立一家跨境投资银行机构,与中国经济一起做大做强,成为陈宏对自己最终的定位。

  那么投行的价值具体怎么体现?“举个例子吧:一个企业,融资前估值4000万元,如果你想融资2000万元,可能丢掉1/3的股份。但如果我们介入,对资源重新整合配置,可能会把公司估值做到8000万元,这样你再融2000万元,不过稀释掉1/5的股份。就算我们从中得到100万元的佣金,依然比你自己去融资划算得多。”陈宏希望以实践证明自己的价值。

  决心既下,2003年年初,陈宏卸掉Gric公司的CEO之职,只保留董事长的职务,回到国内。他全力以赴创办了一家新公司:汉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陈宏放言,他要做“中国的高盛”。“‘汉能’,意思就是‘中国人能’!”

  市场辛苦培育了近两年,2005年初的一天,陈宏接到一个电话——第一桩买卖不期而至。

  “我的第一个客户,是美国一家应用材料公司退休的高工尹志尧。他想在中国开一家半导体设备公司,除了一个18人的团队和一纸技术,他一无所有,但他急需融资把公司做起来。”随后,汉能开始帮助尹志尧做计划。

  “我会做这样一个材料,大致是,”陈宏说,“第一,说清楚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市场,有多大?我会用数据说明这是一个多么让行业人士心动的市场;第二,为什么比别的厂家便宜?中国各方面成本低,对劳动力、各项成本低的情况作分解并分析持续时间;第三,我们的整合工业设计,可以使整个价值链为你省钱;还有,你分别做多大规模的量,成本和利润各是多少都可以算出来。

  “接下来我会说,这只是传统做法,赚的是眼前的小钱;而好公司可以赚未来巨量的钱,那就是上市。我们就分析投这个项目做到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各阶段现金流会怎样?未来市场空间和市值、市盈率会多大等,把行业分析透。最后让对方认识到这个项目能力强,市场大,能在当地做第一,政府支持,销售模式有创新……”

  就这样,陈宏很快为“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融到3800万美元。今天,该公司已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半导体企业之一。

  “汉能从第一单业务中赚了近100万美元(投行通常的利润模式是从融资额中获得3%~7%作为佣金)。钱虽不多,但却大大鼓舞了士气。因为投行讲的是品牌,这也为日后成功运作框架媒介打下了基础。”第一个案例,陈宏小试身手,并成为他日后的一块敲门砖。

  一扇新的大门已经向陈宏隆隆开启,那扇门里,他的理想、无穷的未知和可能在等待着他。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