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本图文并茂的集邮专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00:54 中国经济周刊
杨新明 热爱集邮、投资邮市的国内人士终于有了自己的“圣经”:原邮电部邮政司司长、中国集邮总公司原党委书记龚达才的邮票专著《邮票背后的故事》,首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披露了许多邮票发行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幕情节。这些故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有些还是首次公开发表。 80高龄的原中共中央委员、原邮电部部长杨泰芳为此书题写书名和贺词。 该书不仅反映了作者作为专业人士对邮票和集邮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还透露了许多纪特邮票的发行背景,特别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大量的邮票选题、立项、图审、发行工作的决策过程。 因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所以文中的一个个邮票故事引入人胜,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香港特区邮票上为何要加“中国”二字?《长江三峡·截流》邮票图案为何“上围堰合龙”而“下围堰开口”?中国与法国联合发行《故宫和卢浮宫》邮票为何称“卢浮宫”而未称“罗浮宫”?中国与瑞士联合发行《瘦西湖和莱芒湖》邮票为何称“莱芒湖”而未称“莱蒙湖”或“日内瓦湖”?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发行邮票为何取材“马鹿”而非“东北虎”?1999年《己卯年》生肖邮票选图为何是“白兔”而不是“灰兔”?《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邮票“芒友会师”图案中的“芒友”在哪里?《叶挺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邮票时间标注是否有误?“邮政百年”小型张签样上错用“御批”是怎样发现的?《中韩海底光缆系统开通》邮票为何推迟销售?诸如此类的疑难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和释疑。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集邮业务、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心得体会。其中《要像呵护母亲那样呵护土地》、《冷静观察集邮所涉及的几个关系问题》、《集邮品开发需要强化“三个意识”》、《试析邮票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加强集邮营销战略的研究》和《大力加强集邮文化建设》等文章,都曾在《邮政文汇》杂志上发表过。龚达才现在应邀担任《邮政文汇》杂志顾问。 该书除序言以外,共收集纪实、游记、随想等文章77篇,有关图片78幅,邮票图案338枚,总计304页、26万字。为大32开,全彩色精印,内容翔实,文字流畅,式样新颖,图文并茂。集邮媒体称赞《邮票背后的故事》不失为一本集邮爱好者、集邮业务工作者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理性集邮的重要参考书。据人民邮电出版社消息,此书已在重庆举办的第17届全国书市上成功展销。 欢迎订阅《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国外订阅代号:W5372,订阅电话010-65363436,更多订阅信息请登陆:www.ceweekly.cn。
【发表评论 】
|