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伊坎:资本游乐场里的大玩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3:57 《商界》杂志

  2007年2 月,风光秀丽的瑞士达沃斯正在举行世界经济论坛。

  2月的气候尚显春寒料峭,不过列席论坛的摩托罗拉CEO艾德·詹德尔心里寒意更盛,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摩托罗拉的严冬才刚开始。

  刚从急剧恶化的公司运营状况中得以喘息的他,万没料到会重新如坐针毡:股东卡尔伊坎约他面谈,希望进入董事会。

  瞬间他感到疲于应付:伊坎和他在时代华纳曾有过短暂的接触,因此他深知伊坎的凶悍,但他没料到转投摩托罗拉麾下不久,这位业界称为“公司狙击手”的投机猎手就盯住了他:摩托罗拉命悬一线。老头刚拥有了1。4%的股份就开始谋求董事会席位,时代华纳的一幕是否将在摩托罗拉重演?

  文 •图/本刊记者 步宇 欧阳婉竹

  至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卡尔·伊坎,还清晰地记得1961年他第一次踏进纽约

股票交易所的情形。宽敞的大厅里人头攒动,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它们就像点石成金的魔法师,让奇迹在一夜出现,让实力、野心和激情在一个天文数字中灿然交汇。”伊坎突然发现,原来冷漠、理性的数字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炽热而疯狂的酵母。就在那一瞬间,他决定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位参悟人生的哲学家,多了一个纵横捭阖的资本大鳄。

  大事业要有大构想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善于钻营和锐意进取让一代人迅速地暴富。正是靠着期货套利积累的不菲资金,伊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积累。

  1980年,伊坎把公司迁到了美国的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与通用、摩根斯坦利等国际巨头比邻而居的日子,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此时的伊坎,已经不满足于在股票二级市场当一个暴发户式的炒家。他开始以战略家的眼光谋篇布局。

  同纳斯达克市场上专门炒作高科技概念股的庄家不同,伊坎的目光死死盯住传统产业。他认为,全球的经济结构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很多传统产业都存在迅猛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公司治理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投资分散、没有竞争力。因此,如果通过资本并购的方式,将之进行优化整合,前景不可限量。

  而另一个好处在于,身处传统行业的公司大多拥有价值不菲的资产,增值空间巨大。而且它们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现成的,而不是潜在的市场,没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事情已经想得很清楚了。伊坎不再犹豫,他只怕自己并购动作太慢!

  5个月后,伊坎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濒临破产的Federal-Mogul汽车零件公司。当时该公司产业老化,管理落后,仅仅靠上市筹得一笔钱来苟延残喘。伊坎不仅在产业上将之全面重组,还重金聘请麦肯锡等国际专业顾问公司为企业在战略设计、管理改革等方面提供咨询,将它从“连一张准确的财务报表都交不出来”的极度混乱的企业,转型成一个管理规范、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公司。数年后,伊坎将之出售,获利超过20倍!

  以传统行业为投资重点的发展方向就此确立,伊坎的金融帝国有了清晰的战略思想。

  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伊坎背着大大的钱袋,像割稻子一样将众多优质的企业一一收入囊中。截止1984年底,他旗下的公司已经多达8家,产业横跨房地产、赌场、制造等多个领域,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初具雏形。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其后震惊全球的“敌意收购”事件,伊坎和他的公司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会在传统行业勤恳耕作,为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苦苦拼搏,企业也将以较为稳健的速度向前发展。

  可是,机遇偏偏选中了伊坎,给了他一个灿烂的瞬间。

  潘多拉魔盒

  1985年初,伊坎开始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不久有人慕名而来,介绍说菲力浦石油公司的大股东打算出让股份,想找伊坎谈谈。

  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对方进行了接触,却发现了几个令人心动的特点:

  一是,菲力浦石油公司的石油储量已经超过10亿桶,以每桶30美元的市价计算,公司的资产就不应低于300亿美元。而当时公司的市值仅为126亿美元,被严重低估。

  二是,石油行业属于成长性很好、具有强大延伸和辐射能力的领域。只要运作得当,短期内就可以做到可观的利润和很大的产业规模。

  三是,整个大背景更是利好。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油价则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而且经济的发展使石油的需求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

  看来这行业能做!伊坎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兴奋起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伊坎在纽约和德克萨斯之间飞来飞去,和对方商谈收购的细节。媒体也在一旁推波助澜,一时间,这场“资本和能源的世纪联姻”万众瞩目。

  但是谁也没料到,就在双方“准备进洞房的前一刻”,意外发生了。

  ——听闻大股东要出售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股份,另一大财团以高出10亿美元的价格,半路拦截了“

新娘子”。

  “马上要进门的新娘都被人抢了。欺人太甚!”伊坎已经出离愤怒,决定强行收购菲力浦石油公司。

  两天后,一纸总攻命令摆在了每一个人的案头。“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拿下”——几近疯狂的情绪如酵母般地在公司内部迅速传染,让每一个参战的人员都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

  股价从一开始就如脱缰之马,让人无从驾驭:这边伊坎刚宣布以高于市价20%的价格收购菲力浦石油公司股份,那边就抬高到30%……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股价很快就被拉升到一个令人瞠目的高度。伊坎将所有的现金都抽调过来,但数据显示,缺口仍然高达80亿美元。他已经听到了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嘎嘎声。

  伊坎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一直都在一个陌生人的“监视”之下。这个人就是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家迈克·米尔肯。

  米尔肯发明了一种垃圾债券融资法。垃圾债券是信用等级很低的公司发行的债券,尽管回报很高,但拖欠的风险也很大,所以少人问津。于是,米尔肯开立保函,以银行的信用为这些债券提供担保,然后再去金融机构贷款。这种方法能够以最少的本金撬动最多的资金,将杠杆作用发挥到极致,当然风险也成倍放大。

  米尔肯渴望将这套理论付诸实践,但还缺少一个合作伙伴。

  他锁定的目标就是伊坎。

  在伊坎马上弹尽粮绝的时候,米尔肯敲开了他的门。

  对于这个不速之客,伊坎显然并不陌生,甚至每次读到关于米尔肯的报道,他都能咀嚼出其中让人热血沸腾的滋味。

  一个有桨没船划,一个有船划不动,两个野心家一拍即合。

  米尔肯果然不负众望,两天后伊坎的口袋里就多了15亿美元。收购计划再次启动,一场势不两立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随之进入白热化。

  随后,竞争对手开始发觉情况有些异样:看似弱小的伊坎不但丝毫不落下风,反而越战越勇,自己却显得后劲不足。

  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倒向伊坎,只要再坚持一阵,对手必败无疑。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时伊坎选择了放弃——不仅停止收购,反而将手头的股票尽数抛出。

  事后有人问及原因,伊坎笑笑:“菲力浦石油公司只剩下一付空壳,要来何用?我要的是股价上涨!”

  不过其后的事情证明,以下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一进一出,就有上亿美元的进账——伊坎深深爱上了这种“来钱极快”的短线投机,早已失去了经营实业的耐心。

  从此,伊坎开始用他像狗一样灵敏的嗅觉,找出并伺机袭击那些股价估值过低的公司。在迅速聚敛了数十亿美元的财富的同时,他也成为了让企业高管们夜不能寐的“幽灵”。

  征服时代华纳

  “当你弄出很大声音的时候,人们会听你说话,而当你在桌子上扔出上亿现金的时候,人们对你的注意,比你弄出多大声音都要大。”

  从兜里揣着500美元,只身闯荡华尔街的穷学生到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亨,伊坎明白在所有的资本游戏中,最终都要靠实力说话。而此时,他手中的资本已经为他赢得了足够的话语权。

  2005年8月,在成为时代华纳最大的个人股东后,伊坎向CEO迪克·帕森斯发起了进攻。

  时代华纳是2000年自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后成立的

航空母舰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巨头。不过并购初期丑闻不断,比如美国在线作假账谎报资产等等,一直经营困难,一直到帕森斯接任CEO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此人相当精明,表面温文尔雅然而手段强硬,如同屏声潜伏的大鳄。就是这样的铁血首领,竟然被报纸上的头条新闻所震惊:拥有时代华纳5000万股份的股东卡尔伊坎,动用了22亿对冲基金进逼“这个表现拙劣,无法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公司”。并申明不久他就会将计划诉诸书面文件,要求时代华纳将有线网一部分上市,回购股票,不然他就卖掉股票,股价必然大跌。

  此时正在印达荷州愉快旅行中的帕森斯,因此陡然消沉下来。这位挽救时代华纳的英雄的致命弱点,就是并购后暴跌的股价在两年竟然一直低迷不振。想不到这一点竟被伊坎咬住了。凶猛的鲨鱼在嗅到这股熟悉的血腥味后,集结了他的对冲基金伙伴,发动了向华纳的进攻。

  迫于无奈,在股票回购上一直按兵不动的帕森斯开始照伊坎所说的步骤实施。时代华纳宣布计划用50亿回购股票;将有线公司15%的股份公开发售。如此的妥协还是难以满足伊坎的胃口。在他看来,启动如此大的战备军力,如若就这样草草收场,实在并非他的风格。伊坎坚持要将回购数额提高到200亿,并全面扩大有线网上市的规模。在此前提下,他加上了一个致命的威胁筹码:他要加入董事会。由此伊坎开始大张旗鼓的拉票活动。

  在一封给时代华纳全体股东的信中,伊坎连讽带刺的写到:“时代华纳的公关专家竭力让你们相信帕尔森和董事会都不是吃闲饭的家伙,他们一直在不遗余力的为你们谋福利。这套鬼话居然连媒体都深信不疑。不过,请你们张大眼睛看看,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合并后的这些年,就很清楚董事会和管理层犯下了多少重大失误,股东的钱就是这样白白流掉的。”

  帕森斯则坚信,他才是目光长远的那个人:时代华纳多元集团企业的结构正确无误。他表示:“我认为那些听从(分拆)建议的人长期而言不会得到回报。实际上我的预言是,为了企业(对市场)反应更灵敏、更有竞争力,最终你们会看到那些试图分拆公司的人将重新走上企业整合的道路。”他指出,对所有企业而言,财务和管理方面的规模都越来越重要。

  伊坎和帕森斯开始上演一场精彩的口诛笔伐。互相指责,又到处游说股东。但是情势一直垂青于伊坎,因为他提出的理由比较让人信服:分拆成四个上市公司,至少可以革除华纳机构庞杂的弊端,减少运营的开支,也避免公司内部管理封闭僵化的情形发生。而回购股票,则可以提升低迷的股价,对于股东来讲是最紧迫也最切实的措施。这样的正义讨伐自然是比帕尔森的苍白辩解娓娓动听的多。在伊坎的步步紧逼下,时代华纳的防御战线也一步步瓦解,只要公司稍微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伊坎新一轮的进攻又行将开始。

  05年11月,伊坎正式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时代华纳不照他说的办,他就竞争董事会席位。只要他进了董事会,务必重新洗牌,而且他也做好准备让帕尔森卷铺盖滚蛋,他已经有了新CEO的合适人选接替这个位置。这个后果对时代华纳不啻于晴天霹雳,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帕森斯只好全面缴械,除了分拆公司,他答应了伊坎提出的所有条件。2006年的2月,双方达成了停战协约:只要伊坎不进董事会,公司马上花200亿回购股票,一切整顿全部按伊坎制定的计划办理, 2006年支出预算缩减50亿,不仅如此,有两个独立董事的位置是伊坎说了算。

  就这样,伊坎撼动了这个庞大的帝国,这场战役就这样以他的全面胜利告罄。在时代华纳的股价连续提高六个月,从每股15元升到21元后,伊坎卖出了他在时代华纳的2/3股份,约合4400万美元,他的财富也因此增长了8.8亿美元。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是他带领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宣战的伟大胜利。已年过古稀的他不再是公司狙击手,颠覆嘲弄不可一世的权威。现在他只是一个股东活动家,他需要做的只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可以让大公司的CEO倒吸一口凉气,然后疲于奔命。

  这是一场无关乎经营管理的资本游戏,无论故事如何发展,只要“股东至上”的大旗依然在伊坎手中握着,那么,结局就永远不会落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