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青年新香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4:07 《华人世界》
本刊记者/ 杨国英 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成功的过程浓缩, 除了拥有数代香港人在这块土地上励志打下的坚实基础, 香港回归的十年恰是祖国大陆“世界大国”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 亦是相当关键的客观因素。 1919 年《新青年》第7 卷第1 号刊发的卷首语写道:“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 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的自己所想的, 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 树立新时代的精神, 适应新社会的环境。” 这是“新青年宣言”, 是1988 年前陈独秀基于对“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伟大意义的认知, 呼唤其时青年积极面对崭新社会的有感而作。如果我们考量香港回归十周年(1997—2007 年) 整个香港史的意义, 会发现这样的宣言对于鼓励今日之香港青年同样独具深意。而事实也已经证明,在这十年中, 香港的青年正是以这种“宣言式”的精神呼应着正处于数百年之大变局的香港。 香港的近代史饱经沧桑, 在一个半世纪里, 香港经历了英殖民期(1842—1944 年)、日本占领期(1944-1945 年)、英国管辖期(1945—1997 年) 三段历史。1997 年回归祖国后, 香港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点, 无论从民族意义、文化认同,还是从经济模式、产业导向的角度看,这个曾经命运多舛的城市均已呈现给世人一种崭新的面貌。 同样, 基于“香港回归十年”这个全新的语境, 我们可以将在这十年前后成长起来的香港青年人命名为“新青年”。他们正在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他们已经在香港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 他们已经接过上一代香港人手中的接力棒, 他们中的杰出者已在更宽广的领域享有近乎家喻户晓的声名。 生于六七十年代与李嘉诚、李兆基、邵逸夫等引领香港工商业走向世界的一代人相比, 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今日香港青年, 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前辈创业的艰辛, 也很难感受在动荡不定的时局中求存, 必须常作商业之外考量的心神煎熬。他们中虽有衔玉出生的接班人, 但经过回归十年的打磨, 他们已逐渐走出父荫, 以更为主体的身份走向新的历史舞台。 他们之中, 出生于1964 年的李泽钜和李家杰最具代表意义。似乎缘于某种巧合, 李泽钜真正走出父辈的光环, 以主体身份参与商业实践并为外界更为熟知, 始于1997 年香港回归之后,1999 年仅用2 个半月的时间即将“TOM 网”从无到有运作上市并成功运营(1999 年12 月7 日, 李泽钜花2000 万港元购买www.Tom.com域名,12 月16 日正式推出,2000 年2月23 日即上市向公众发布股票, 上市首日终盘价飙升了335.4%, 创下香港创业板上市首日涨幅的纪录);2003 年3 月, 李泽钜先后投资1.2 亿港元再次进入内地网络业;2004 年1 月, 李泽钜以约5 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航空31% 的股权…… 正因为李泽钜在香港回归后一连串成功的商业运作, 使他紧随其父李嘉诚之后,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3 年度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与李泽钜相比, 与之同龄的李家杰, 作为“东方巴菲特”李兆基的长子,1985 年就出任恒基兆业执行董事,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 但真正为商界所广泛认知, 亦是香港1997 年回归之后。与李泽钜在多种产业中辗转挪腾不同, 李家杰的事业成功主要体现在内地地产业, 由其任董事长兼总裁的恒基中国在香港回归后, 通过历年在内地地产业数以百亿计的投资而收获丰厚, 也使李家杰1999 年担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之后, 得以连任十届政协委员。 而年长李泽钜三岁的蒋丽莉,在任总裁协助父亲做大震雄集团之后,1999 年毅然选择自主创业, 创办环康集团和易一集团,2001 年环康集团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而其本人于今年5 月当选香港总商会主席, 成为香港总商会成立146 年来的首位女主席。 与老一辈杰出香港人主要在工商领域获取殊荣外, 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新青年, 在香港回归后, 他们彰显力量的范围已辐射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他们之中, 有出生于1969年的陶荣,1998 年——香港回归后的次年, 年仅29 岁的陶荣即担任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 并于2007 年当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 有出生于1972 年的曾子墨, 这位曾任职摩根士丹利的首位华人女性分析师, 现在已是名闻华人世界的财经主播; 有出生于1973 年的黄金宝, 他在2001年获得自行车亚洲锦标赛男子个人公路赛冠军, 他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最有希望获取金牌的香港运动员…… 当然, 还有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 虽然他并非出生于六七十年代,但他的成长履历同样与香港回归后的十年相呼应, 并且因为他的过于年轻而让人们对新香港寄予更多的憧憬,他就是1990 年出生的陈易希。2004年, 凭借智能保安机械人的发明, 陈易希获得第55 届美国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二等奖, 国际天文学会由此用“Chanyikhei”( 陈易希的英文拼音)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华人中学生。 躬逢其盛香港新一代青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成功的过程浓缩, 除了拥有数代香港人在这块土地上励志打下的坚实基础, 香港回归的十年恰是祖国大陆“世界大国”身份日益明晰的十年, 亦是相当关键的客观因素。 这十年, 伴随着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 香港充裕的资本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投资腹地, 而香港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因内地的红筹公司而更显牢固,物流中心的角色也因内地巨额进出口货物的周转而得益。 如果摒弃来自祖国大陆的因素,我们会难以想象。为什么上世纪90 年代财富相差无几的王永庆家族与李嘉诚家族, 时隔十年之后, 两者身价会相差四倍之巨(2007 年福布斯富豪榜,李嘉诚身价230 亿美元, 王永庆身价54 亿美元)? 而由李家杰领衔的恒基中国, 为何会在短短几年内在内地地产业的投资高达数百亿元?就是在香港回归的十年内, 祖国大陆给他们带来了广阔市场和丰厚利润。李嘉诚的百佳超市和屈臣氏超市已开遍内地的大中城市, 其码头生意也已在深圳和大连布点, 而其旗下的和黄地产更是在多个城市盖起了商业地产。而李家杰在内地历年巨额的地产投资, 也在短短数年内获利丰厚。 回归十年, 内地给香港带来不仅是工商业的发展, 完全可以推断——如果没有华人对凤凰卫视的收视率支撑, 再知性美丽的曾子墨也不会在数年内红遍华人圈; 而吴彦祖等新一代年轻艺人的崛起, 可能尚需时日…… 知道了这些, 我们才会理解美国《时代》周刊为何会相隔十年之后,对姊妹媒体《财富》10 年前发出“香港已死”的错误论断用25 版的篇幅进行更正。6 月7 日,《时代》这样描述道——“香港明白, 在这样一个幸运时刻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真的是太走运了! 此时此刻, 中国内地正变得日益开放, 可以给予香港——这个混血的、有点外国风情的孩子可能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的机会。” 就是这种“连做梦都没想到过的机会”, 使得回归后的香港可以名副其实地冠之为“新香港”, 相较于回归前, 她在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位置继续前移至19 位, 其股市市值排列全球第七、亚洲第二, 其集装箱吞吐量排列全球第二。 也就是这种“ 连做梦都没想到过的机会”, 使得今天的香港青年一如近百年前的“五四青年”, 在面临香港这座城市数百年难得之大变局之时, 能够在继承先辈“香港精神”的基础上, 以“新青年”的朝气和激情创业奋进、坚持不懈。而今年5 月,由恒基中国主席李家杰牵头, 包括恒通资源集团主席施子清幼子施荣忻、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长孙郑志刚、霍英东长孙霍启刚、信和集团主席黄志祥长子黄永光等香港富豪第二代组成的“青年百人会”, 则可视之为香港新青年的“富豪后代样板”, 他们已经冲出父辈的余荫, 用自己的肩膀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新特质与李嘉诚中学一年级的学历、李兆基只在私塾念完了小学相比, 他们的后代——李泽钜和李家杰的知识起点无疑要完善得多。李泽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口气拿下土木工程学士、结构工程硕士、建筑管理硕士三项学位; 李家杰于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香港总商会新任会长蒋丽莉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拿下工程学士之后, 又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拿下工商管理硕士、制造工程系博士学位。 知识背景的不同, 成长环境的迥异, 使香港新一代青年身上呈现出全新的特质。与父辈习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管理思想相比, 他们更喜欢西方规范化的商业制度和文化; 与父辈往往一辈子局限于某一两个传统产业相比, 他们更倾向于在新兴行业中寻找机会, 并更善于利用资本运作将财富迅速放大; 与父辈注重在商业与政治之间寻找某种秩序的平衡, 他们更强调基于商业自由之上的内心自由。 正是由于李泽钜更为全面的知识背景, 使得他深度参与家族事业之后,家族生意能迅速跨越塑料、地产、零售等传统产业, 辐射到网络、电信和航空等领域; 而李家杰与其父李兆基精于计算的形象相比, 则显得要博雅得多, 他似乎对参佛悟道更感兴趣;而与“塑机大王”的父亲相比, 蒋丽莉则更早地投入到慈善事业, 刚过不惑之年就拿出亿元资金成立“海阔天空”慈善基金…… 与香港工商界相比, 在更宽广的社会领域, 新一代香港青年同样积极进取、热心公益: 现年33 岁的陈英凝, 连续多年以普通义工的身份参与前线救援、项目评估及管理等工作,并于2001 年起任职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 成为该组织历年最年轻的董事会主席;38 岁的杜聪,10 年前毅然辞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职务, 从此奔波在中国防治艾滋病一线, 成立“智行救助体系”救助3000 多名艾滋孤儿。 今日香港“新青年”可能缺少前代香港人克服苦难的经历和起于绝境的意志, 但他们普遍接受的高等教育背景, 对中西文化的通识使他们视野更为宽广, 苦难记忆的缺失使他们能够超出功用目的而去追求事业真正的价值, 而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又使他们的思想不乏人文色彩。 “新香港”造就了一代香港“新青年”, 而“新青年”也必将使香港变得更“新”、更具活力, 他们正在、必将领跑香港走向未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