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桑迪·韦尔:机会在改变之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03:41 第一财经日报
花旗集团前董事会主席桑迪·韦尔在任职总裁期间,为公司的股票持有人创造了2600%的投资回报率,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实施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并购。近日,在自己的传记中文版出版之际,他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邮件采访 罗敏 桑迪·韦尔总结出企业并购的四大经验:“一是要公平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个人;二是速做决断,特别是对于人事的去留问题;三是企业经营业绩必须稳健,要未雨绸缪,预防经济形势生变;四是要有逆流操作的意识,将绝大多数人看来并非良机的环境视作发展机遇。” 从借来的30万美元开始,缔造一个真正的商业王国?在美国企业界传奇人物、花旗集团前董事会主席兼CEO桑迪·韦尔身上,这并非骗人的神话,而是一个现实的梦想:从业四十余年,桑迪·韦尔从囊中羞涩,到以不可思议的财富退休,他本人亦被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称为“能用空气赚钱的人”。 “改变就是机会。做别人不看好的事是比较聪明的方式,你会从中获得更多价值。”桑迪·韦尔的经商理念如此明晰。他说他从不信旧规矩,总是不断思考会出现什么新情况,“力求先于其而动,而不是在其后应变。” 在媒体聚光灯下生活半生、商业风范被广泛报道后,卸任的桑迪·韦尔拿出了一本让美国前总统福特、前国务卿基辛格、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赞叹不已的自传。目前,《桑迪·韦尔自传》已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 桑迪·韦尔希望读到自传的中国读者能够体会到,“我们应该将改变作为机会,而非需要惧怕的事。”在他看来,今日中国的巨大转变正在为人们创造无限机会。而在这一过程中,“做人诚实、值得信赖、没有成见、行事透明、敢于冒险,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很重要的课题。” 人不可能坐等生命中的一切 桑迪·韦尔并非天生想做企业家。上大学时,他曾想做工程师,毕业时曾经想做飞行员,但发现自己终究不是那块料,于是果断改行。1955年,大学刚毕业便结婚的桑迪·韦尔,为了“养活家人”,误打误撞入一家证券经纪公司,“发现很有意思”,就在后勤办公室谋了一份电脑的差事。桑迪的第一份工作,为他带来了150美元的月薪。当时,他已很知足。 5年后,逐渐熟悉金融服务业的桑迪与他的同伴,3个同样是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一起,挤在华尔街37号一个局促的角落里,尽可能多地给客户打电话,宣传自己的公司——新生的卡特-柏林德-波托马-韦尔公司。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一些,他们还买来了帽子和黑色雨伞。 就算在那些局促而困窘的创业岁月中,桑迪也很坚定自己的理想:“金钱应该是第二位的,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一家领导行业潮流、雇佣大量员工、经久不衰并且备受尊敬的公司。”这种理念伴随他的职业生涯,但他很清楚,当他与同伴们谈及这种理想主义,“假如他们对我起伏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更为了解,他们肯定会嘲笑我的狂妄、责怪我的自大。” 桑迪,他知道自己来自于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差一点大学没有毕业,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双手空空。但他依然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想做些事,“如果做成了,钱自然就会来了。” 他一直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从办公司一开始,桑迪就从那些共事过和认识的人身上学习良多。从创立伯纳姆公司的塔迪·伯纳姆身上,桑迪·韦尔学会如何运用常识,通过在公司走动、认识公司的人员、了解真实的公司状况来管理公司。从创立美国美式足球联会并拥有过纽约喷射机队的索尼·吴柏林那里,他学到了一种观念:“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要有想象力并且愿意冒险。” “很早的时候,我就把变化看成机遇,并希望我的公司在行业面临压力时灵活多变。”作为一个领导者,桑迪·韦尔成功地看到了变迁岁月里的风向标。20世纪60年代,当多数管理者陶醉于牛市之时,桑迪·韦尔早就明白好景不长,为即将到来的股市风波做好了准备:他们放弃了流行的公司合伙制,取之以公共持股模式,让这家幼小的公司具有良好的资本来源和稳定的财务结构。20世纪70年代,竞争对手们纷纷倒下时,卡特-柏林德-波托马-韦尔公司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茁壮成长,经历变革、扩张,在1970年的证券业危机中鲸吞美国证券业最大的公司之一海登斯通,让自己的公司规模扩大了30倍。之后,桑迪·韦尔又领导一系列大胆收购,使公司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 “我想告诉你,人不可能坐等生命中的一切,必须主动去争取。”随和的桑迪·韦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自己是个乐天派,“即使有时入睡前头脑中有些阴云,一觉醒来又会变成个乐天派。”这种性格让桑迪·韦尔在起伏的美国经济面前保持了不屈的斗志,他明白:市场顺境与市场逆境总是坚定不移地交替出现,产品创新总是浪潮般地涌现,监管总是在严格和放松之间摇摆。而成功者,总是先机而动。 兼并的前提是建立良好声誉 桑迪·韦尔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出色的企业收购。1970年收购海登斯通,1988年商业信贷公司收购普莱莫瑞卡,1998年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等等,都是其商业并购案中的杰作。 “花旗集团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并购案。”桑迪·韦尔至今仍为这桩“改变美国金融服务业面貌”的“壮举”激动不已。合并当天,公司股票价值上升700亿美元,桑迪·韦尔认为,这是市场认同的最佳印证。“我认定合并会成功的另一个理由在于:在我们进行交易操作的两周内,没有任何东西泄露给外界媒体,这充分说明双方员工都认为合并是件大好事。”两家公司合并后七年,公司利润从70亿美元增长到200亿美元,翻了三倍。 在桑迪·韦尔看来,要进行企业收购、兼并,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声誉,“第一次要做好,否则下次就没有其他人让你收购了。”多年的收购经历让桑迪·韦尔总结出企业并购的四大经验:“一是要公平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个人;二是速做决断,特别是对于人事的去留问题;三是企业经营业绩必须稳健,要未雨绸缪,预防经济形势生变;四是要有逆流操作的意识,将绝大多数人看来并非良机的环境视作发展机遇。”桑迪认为,一个别人都认为不是好主意的主意,往往对某个人具有更大价值。 “尊重”,是桑迪·韦尔多年来始终强调的要素。尊重你的朋友,尊重竞争对手,尊重你所并购的企业的员工。“其实我想,商业是人性的,它的基础是个人。我们开业时只有四个人及一位秘书,现在我们是一家有着30多万名员工的公司,但是当我在三年半前退休时,我仍然认为在公司工作的人员是我的朋友。”而朋友的离去,常常是职业生涯中让桑迪·韦尔最感伤心的事情。1975年,公司的合伙人罗杰·柏林德、总裁阿瑟·利维特等高层管理人员相继离开,让桑迪·韦尔加倍看重忠诚。“多年来,企业忠诚似乎已经过时,但我一生都相信,当员工紧紧把公司看作工作场所的时候,公司就会遭殃。” 桑迪·韦尔在其商界生涯中一直秉承一个信条,即所有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持有公司股份,谁也不能卖。这使得高层管理团队异常忠诚、团结,能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行事。“因此我们都‘被迫’变得难以想象的富有了。我们不能卖掉股票来买房子或豪华车,必须持有。我们也向公司的每个人发放期权,从秘书开始到最高领导人,力求形成一种主人的感觉。” 桑迪也以出色的领导为这份忠诚带来了回报,在担任花旗银行总裁期间,他为投资者创造了2600%的投资回报率,超过同期的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Profile人物档案 桑迪·韦尔 1960年,27岁的桑迪·韦尔与人合伙创业,1981年将公司出售给美国运通公司;1983年,桑迪·韦尔出任美国运通总裁。1986年,加入商业信贷公司,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多次并购,公司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与花旗公司合并。2000年担任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将花旗集团打造为居于全球领导地位的金融帝国。他还曾被美国《首席执行官》杂志评为“年度最佳CEO”。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